寫作技巧班

藝術評論 尋找鑑賞方法

在常規的課堂上,小作家們該很少接觸「評論」,因此我們邀請了講者黃怡分享如何透過欣賞玻璃藝術,學習從形容玻璃工藝,從而掌握甚麼是「評論」。此外,我們也特地找來玻璃工藝家謝樂筠分享玻璃藝術與歷史,幫助小作家了解製作玻璃的過程及學習描述玻璃的「外表」與「功能」,並將感覺描寫出來。再引用香港作家劉偉成詩作〈鋼綿玻璃〉,認識一些藝術評論的手法和技巧。(撰文:曾劍華) 了解玻璃工藝 晶瑩剔透外表,敲撞時會發出清脆聲響的玻璃,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被廣泛般應用。講者黃怡指出玻璃有千變萬化的演釋方式,「如杯碟等器皿,花樽等裝飾物,或玻璃窗等建築用物,都是玻璃工藝品。」 要學習形容一件玻璃工藝品,可從「外表」與「功能」入手。「一盞油燈外形圓圓的,用多塊茶色玻璃製作,內裏有金屬組件組合起來。其『功能』是將器皿底部的油吸引到棉芯,燃點後便可照明。當我們要評論,可描述其『外表』或理解其價值,或進一步解說玻璃製作的過程,如何燒出弧度;或調製茶色玻璃是否很難;玻璃的厚薄是否適中、均勻; 玻璃的顏色及透光度是否理想; 表面是否光滑,或者有紋路的是否理想;有沒有非刻意的裂紋、工具痕跡、粗糙的切口;或使用什麼材料、顏色、技法、難度高不高;這件作品中有沒有創新性等,都有助我們掌握學習『欣賞』的要點。」 說起玻璃歷史,源遠流長。玻璃工藝家講解以前的人視玻璃為擺設品,「玻璃在歷史上被視為奢侈品,作為進貢皇室貴族享用,或放置在宮廷內欣賞。到工業時代後,它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用來盛載水或成為家用的玻璃窗;亦有實驗室使用的試管。可是因玻璃質料容易受損,難於尋找文物考證其歷史有多久。製作玻璃的原料是矽砂, 將矽砂放進窯遇熱後就會變軟, 就成了透明狀的液態,然後改變其形狀,再經過迅速冷卻後成了玻璃品,此美麗的玻璃工藝品就是這樣燒製而成了。玻璃品最大的分別是有工廠形式及工藝品兩類。前者通常由機器自動化生產,大概1至2分鐘便做好一件玻璃品,製成品有啤酒樽及水樽等。後者則由人手製作,簡單的一件工藝製成品可花上幾小時甚至幾天製作,有的更需要助手幫忙處理才能成形;因此在藝術層面上,由本來只作為器皿,搖身成塑雕類型或擺設等藝術品。其實,欣賞玻璃工藝很主觀,可以從技術層面來看,例如吹製玻璃的厚度是否薄身;用窯燒則追求光滑度;顏色是否均勻,且能否清晰地呈現出來。像玻璃珠吊飾,看看是否夠圓,表面是否光滑,會否有花痕等,都是一些欣賞的心得。」 以物品比喻人性 玻璃有多種形態,鋼線玻璃是其中一類,其結構特色、功能、應用方法又是怎樣? 詩人劉偉成寫的短詩〈鋼線玻璃〉,除說明鋼線的基本要素外,也用了擬人法比喻人的傲骨性格。 進入詩前,講者先介紹劉偉成榮獲「香港藝術發展獎──文學藝術」,是位資深詩人。「他寫的詩,大多都是對日常生活裏的一些回應。〈鋼線玻璃〉寫於1997年,主題關於鋼線玻璃,多見於樓宇防火門。這種玻璃有層鐵絲網,表面不光滑且凹凸有坑紋,跟家中清澈透明光滑的玻璃窗有別。這玻璃的功能,縱使被打碎也不會四散,不會傷害到人;就是因表面有鋼線,在保安上起到保護作用。這可以想像,若遇上火警或發生危險狀況之下,玻璃不小心被打碎,也不會引起受傷或阻礙逃生。劉偉成用了擬人法聯起這玻璃的『外表』與『功能』,描述綱線玻璃本身的性格似人。詩中有這樣的描述『不屈的傲骨,像蛛網般』,玻璃表面的鐵絲網,令人聯想為一個好有尊嚴的人,跟其他講求通透玻璃有別,絕不適用於客廳,或『講求通明的睡房中』;更不介意『把我放逐到沒有人願意久留的浴室或廚房敢於處身屋的外圍』。這描述,除了是詩人本身的想像之外, 結合了玻璃原有放在廚房、浴室中的『功能』,那種傲骨的性格跟其他玻璃不同,構連起鋼線玻璃的結構。因此閱讀該詩時,可留意作者在那些地方使用擬人法。」 評論要有深度 當評論玻璃工藝品時,跟小作家平日書寫閱讀報告一樣,須列明報告目的、主題及大綱。「這跟描述玻璃『外表』一樣,其表達形式可以影響我們如何理解作品,因此要讓讀者清楚知道要討論的基礎,就要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去描寫。」 講者更列出一些評論玻璃工藝品的方向,例如想表達玻璃樽的「功能」要安全不漏水,或樽的表面有裂痕就會割傷皮膚等。「玻璃工藝家提及玻璃工藝品講求審美觀和意念與製作手法,如玻璃首飾選用的材料、顏色、技法,或穿載效果是否有美感,都可以詳細去描述。」透過是次理解玻璃工藝的切入點,大概希望各小作家能學懂一些「欣賞」及「評論」的方法吧! 小作家心聲 聖公會馬鞍山主風小學 小五 黃翊翹 講者用心分享創作藝術背後所牽涉的功夫,但不明這些跟寫作有何關係。或許可以分享多些創作藝術如何跟寫作有連繫,或列清楚一篇文章的要點。雖然非首次參加小作家計劃,卻有感課堂內容滿挑戰性,使我滿腦子都充滿疑問; 卻無阻自己繼續熱愛寫作! 聖母小學 小五 李柏瑤 作家黃怡介紹了玻璃製作的過程,令我知道原來製作玻璃需要很多步驟。特別在課堂上,她說過〈鋼線玻璃〉一詩,把物品比喻人,這種創作手法很有趣,可以把物品的「感受」呈現出來,令我認識到修辭手法該如何應用在物品上。  

想當作文高手 先學會觀察生活細節

書寫任何一種文體,都需要有好的「觀察」能力,方能寫好一篇文章。因「觀察」的角度不同,會影響描述事物或景物的方向,所以要好好的掌握「觀察」。為了能有效地學習「觀察」能力,作家葉曉文帶領同學,一起看看香港郊外的動、植物及風景,進行「觀察」訓練。(撰文:曾劍華) 香港農場多面睇 提起士多啤梨,或會想起日本的福岡縣或靜岡縣品種,甜度和酸度平衡,十分好吃。原來香港氣候適宜種植士多啤梨,土產紅臉頰絕不比日本遜色!葉曉文分享香港有農夫種植士多啤梨,「何解會當上士多啤梨農夫?種植怎樣的品種?經營士多啤梨園困難嗎?」一連串問題,揭開香港農夫的辛酸史。 「朗屏士多啤梨葡萄園」合伙人周生分享父母是農夫,自小已幫忙下田耕種,裁種蘿蔔、粟米及蔬菜類;近年則種植士多啤梨。「香港土地少,不易找到地方耕種,就算有興趣裁種,當面對着高昂的租金,容易叫人卻步。因此改用科學化的耕種,種植士多啤梨而增加銷售額。說真,香港氣候十分適合培植士多啤梨。正所謂萬事起頭難,園區最初是一片野草,經過大家的齊心合力,花上五年時間便打造成現在規模。品種有天仙醉、紅寶石、茉莉香、紅臉頰、牛奶草莓、妙之香、久久香、甜莓等品種,滿足客人需求。」 周生還分享天仙醉果肉細膩爽脆,酸甜適中;牛奶草莓奶香味濃,口感甜中帶酸;紅臉頰偏長較尖,香味濃鬱;佐賀清香則香味較濃,甜度大等每個品種食法各異。「如果吃到不甜的士多啤梨,很大可能跟雨水有關。因士多啤梨吸收雨水後會變酸且易腐爛,所以少雨水或較凍的季節,氣溫約15至25度下栽種,最為理想。」 她有感郊野除看到美景,亦對農村耕作多了份認識,「雖然香港的農場不多,耕作的農夫也寥寥可數,但仍有一班有心人默默地經營着。因此,可跟家人去元朗、上水等農莊參觀,除可放下平日忙碌的心情,呼吸新鮮空氣,更能感受到耕種的樂趣。正如周生分享,士多啤梨收成季節從冬季至翌年春季下雨季之前,在這段時間前來有機會遇到收成,最適合一家人、朋友及同學一起品嚐美味的士多啤梨。」 行山最廣闊眼界 因葉曉文愛郊遊,經常到香港郊野公園等不同地方觀察,因而書寫了多本著作。「從20 1 3年至今,不時去行山看風景。每當看到很美的風景,或遇上有趣的動、植物,就會拿起相機拍照,或用文字記錄下來,或用畫筆把這些景物繪畫出來。為了好好記錄, 每次出外遊歷必帶上寫生簿,並輯錄成多本關於香港原生動、植物的著作。」 多次遊郊野,看日出給她蠻深刻的印象。「有次特地在荔枝窩住一晚,為的是於清晨6點登上老虎石頂處看日出。當看到太陽從山脈後的水平線上升來,那刻的美便叫我畫下來,成了一幅作品『香港自然之美與文藝』。另一次看日出,前往大嶼山昂坪的鳳凰山。因大家到昂坪,多體驗昂坪360纜車,或到寺廟吃素賞大佛,卻忽略了看日出最佳位置;不然怎會有『鳳凰觀日』之名堂。」 此外,她還分享秋季登山最舒服,「大東山山頂有個廣闊平原, 有數間富歷史價值的小屋。這是昔日傳教士退修時,特地住下來作閉門修行。那兒風景很美,尤其是秋天前來,芒草維持到12月中旬,由青綠色變成金黃色,整個顏色呈現金黃色,吸引大家『打卡』。」 著作可認識香港 葉曉文在課堂上,特地推介台灣作家劉克襄的著作《四分之二的香港》, 記錄香港的行山路線, 及留意到沿路的動、植物。「自己有行山經驗外,也會透過閱讀他人的作品來認識香港的郊野。當中欣賞台灣作家劉克襄撰寫的《四分之二的香港》,寫了近二十條香港行山路線, 仔細記錄沿途風光, 例如經過的村落面貌,當地風土民情,描述細緻。當中一篇分享大澳的見聞,描述海邊建有棚屋,發現每間屋備有木梯通向水面, 讓人可以下到停泊水中的小艇。在村口見有黃皮樹,開滿水果,味道酸甜,正如有句諺語『黄皮樹了哥—唔熟唔食』, 說明了哥最會挑食。不期然令我想起『朗屏士多啤梨葡萄園』因為怕雀鳥吃士多啤梨,便築起天羅地網來保護水果呢!因此啟發了自己多留意郊野的細節, 書寫了《尋牠—香港野外動物手札》、《尋牠2》兩本著作,記錄百多種於野外出現的動、植物。」最後,她希望同學每到周末放假,可走遠一點,觀察周圍環境, 用文字進行記錄。例如郊遊處的風景是怎樣?村邊種了什麼類型的植物?為何會種這些品種?對於種植上, 會否有新的想法? 如能把看到的風景仔細地描述,便可完成一篇關於香港郊野的散文遊記。 葉曉文以「種植香港:郊野樂悠悠」作為培訓寫作的切入點,透過認識香港的郊野,培養出愛護環境及欣賞大自然的心,從而提升寫作能力。她分享香港擁有許多靚景值得細看,「雖然香港有更多高樓大廈,但綠色地帶亦不少,遠離市中心的新界有許多靚風景值得被發掘和欣賞。因此透過主題『種植』,引起大家的好奇心,學會『觀察』和表達感受。」 小作家心聲 保良局馮晴紀念小學 小五 高雨烔 是次活動教曉我在郊遊時,可多觀察身邊一切,並仔細地記錄下來。最叫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家帶大家了解士多啤梨園,有感當農夫非常辛苦,花盡心機培植出土產士多啤梨。不期然啓發了我的寫作興趣,以後我郊遊時,會詳細分享所見所聞。 般咸道官立小學 小六 謝樂怡 這次課堂,我學習到寫作不只局限於文字,還可以通過繪畫、親身體驗等方式來增加寫作靈感。同時,也增強了我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學習到多觀察身邊的事物,並加以放大、介紹及解說。尤其是導師介紹本地原生物種,真不知香港有種士多啤梨,頓時加深了對香港郊野的認識。

提升思考表達能力 從作家創作學習寫作訣竅

寫作需要三分天才,七分努力;如果本身沒有資質,就要將勤補拙,多看書多學習,或借助名人著作來吸取文學底蘊,從而寫好文章。為了讓小作家掌握深層次的思維訓練,講者梁科慶借劉以鬯的小說分享寫作可跳出慣常的二維思維,學習構思、推理是怎樣的一回事;並分享更多思考和思維能力之間的區別。另一作家游欣妮,則介紹吉竹伸介的繪本,有助培育出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撰文:曾劍華) 學習敘事方式 研究劉以鬯作品講故事技巧 寫出一篇好文章絕非易事,既要有「起承轉合」,情節更要留下伏線。講者梁科慶看過不少著作,有感劉以鬯的小說世界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因此以「名著解讀—劉以鬯《對倒》」為題,指導結構和意識流手法,有助文章變得引人入勝。 認識創作之路 講者笑說同學年輕,未必認識劉以鬯,除非特別喜歡香港文學,才會留意其作品。 他分享劉以鬯一天會寫出超過十份報紙的專欄內容,他對寫作的熱情非常澎湃;就讓小作家認識他何解會有這麼豐富的創作力。「劉以鬯生於上海,40年代當過編輯,50年代出任《星島周報》執行編輯及《西點》雜誌主編。之後旅居星馬,並於1958年回港出任多份報紙副刊編輯, 包括《香港時報》、 《星島晚報》 、《快報 》等。80年代,他創辦月刊《香港文學》,提升香港的文學價值與地位,其文字與眾不同,既做到自我娛樂,也能娛樂別人,同時具備實驗精神和反傳統意識。作品《對倒》是部有人沒故事的小說;《酒徒》中的意識流,顛覆了當時文人以寫實方式寫作的方式;《吵架》創作出來的小說以物件來講故事,文中沒有人物、沒有高潮迭起的情節。還有《動亂》,以寫物的表述來寫人,每本作品都值得欣賞。」 讓對倒說故事 好的作品往往能引起閱讀的興趣,像作品《對倒》多次被改編成電視電影作品,就明白到著作何其出色!「《對倒》寫於1972年,曾因為沒有激昂的情節,刊載了一陣子後被報章叫停。直到93年在北京出版後,才於20 0 3年由香港發行。「著作共42個小節,一人一節,梅花間竹,互相穿插,長篇有64節,其寫法很有電影感,包括香港電台小說家族找來林正英、李麗蕊拍攝《對倒》;王家衛則借情節拍攝《花樣年華》,借音樂融入在電影中,深化情節的敘事手法。」 還有早年一項藝術裝置《二十五分鐘後》黑盒電車,按照作者構想坐上電車,從筲箕灣坐到西港城。「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伍韶勁的創作,與原作同出一轍,從西港城開出,將車頭位置佈局成針孔相機,把沿路的城市風景倒轉投影在車廂內,坐客聽着耳機聆聽主角的讀白,蠻有趣的表達方式。」 小作家心聲 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 中二 林莉莉 此次解讀劉以鬯,開拓了我對文學作品的認知。例如作品啟發了王家衛導演創作《花樣年華》,或創作《二十五分鐘後》黑盒電車,沒想到作品擁有多元的面向啟發不同人的構想,實驗精神與大膽創新。還選讀《吵架》,有人沒物的現代主義表現手法,啟發了我對於寫作的興趣,可通過描寫特定環境中散落的物件,帶出事件或人物情感,為故事添加了趣味性。因此,啟發了我這次的投稿題目「讓物件說話」,充滿了鬥志。 基督教崇真中學 中四 關子喬 我是個很喜歡創作的,又愛代入他人的心理來講故事。故很欣賞劉以鬯所寫的《對倒》, 人物個性塑造得鮮明,讓我學會不用平鋪直敘的方式來塑造人物個性。若果劉以鬯與梁科慶兩位時代不一樣的人交換了身份,不知會否有不同的故事衍生出來呢?我希望自己能學習到作者與講者看事物的仔細度,不單學習如何敘述單一事情,而且能創作出令人反思的故事! 閱讀激發思考 捕捉寫作思路 讀書時,老師說作文時要避免胡思亂想;但游欣妮希望大家多些胡思亂想,不然沒法打開思路,豐富文章內容。 好奇心作祟 找出問題點 日常中,我們會否有想探求事物的心? 有些人會喜歡看文字,有些則愛看圖畫,但亦有些結合兩者元素,就是繪本。游欣妮特地分享吉竹伸介,他的創意繪本蠻有名,將日常生活不重要的事物,卻燃起好奇的心探索起來。「他是日本超人氣繪本作家,擅長捕捉日常中不經意的事物,以自身獨特角度切入取材,寫成繪本。除此, 他還涵蓋素描、童書插畫、裝飾畫及廣告藝術等範疇,令其作品題材變得多樣性。因此,當我們寫作或創作時,可以想想何解這東西如此獨特,怎麼會令自己感受深刻?非要將這個題材創作不可呢?只要多思考,就能寫出好的文章!」 創作與幻想 會嚇你一跳 游欣妮問小作家愛睡覺嗎?課堂上,有三分一的小作家回應愛睡。她續說未入睡前, 會想什麼? 有沒有想過睡了後,周圍的人或物會做什麼嗎?你以外的世界,又會發生什麼事? 她分享吉竹伸介創作過許多作品, 著作《怎麼睡成這樣子》說明粉紅色頭髮的主角睡着後,會被一些東西抱起來拍照,或被設計髮型等,所以睡來後頭髮才如此亂。「著作嘗試將睡着後,有可能發生的事情以圖像解說出來,充滿想像力。所以當我們醒來後,會發現公仔放置的位置不同嗎?這些有趣的題材,可豐富我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換到寫作,就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及敏銳的觀察力,作品才會變得生動。」 小作家心聲 聖保羅書院小學 小一 余天呈 吉竹伸介的作品, 文字不多, 但卻好笑。因我沒想過將睡覺後的事物創作出 來,或許就是沒有像作者般敢去創作; 使我認為寫文章只要是自己想寫的,就 應放膽去寫。課堂中,最令我印象深刻 的地方,是作家介紹了吉竹伸介多部有 趣的創作,...

提升寫作能力 從認識粵語和詩歌開始

學好中文,可從粵語及詩歌中吸取寫作養份。作家甄沃奇借粵語詞彙及典故,以及大量地道歇後語,讓小作家活學活用,為寫作添上一份玩味。作家鄭政恆為了切合現時疫情時代,想到以「在COVID-19時代讀詩」為題,分享足不出戶都能欣賞詩歌,望小作家能投入文字世界,在文學氛圍下學習,建立良好的閱讀能力。(撰文:陳慶賢、曾劍華) 試用粵語寫作 文章更添玩味 我們在書寫時,都以書面語為主;然而粵語是廣東人常用的語言,能夠巧妙地將它們融入創作中,可以令文章更有親切感,令表情達意,更見傳神到位。 粵語詞彙更形象化 「鬥雞眼」、「慢吞吞」都是常用的粵語詞彙,原來適當地換入文章,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正式的文章中,如散文、小說、評論,加入粵語特色的元素,可以令文字更見活潑富活力。因此,為了特定的寫作目的,如粵語戲劇、劇本、粵語小說,粵語入文是一種有趣的創作模式。 甄沃奇用了作家小思〈玩具〉為示例,有以下一段:「觀蟻,兩種蟻各有吸引力,黑蟻看得人眼花,但多戲劇性變化,黃絲蟻團結整齊,容易分清領隊和工蟻,卻嫌隊形保守,定睛看多了,會變成『鬥雞眼』。」 他解釋:「『鬥雞眼』就是『斜視』的一種,屬於『內斜視』。因為雙眼瞳孔向內,彷似兩隻鬥雞對峙,因而得名。如果上文把粵語成分修改,將『鬥雞眼』改成醫學術語『內斜視』,便會多了一份隔閡感。」 同理,如果將文中的「慢吞吞」換成書面語—「行動緩慢的樣子」,也會令文章失去形象化的特色。 善用「歇後語」帶出故事性 甄沃奇表示:「每個地方都有一些當地人才會聽得懂的說話,大多是『約定俗成』,大家說出口,自然心領神會。至於粵語亦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了解粵語一些常用詞彙或『歇後語』的來由,可以讓我們的粵語表達能力提高,也可以豐富我們的想像力。」「歇」去「後段內容」,就是「歇後語」,即是將說話的主旨內容藏去,以有趣的方式呈現說話的前半段,聽眾從前半句子的意義和關聯性,推想後半句子的真正意思。 小作家心聲 瑪利曼小學 小五 蔡芷希 雖知粵語在香港、廣州等地被廣泛使用,經過是次活動,甄沃奇老師用巧妙幽默的方式教導我們,如把書面語翻譯成粵語這個環節,把文縐縐的書面語,翻譯成通俗易明的粵語,讓我對文章的理解有更深入的認識,啟發了我對粵語寫作的興趣,讓我明白到運用粵語來寫作,可帶來親切感!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 小四 區曉珈 是次小作家活動之培訓班,導師以妙用粵語寫作為主題,講解清晰,讓我懂得了如何運用粵語的特色來創作。特別在審題和創作上啟發了不少,使我認識了不少粵語有趣詞彙,也許能為我的作文增添不少趣味。   互聯網給創意聯想帶來便利 文學創作影響深遠,像中國古典作品《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或民間傳說「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或「梁山伯與祝英台」等故事,抑或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其故事創作、文字特色到人物情節,有很多地方值得細味。縱使受疫情影響,沒法像以前面對面學習文學,但也可利用網絡的便利,瀏覽詩歌。而且不同地方都舉辦了相關活動,非常熱鬧。 詩在世界流傳 鄭政恆分享日台等地,找到發表跟詩歌相關的活動。「例如有港人將文學推介到日本,於日本詩刊《詩と思想》欄目「香港の詩と詩人」,刊出了鍾國強、游靜、淮遠、羅樂敏、關天林、陳李才的文學、詩歌作品。台灣的創世紀詩雜誌》,亦以詩歌分享了港人在疫情下如何生活。回到本地,有香港詩歌節基金會於網上舉辦了「費靈格狄詩譯朗誦」,可見大家都花精力去推廣詩歌。」 全球雙向互動 學習詩歌,朗誦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鄭政恆特地分享了一個全球性活動。「就如《詩可興: 全球華語詩歌Zoom朗誦會》不是朗誦比賽,亦非表演性質,是場直接感受詩歌作品的活動。雖然現時受疫情影響,但卻造就另一種表達型式,透過ZOOM讓全球不同國家地域的詩人一起朗誦,包括40位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及台灣、新加坡、歐洲、北美等地。你可以想像集合了那麼多人同一時間進行朗誦並非易事,或許利用網絡世界的便利,就能拉近大家的距離。就算足不出戶,一樣可以透過網絡世界進入文學領域。」   小作家心聲 港島民生書院 中四 吳仲賢 是次活動令我獲益良多,不僅欣賞到不同地區詩人的風格與特色,啟發了我去找同類型,不同國家,不同特色的詩,讓我能夠在作文上引用這些好詩,令我在創作文章上有改進,作文分數也提升了。最有趣是,改變了我對以為古體詩、近體詩是沉悶的想法,並開闊了眼界,將來或可嘗試寫詩,或加進文章以作潤飾。在活動上, 播放了名作家以詩製作的短片, 記錄2003年的沙士,哪怕時代不同,跟現在疫情相比,所發生的事卻依然有異巧同工之妙,例如人性在逆境的醜陋與人類之間的不信任等,字詞精準刻骨,再配上冷色畫面,及淒厲冰冷的背景音樂,令我猶如身歷其境,令人印象深刻。 芳濟書院 中三 徐霈恒 整體而言, 我認為本次活動過程正面和有益,講者分享詩詞具啓發性。我在學校裏或者日常生活中較少接觸詩詞,尤其是學習新詩,這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新嘗試和體驗,激發我去勇於嘗試寫新詩。儘管它不像散文般多文字,但卻考驗文字的功力,這是我課堂中最大的體悟。而當講者分享一些詩詞,令我明白和感受到文字的威力,詩詞文字雖較樸素簡白,但卻能夠帶出細緻的描述和深刻的含義。

寫作方法力求細節 從茶文化到茶藝學習寫作題材

寫文章前先聆聽、觀察故事中的所有細節,才能豐富寫作內容。為了讓同學更掌握箇中技巧,有茶博士之稱的葉惠民教授以茶作為切入點,透過茶文化希望能找到更多寫好文章的線索。(撰文:曾劍華) https://video3.mingpao.com/202109/BUS20210921_01.mp4 以歷史作為了解事物的開端 當規劃文章內容時,究竟文章架構是怎樣建構出來?要放什麼材料令內容好看?葉惠民放映了一個視頻,細聽茶坊主人貴州大學教授兼江西省婺源茶業學院客座教授廖子芳介紹中華茶文化,完美地示範茶文化的內容該放什麼素材。 由於茶文化在發展的路上,經歷了數千年的文化,演變出儒家茶道、佛家茶道,以及道家茶道。「茶道並非宗派,是生活上的藝術。在唐宋元明清不同時代,飲茶的發展與時代可謂息息相關,尤其在元朝,飲茶較繁鎖;明朝以後多了飲茶方式。或是唐宋時期,將茶文化傳到日本後,經過了地方文化的融和,演變出『茶道』。另一方面,台灣受着日治時代的影響,認為茶文化是一種演釋的方式,故有了『茶藝』。」 廖教授還分享沖茶六大錦囊,「包括難以控制的天時、地利、人和,因天氣可預測卻不能控制;地理環境能夠影響孕育出來的植物質素;以及做茶的人怎樣製作茶,茗茶的水溫、茶量和沖泡的時間,都可以改變茶的濃度、味道,因此一杯茶的靈魂是受制於多方面的。」 最後她分享茶道有三樣要素值得深思,「要研究歷史、做好現在、創造未來十分重要。由於歷史已成過去,我們可借此來認識和理解整個進程。當認識了,就要創造未來,讓我們下一代有更加好的將來。」 創作思考與要求 經過廖子芳的分享,葉惠民簡單道出寫作內容的方向:你對茶有什麼印象?茶在你的生活中有什麼地位?什麼是茶文化?好讓同學了解寫茶文化的內容怎樣落筆。「講茶文化的歷史,源於中國,根據最早的文獻記載從漢代已經開始飲茶;直到近代,飲茶更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得使飲茶成為民間通俗文化。與此同時,茶與品味亦是中國人的傳統、精神文化,更是古今達官、貴族和文人雅士必備技能,正所謂八大雅士,亦即是琴棋書畫詩酒花茶。」 實在,茶文化牽涉了許多歷史文化,「從神農氏嚐百草開始,作為藥用的價值,到唐宋時甚為興盛,更有了煮茶或投茶法,更衍生了點茶法,之後到明朝至近代產生了泡茶法。由於歷史因素,茶文化在近代中國內地的承傳出現了斷層。80年代始,率先在香港及台灣復興。尤其在文化藝術方面,香港為茶文化再復興,做了不少貢獻,可多點思考茶樓文化與茶文化的關係。」 所以當以茶文化作為題材,究竟怎樣去描寫或描述呢?他還提出了其他方向,「香港茶道與傳統中國文人式的茶道有什麼不同?這種不同與香港的歷史文化背景有關係嗎?因此,以香港的茶文化作為主軸,在香港茶道發展的經歷中,可以選取若干的感興趣事件,再搜集更多資料以方便寫作。有關資料性的敍述,可以點到即止;或可注重於個人對事件的感受,或說明自己的想法。這想法或思考不一定限於個別事件,可宏觀地從香港文化的發展的視角切入。」 茶博士於80年代起從事茶文化的工作,致力推廣茶藝文化,不時開課講學,提高參與同學對茶藝的興趣。是次活動,他特地指導同學認識茶文化,從農業科學、商業經濟、文化藝術等多方面去深層了解,加深認識茶文化。例如種茶到製茶, 如何在市場上買賣茶, 或關注茶器設計、泡茶禮儀等社會功能,都有助認識茶文化。這好比寫作一樣,如能夠透過多方面的觀察及了解事物的多角度,就能令內容變得豐富。 有關茶文學作品推介 小作家心聲 九龍華仁書院 中三 陳雋曦 是次活動令我深入了解到茶文化,除可以作為寫作題材外,亦滿足了對茶文化的好奇心。最深刻的部分是影片中提到可以以自己喜歡的音樂取代茶道中一貫用中樂的想法,很破革。令我覺得茶文化沒有想像中沉悶,完全感受到茶文化在與時並進。 屯門官立中學 中三 劉嘉濰 我雖對茶有點了解,但參加是次活動後,更令我對茶感興趣。有感在課堂上學習到不同題材,例如寫茶文化有別於以往的文體,迅速提升自己的文筆。最深刻的部分是提到香港茶文化史,想不到80年代已成立茶藝中心,不期然加深了我對香港的茶文化史的理解。

寫作必讀要點 多感官觀察多練習

寫文,怎樣寫得好,除了平日積累寫作素材外,更要善於觀察,培養出描寫事物形態的方法,例如觀察時可找出事物的特點,再運用聯想力及想像力進行寫作。是次寫作訓練日營邀來李寶瑜(寶兒)及唐希文分享寫作要注意的地方,給小作家作為學習的參考。(撰文:曾劍華)   旅遊飲食寫作必備要素 用感官寫下當刻感覺 平日我們習慣以視覺去看事物,但其實可以運用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本體感覺等來描述。作家寶兒借自己親身到法國的經歷,於高小組活動分享如何以感官寫作,就能讓文章變得富立體感。正如煮食一樣,要花心機才能做好一道菜! 打開人生視野 寶兒分享自己是個屋邨女孩,愛幻想,又愛煮法國菜,每當煮食時會將家變成法國餐廳。「2012年做編輯時,看了本《美味關係》的書,講述Julie發現了一本法國菜食譜,提到煮紅酒燉牛肉。當時就好奇那道菜好吃嗎?於是自己嘗試做,有感煮法國菜不是Fine Dining這麼複雜,在家一樣都可以煮出法國風味。之後愛煮法國菜的程度一發不可收拾,還去了法國參加工作假期,帶着履歷去餐廳見工。記得到了法國時, 特地點叫紅酒燉牛肉, 自豪地以法文「Boeuf bourguignon」說出來。 對景物進行微觀 如何把景物寫得生動?除觀察外,可直接把第一刻看到的印象仔細地說明。「在著作中提到『的士轉進橙黃色的街燈底下,公路收窄成小馬路,旁邊的矮建築物綴上了優雅的花欄杆,我知道,我們已經進入巴黎了。』當讀者看後,就能想像那裏是怎樣的感覺。」 詳細略寫的好處 細節的描寫,往往能讓讀者具體地理解生活中細微情節,就如她住巴黎期間,吃了一頓時間最長的聖誕大餐。「從前未去巴黎,以為吃法國餐花3小時已很長,誰知吃聖誕大餐足足花上7小時。『推門進去,室內好溫暖,他們裝了個新式火爐,木頭在爐裏噼啪地燒,沒有一點煙灰冒出來。……他們家還有一個寬大的開放式廚房,飄着烤焗的香氣,廚房長桌早已有一盤焗好的法式忌廉焗薯,切得透薄的薯仔片吸滿牛油忌廉,面層烤得焦香。』因此,細節的描寫能讓讀者印像深刻,提高文章的閱讀性。」 善用動詞添氣韻 很多人喜歡飲食,尤其是那些美食節目中的主持,如何道出食物美味可口呢?因此,她特地分享寫美食,可多運用動詞,就能讓人有畫面感。「一大盤新鮮生蠔……小王子教我用生蠔叉子把肉整顆挑出來……。要形容食蠔,除可使用『取』字,也可『挑』,可讓事物變得生動,令句子變得不平凡。」   小作家心聲 聖保羅書院小學 小五 孫博仁 是次小作家活動令我學會了新的寫作技巧,和怎樣令文章變得生動和有吸引力。也許平時在學校沒有寫這一類的文章,覺得這類文章富吸引力,啟發了我對寫作的興趣。 聖公會主風小學 小六 李考峰 作家李寶瑜分享自己的法國經歷,很有趣,令我想寫一篇關於旅行的文章。她在課堂上與我們重溫了以前學過的寫作技巧,例如步移法、五官描寫等,還教了一些新的寫作手法,怎樣挑選適合的形容詞、數量詞,對作文絕對有幫助。   改編是鍛鍊寫作好方法 從童話寓言入手創造無限可能 坊間有兒童故事改編自耳熟能詳的童話,有些顛覆了原有角色的性格,更有的賦予了新道理,令故事變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為了能體悟改編寫作的趣味性,唐希文為初小組活動擔任導師,指導同學們以「故事改編──假如我是作者」為題,從學習的過程中認識改寫童話或寓言可提升想像力、觀察力,以及養成創作小說的興趣。 題材熟悉 易注入想法 究竟如何將既有的故事再創造成有趣故事?何解非要運用童話或寓言來改編不可? 唐希文稱同學本身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加上對那些童話或寓言內容十分熟悉,當改編起來就不會被難倒。「相信同學看過不同類型的故事,也上過了多次的培訓班,使閱讀的寶庫變得豐富;如要改寫故事,可參考兒時看過的童話或寓言。像《龜兔賽跑》中的龜比喻做事就算只是平平,但勝在勤力的人;兔仔則暗示有小聰明,卻很自滿的人,說明人們不能驕傲自大,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要誠實處事。」 因童話或寓言都是非黑即白,好人非常好,壞人非常壞的情節,結局往往潛藏着發人深省的道理。當壞人有着好心腸的一面,或可能令結局出人意表。 身份互換 感悟新道理 要改編童話或寓言時,可以將主角的性格、特徵等給予新元素;尤其是場景、情節和敘事方式有了新方向,使故事成為更有趣的作品。例如看慣童話的情節,多為王子救公主,倘若變成了公主救王子,會是怎樣的一回事?「如果《賣火柴的小女孩》主角換成男孩,會否沒有凍死街頭呢?如果《美女與野獸》的主角變得很醜,野獸還會喜歡她嗎?如果野獸不是中了魔咒,醜女會有甚麼反應?「在《醜女與野獸》裏,野獸不介意醜女生得醜,道出情人眼裏出西施,不應以貌取人。」 所以要令故事改編得有趣,大可選擇塑造主角的性格跟原著有別;背景及劇情的發展可注入更多想像力或超現實的劇情。「例如將主角特徵交換時,男與女、富豪與窮人、美與醜、人類與動物等全部倒轉來看,故事發展可能變得更有趣。就如《小紅帽》的主角變成了《小白帽》,主角性格變得勇敢、聰敏,跟狼群是好朋友;嫲嫲則懂法術,有智慧、身手不凡;獵人本來在童話是好人,卻換成奸險、貪心、想獨佔森林資源;故事雖跟原著有別,卻道出與動物和平共處的訊息。」 小作家心聲 嘉諾撒小學(新蒲崗) 小二 何樂晴 我喜歡寫作,因可以寫下自己心中所想,猶如日記把每天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偶爾重看昔日的點滴,叫人回味;甚至可活用在日常中的作文,鍛鍊寫作技巧。參加了是次的「寫作訓練日營」,導師教曉了我倒敍法,順敍法等不同的記敍方法,還指導我如何用想像力來寫作,令我對作文充滿好奇! 中華基督教會基慧小學 小三 龐卓熹 首次參加「寫作訓練日營」,有感活動不只訓練了創作思維,更啟發了改編寫作的空間。例如導師提到將原有的童話主角性恪改變,情節穿越到奇幻世界,令創作變得有趣。沒想到寫作可以如此富趣味性,令我對寫作有了深刻的體會;期待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舉辦的活動,希望學習到更多寫作知識。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讓孩子奠定寫作基礎

培育閱讀及寫作能力的竅門,得要由淺入深,才能讓孩子得到啟發。例如可從閱讀兒童故事中學會觀察、表達能力,及語句修飾等技巧,繼而延伸至有分析與賞析能力。今次活動分別由Auntie Van Van與鄭子遴,借自家作品分享寫作技巧,和一些要注意的地方。(撰文:曾劍華) 兒童故事創作公式 六大元素學習體裁 兒童故事滿載天馬行空的幻想,又富有人生哲理,是孩子走進寫作世界的第一步。今次活動講者Auntie Van Van與同學分享多個童話故事,涵蓋經典及當代作品,從聆聽中培養其想像力,並教授故事公式方法,助大家掌握故事的構成元素,在短時間內創作一個完整故事,提升寫作能力。 小作家心聲 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 小二 馮譱翹 在課堂上學會如何鋪排故事,連接開端與主題,例如導師介紹了流浪小貓的故事《小黑》,令我多留意身邊的小動物外,更學懂內容上如何做到有驚喜及高潮情節,結尾更要做到讓讀者有反思,令我不期然對寫作產生濃厚興趣, 現在已創作了4 篇故事投到小作家培訓計劃。 閩僑小學 小一 甘卓熹 因自己不會寫作,當參加了是次學習寫兒童故事後,有了靈感創作。自從學完了《快樂王子》這篇故事後, 我喜歡幫助別人,更幫媽媽洗碗做飯。還培養出每天閱讀及寫作的習慣,會抽半小時來創作,至今寫了3篇文章了,有感自己是個快樂的小朋友! 運用結構編劇手法 Auntie Van Van希望大家在閱讀童話故事時,留意一些元素,且在圖表中列舉出來。「為何利用圖表?原來寫作與數學有關,同樣有公式,只要跟著框架,就能建構美麗的故事。構想故事時,要考慮以下元素:故事結構人物、背景、鋪排(重要人物、場景及物件)、高潮部分(吸引讀者追看的有趣情節) 、整體感覺( 如幽默或懸疑) 及主旨。」 她以文學家王爾德的著作《快樂王子》舉例解釋:「《快樂王子》以故事主角樂於助人、捨己為人的精神牽動人心,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在文中,主要人物是誰?王子及燕子。發生在什麼地方?廣場。『鋪排』就是由故事開端至入主題前的時段,『在一個城市中心的廣場上,有一座高大的石台,台上立着一個王子的銅像。王子的銅像是以純金薄片綴成的,他的眼睛是兩顆藍寶石……』形容王子的外型, 再以『秋天來了, 一隻小燕子要到南方去……』介紹燕子出來,繼而道出王子與燕子如何相遇後,才進入故事主題──如何幫助人。『高潮部分』就是指王子及燕子先後幫助了女裁縫及其孩子、作家,以及賣火柴的女孩。不少作品會營造氣氛,有的可能帶幽默,有的會大賣關子,帶懸疑成分,務求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吸引他們追看下去。」 從閱讀中跳出想像 接著是同學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國王的新衣》、奇幻之作《愛麗絲夢遊仙境》、英國家喻戶曉的故事《There was an old lady who swallowed a fly》,以及由Auntie Van...

龍虎山古蹟遊 看香港歷史建築文化

風景優美的龍虎山, 一直是香港大學的後花園, 附近更有愈百年歷史建築及戰事遺跡, 都是很好的寫作題材。今次小作家流動教室帶大家參觀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龍虎山郊野公園及松林廢堡, 引發他們對香港歷史及文化的興趣; 作家何駿傑亦教小作家利用文字, 交代相片背後的歷史故事, 或抒發豐富的感情。(撰文:曾劍華) https://video3.mingpao.com/202105/BUS20210512_01.mp4   保留維多利亞建築風格 沿香港大學研究生堂、大學道而上,步行約2分鐘便可到達「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中心建築群由一幢一級以及兩幢二級歷史建築組成,最古老的建築物是一座建於1890年的白色平房;另外兩座紅磚屋屬於二級歷史建築,分別於1904年及1940年興建。中心建築群前身為政府水務處員工宿舍,看守員負責確保附近薄扶林濾水池食水安全。 逾百年歷史的白色平房,是香港鮮有保存的維多利亞時代建築,因應本港潮濕天氣,平房地基稍作升起來排氣;並設有一條迴廊,既可防止陽光直接照入室內,亦有通風效果。至於兩幢紅磚屋主要給工作人員居住,建築風格簡約平實,磚牆用「荷蘭式砌法」,是一種縱橫交錯砌疊方法,令結構更紮實。屋頂採用「雙瓦雙筒」結構,兩層瓦頂之間有透氣及散熱功能。   善用形容及動詞 - 生動描寫場景 中國歷代文學家,遊歷完偉大壯闊的自然山河後,都善於形容當下感受,作家何駿傑表示李白《蜀道難》及《前赤壁賦》兩篇作品都善用動詞去引導讀者同遊,仿如親歷其境。「在《蜀道難》中,李白寫到只有飛鳥才能橫越峨眉山頂,成功凸顯了蜀道難行的程度;而《前赤壁賦》「羨長江之無窮」一句,亦將長河廣闊無垠的一面,形容得非常貼切。「古人沒有拍照技術,怎樣交代自己的遊歷呢?清作家姚鼐《登泰山記》一文中,便用了大量動詞,如『乘、歷、穿、越、至』等,引導讀者視線,逐步移向不同景象。」   歷史建築圖片對照 敘述歷史建築物時,常用新舊圖片作對照,常見用第一身方法描寫,不帶個人感受,客觀描寫所見事物,以下是用第一身方式寫中環皇后像廣場,附以新舊圖片對照。   小作家心聲 聖公會柴灣聖米迦勒小學 小四 陳諾 因為沒法每年被挑選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 所以很珍惜每次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這次導師分享了在港可找到許多富歷史價值的建築物, 如松林廢堡等英軍設立的炮台, 令人眼界大開。這啟發了我早前去了尋幽探秘, 參觀了位於尖沙咀的舊九龍消防局宿舍; 還搜集了海防博物館的資料,作為日後寫作的題材。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小六 梁穎欣 自己從未去過導師於課堂內所分享的歷史古跡,感受到背後文化值得細看,故很想找機會作實地究察。在未參加培訓計劃以前,我完全沒題材可寫; 直到參加後,寫作靈感隨即湧現。像今次導師分享了建築遊記的技巧,令我很想看看他的著作,從中再吸收更多創作的要點。 「植林三寶」重現生氣 離開中心後,經克頓道登上龍虎山效野公園,亦可細味香港歷史及自然生態,包括香草園、有機種植閣、蝴蝶園、生機池等。走過路邊一條不起眼的石柱,其實是全港僅存6塊的「維多利亞城」界石,用花崗岩雕刻而成,名為「克頓道界石」。在香港開埠初期,政府將銅鑼灣至堅尼地城一帶劃分為商業及政治中心,用界石劃分為「維多利亞城」,城內外實行不同的政策來管治。 界石後亦有一條特別寧靜的小路,其實與植林政策有關。日佔時期資源短缺,附近居民上山斬柴,令龍虎山變成光禿禿的山頭。戰後政府重新規劃, 在這裏大量栽種「植林三寶」—紅膠木、愛氏松及台灣相思,它們都是生長快、適應力強的植物,讓龍虎山很快回復生氣。   戰事觸目驚心 行近山頂,愈近「松林廢堡」位置,沿路會見到許多戰爭時期的戰鬥掩蔽體、士兵營房、指揮所、彈藥庫等遺址,其中香港最高的海防炮台遺址,已被列入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物。由於炮台被許多松樹及密林包圍,位置非常隱蔽,故被稱為「松林炮台」。 「松林炮台」曾經是香港海防及空防上效力,可惜在日本侵華期間被炸彈擊中。雖然「松林廢堡」風光不再,但是從建築物牆上的子彈孔,可見當年戰況激烈。現時「松林廢堡」歷史徑已經成為郊遊區,登山人士或遊客可由此重溫「松林炮台」背後的光輝歲月。   投入感情 - 寫出照片以外故事 照片及文字可以互相補足,其至透過文字投入個人感情,寫出照片以外的故事,張愛玲《對照記》這樣寫, 「然後時間加速,越來越快,越來越快,繁弦急管轉傷急管哀弦,急景凋年倒已經遙遙在望。一連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其餘不足觀也已, 但是我希望還有點值得一看的東西寫出來, 能與讀者保持聯繫。」 何駿傑表示:「在這本作品中,張愛玲用了許多舊照片,作為一點懷念,或記載孩童時期的片段。由於照片是死物,我們可以用跳脫的文字作輔助,交代照片以外特別的事及感情。」如果對照今日西環半山區巴丙頓道,難以想像這裏曾經是戰場,張愛玲《傾城之戀》便描繪了這條街道的戰時狀況, 「流蘇孤身留在巴丙頓道,哪裡知道甚麼, 等到阿栗從左鄰右舍探到了消息, 倉皇喚醒了她,外面已經進入了酣戰階段。 巴丙頓道的附近有一座科學試驗館,屋頂山架著高射炮, 流彈不倒的飛過來,尖溜溜一聲長叫:『吱呦呃呃呃呃』 然後『砰』,落下地去。那一聲聲的『吱呦呃呃呃呃』, 撕裂了空氣,撕裂了神經,淡藍的天幕被扯成一條一條,在寒風中 簌簌飄動。」 「作者運用了一些短句,描繪日軍轟炸街道、流彈橫飛的情況;亦將寫出流蘇心情混亂的感受。」 已經活化為文化藝術建築群的「大館」,前身是域多利監獄,從戴望舒《獄中題壁》對照出同一座建築物,昔日的黑暗與今天的熱鬧氣氛,「如果我死在這裡,朋友啊,不要悲傷,我會永遠地生存,在你 們的心上。你們之中一個死了,在日本佔領地的牢裡,他懷著深深仇恨,你們應該永遠地記憶。當你們回來,從泥土,掘起他傷損的肢體,用你們勝利的歡呼,把他的靈魂高高舉起,然後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著太陽,沐著春風:在那時暗黑潮濕的土牢,這曾是他唯一的美夢。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從粵語歌詞到影視劇本 新晉導演黃綺琳 分享文字創作經驗

文學創作十分多元化,除了詩詞、散文和小說外,粵語歌詞、影視劇本也是其中之 一。新晉導演黃綺琳曾擔任填詞人及全職編劇,她在大使交流會與一眾小作家大使 分享不同崗位上的工作概要及創作經驗,讓大家對這些職業有更深入的了解。(撰文:曾劍華) 先用數字入音 轉化粵語歌詞 初學填詞時,不妨選幾首喜愛的流行樂曲,做一些改寫歌詞的練 習。黃綺琳表示:「與寫散文、小說相比,填詞的限制更大,除了 需要在短小的篇幅裏,用詞組表達豐富意象外,更加要考慮聲調問 題,影響歌手能否順暢演繹出來,甚至聽眾感到悅耳動人。」 因此,填詞人需要鍛鍊文字功力外,也需要熟悉粵語讀音、用字押 韻的技巧。樂評人黃志華2003年出版的《粵語歌詞創作談》便介紹 了一套「02493」填詞法,教大家先用不同聲調的數字入音,再轉 化為適合的粵語歌詞,「以《Shall We Talk》為例,第一句旋律可配 入『023 002420』數字,更容易配出『明月光 為何又照地堂』一 句。」   填詞風格多樣 配合畫面抒情 除熟悉粵語音調外,透過歌詞來表達故事,也是有趣的文字創作經 驗,「填詞的風格很多樣化,例如故事向、畫面向,甚至可以是一 篇議論文。林夕填的《約定》便很像影視劇本,起首幾句「還記得 當天旅館的門牌,還留住笑著離開的神態。當天整個城市,那樣輕 快,沿路一起走半哩長街。」便描寫場境及人物狀態。 另一首《再見二丁目》中林夕亦運用了電影手法,例如「滿街腳步 突然靜了」、「滿天柏樹突然沒有動搖」,將畫面不斷拉遠,表達 寂靜的街景;而最後對白「原來我非不快樂,只我一人未發覺」, 帶出心情的轉換,整首歌詞有豐富的故事性。 電視及電影編劇 工作層面大不同 影視編劇是另一種文字創作,電視及電影編劇的工作也有很大分 別,黃綺琳說:「電視劇本比電影長得多,編劇的工作與連載漫畫 很相似,每齣電視劇會先寫一本『天書』,定下故事大綱及人物小 傳,再寫分集故事、每集故事、初稿、定稿(編審)、修訂稿等。 每集平均需寫17,000字,所以編劇一定要十分熱愛文字創作,亦要 花很多時間『度橋』。電視台常有創作會議,編劇組會一起『圍 度』,討論故事發展。」 至於電影編劇集體創作的機會較少,亦需要接觸不同層面人士,包 括投資者、導演、監製、演員,「他們也要參與『創投會議』,向 投資者『賣橋』,吸引他們為電影注入資金。電影編劇也要跟進與 文字無關的工作,例如『跟場』,在拍攝現場解答導演、演員,甚 至是美術的提問,因為一件戲服更改,可能與劇本設計不同,編劇 要即時提供意見。」   晉身電影編劇前 須成為資料搜集員 一個紮實的電影劇本,事前需要充足的資料搜集,黃綺琳認為晉身 電影編劇前,必須成為一個有用的資料搜集員,累積審閱資料、分 析創作橋度等工作。「曾經有人問,是否寫實題材的劇本才需要資 料搜集?科幻片、鬼片等類型的電影需要嗎?根據我的經驗,資料 搜集非常有用,可以發掘題材、故事(撈大橋)、修正劇情、對白 合理性。我在編寫《刺殺黃大仙》劇本時,便研究與黃大仙相關的 文獻及籤文,為劇本提供許多有用的資料。」她續表示,實地考 察、參考二手資料,如書籍、新聞、紀錄片,以至日常交談,都可 以是資料搜集的來源。   小作家心聲 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 中五 林恩同 當時問了導師,有沒有想過放棄寫作?靠什麼堅持下來?她表示,「當時沒有人脈,所填的詞沒被選中,曾經一度想放棄, 但心中仍有信念, 便堅持下來。」這令我明白在追夢的過程中縱使遇上困難,也不能輕易放棄,只要有毅力,必能實現。參加了交流會後,除了明白人生哲理外,更認識文字創作可以有不同方向,像劇本、作詞等而非局限於作文,或可嘗試不同文體,如寫詞、詩歌等,啟發甚深。 香港真光中學 中四 陳思萁 由於學校或課堂沒有這樣的交流會,是次交流會給了我很多對寫作的想法。除了寫小說、散文外,還啟發了我可嘗試跳出描寫文、記敘文和抒情文的世界,嘗試填詞、欣賞詩詞,寫一些破格、新穎的文章。在課堂上,我問了導師如何拿捏創作?她分享文學的人寫歌詞,跟音樂的人寫歌詞有別;前者的文字較優美和有含意,後者的詞比較鬼馬,不要因為自己沒潛質就放棄一試,每個人都有獨特處,不要小看自己,令我獲益良多。  

創作童話故事 將文字轉化為畫面

寫作就像一杯白開水,看似透明,喝起來淡而無味,但其實可以在平淡中品味出人生哲理,感悟出酸甜苦辣。像作家周蜜蜜、圖文作家魏寶婷喜歡把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人、事、物,運用想像力描寫出來,因此文章往往能充滿生命力,讓人閱讀下去都能得到啟發。今次她們分享更多如何運用語文能力、想像力、觀察力,創作出有畫面和質感的故事。(撰文:曾劍華) 讓寫作靈感源源不絕的方法 從生活開始入手觀察 有人靈感像天地宇宙山河般奔流不息,亦有人靈感來自現實生活上的情感,轉化為創作。其實,寫作靈感可以從生活上取得,像講者魏寶婷喜歡從生活中尋找靈感,並於今次活動分享如何在日常中取得創作及寫作靈感。 要多留意事物 魏寶婷認為一個好的創作者是一個好的觀察者,因平日會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到有趣的事物,並轉化為一個寫作靈感。在課堂上,借一幅錯視圖畫來舉例,「只要將視點向上或向下移動,就能看見一名黑髮少女的側臉;或換個角度,以少女的耳朵作為眼睛,就會看到一位老婆婆。單憑小小的圖畫,可有不同的詮釋與呈現方向。這跟寫作一樣,同一個主題都可以有不同的切入點來寫。」 除此之外,可從自己喜歡或感興趣的事物來找靈感,「在看恐龍圖書時,同學可知恐龍身上的顏色除有綠色外,還有其他顏色。況且恐龍有不同品種,可在圖書館找到不同作者撰寫的圖書,從內文了解恐龍知識;甚至可啟發自己寫一個跟恐龍有關的故事。又或者公主系列的圖書,除欣賞到美麗的城堡設計外,亦可看看主角背後的歷險與奇幻故事,或研究主角服飾及頭髮等,從而找到閱讀的樂趣。 引發創意聯想 她鼓勵同學可多寫自己喜歡的題目和故事,例如隨身帶備一本「簿仔」(筆記本),把平日看到有趣的事物記錄下來,作為日後寫作的素材。 另一啟發寫作靈感的來源是電視或電影,特別是角色人物與故事背景的設計,都可作為鍛鍊寫作的技巧。「小時候,每當放學做完功課後,便會追看電視播放的卡通片。因故事裏所描述的角色、故事情節富想像力,從而啟發了我對創作的興趣。就好似《哆啦A夢》的「法寶」設計及用途極具創意,每當主角大雄有難,那些「法寶」就可解困,這對創作很有啟發性。或是《寵物小精靈》主角比卡超,靈感來自松鼠,長長的尾巴是從閃電啟發出來。實在,在日常生活中可找到許多創作及寫作的靈感。」 寫作另一重點是要保持好奇心,方能享受創作的樂趣。她建議大家完成創作後多跟家人朋友分享。最後她補充,「寫作是沒有規限,字數亦不限,只要寫到自己感滿意便可以了。如有興趣的話,可以繪畫人物角色,甚至為這個故事附加圖像或相片來豐富作品。」 小作家心聲 黃埔宣道小學 小一 陸詩語 小作家培訓計劃十分吸引,自參加後我比以前更愛看書, 期待再有下次參加機會。課堂上,最令我驚訝的是原來寫作靈感可以從書本上或從生活上觀察汲取的;由於自己喜歡吃,或可能將食物作為寫作靈感,把最愛吃的甜品寫下來。 香港培正小學 小一 劉盈妤 首次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覺得很有啟發性,令我更愛看書,特別是偵探故事。我會嘗試透過偵探故事來取得寫作靈感,或許日後可當上偵探家或寫偵探故事的作家。對於是次課堂,美中不足是無法跟導師面對面交談,希望疫情快受控,大家可以回復面授課堂的模式,很期待下次再參加其他導師的培訓班。   寫好童話故事 學習捕捉人世間各種情感 雖說童話是給小孩看的文體,但亦可作為吸取對寫作興趣的養份。特別是兒童文學作家阿濃之著作,當中想表達的主題,往往令人看後有所得著。為了進一步提升寫作技巧,作家周蜜蜜於作家精讀坊,以阿濃的作品為例,讓同學掌握書寫情感的方法。 阿濃原名朱溥生,從二十多歲開始就投稿寫作,因對寫作有濃厚的情感,便改了此筆名。他出書過百本,得獎無數,五度獲選「中學生最喜愛作家」,最受讀者喜愛之作為《阿濃集》,字裏行間充滿感情,是學習寫作的最好途徑。周蜜蜜於課堂裏特別推介阿濃另一著作《阿濃的有情世界》,可從文中進入一個充滿愛的世界,感受什麼是濃情,以及如何表達出富深度的意念。 以物喻人 從情感出發創作 《阿濃的有情世界》是作者與兒子打造的有情世界,圖文並茂收錄了二十一個有趣故事,並區分了多個部份來着墨,包括「動物的有情世界」、「人間有情」、「這些人」、「這些物」及「語文故事」。「著作的字裡行間,充分展現出作者的有情世界,尤其是以物喻人,很有幽默感,可透過描寫故事的手法理解如何用真情待人,學會體諒、包容與珍惜。」 周蜜蜜在書中挑了其中一個故事《刺蝟寶寶》來跟同學分析作者寫情感世界包含了多方面的建構。「人和動物最大分別是人類有情感,作者運用文字的力量寫出有情感的故事,亦刻畫出有感情的畫面。例如描述主角擁有的刺蝟特徵,其媽媽為了打毛衣,從身上拔下刺,引喻為人著想,保護大家的想法。其實,寫童話世界,可把物件寫成有生命、個性,透過主角的性格或言行舉止,立體地塑造出角色的性格。」 寓言手法 把故事推向高潮 當一個出色的作家,不但不會讓讀者看穿故事發展,更會帶出意想不到的結局。尤其是創作童話,更需要有豐富的想像力,藉助虛構的事物來表達出精彩寓意。「正如文中的結尾部分,提到主角為了不想傷害對方,竟把身上的刺拔掉。這場高潮戲,帶來富深度的寓意,就是世界上有什麼東西是最寶貴?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不管是友情、愛情還是親情,所有的感情都需要被溫柔對待。所以,當我們學習寫童話,可描述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係,或怎樣構成不同的事件和情節,或透過故事想表達什麼主題。」 小作家心聲 香港真光中學(小學部)小三 麥詠淳 自己平日喜歡寫作,特別鍾情於創作故事,透過寫故事來培養出自己的想像力。由於學校較為著重文體培訓,甚少談及如何應用想像力。當參加培訓班後,能夠有空間讓自己自由地發揮想像力。現正計劃遞上第二篇文章,希望可從每次的投稿來挑戰自己過往沒寫過的文體。 馬鞍山靈糧小學 小三 時若詩 自己很喜歡看書,亦會自行創作漫畫,有感發表漫畫需要文字來輔助,希望能透過課堂內容得到啟發,所以參加培訓班。最深刻是課堂內容充實,導師借圖畫來引導大家,如何掌握寫情感的手法,有感計劃可助自己提升寫作技巧,希望日後可以有更多機會參加其他培訓班,或會有更多的得著。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