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發掘靈感 探知小說建構

書寫有法,《明報》「小作家培訓計劃」之「老師創意寫作教學講座」系列邀請了兩位作家分享寫作經驗,與一眾老師探討如何教導學生寫作,尤其學習創作小說。青少年小說作者車人說解開學生認為作文困難的疑惑,可教他們「從生活中發掘靈感」,便不虞匱乏題材;作家兼中學副校長陳志堅則提出「觀千劍而後識器」的道理,鼓勵師生多讀不同類型的小說,探知描寫和建構內容的技巧。

生活「零」感 腦沒「靈」感

青少年小說作者車人的講題「創作起步點,從生活中發掘靈感」,直指靈感可從生活具體而微小的事物開始發掘,並指出如果對生活「零」感,頭腦自然沒有「靈」感,要有寫作創意,就要懂得儲備靈感。

車人如何建立個人的「靈感儲存庫」?很簡單,一切由生活入手!首先是「個人喜好」,譬如她喜歡繪畫和手工,從小習慣光顧茶餐廳,當撰寫入選「香港書獎」的「茶餐廳三部曲」系列作品時,便啟動記憶寶庫,盡把個人的喜好與習慣入文,下筆輕而易舉。因此她建議老師鼓勵學生從自己的喜好、興趣入手,享受創作過程。

閱讀要多元 擴闊知識面

閱讀乃寫作的基礎,車人更重視的是多元化閱讀,因為多讀不同類別的書籍,才能累積不同類型的資訊,滿腦子都是縱向、橫向的資料,自能靈活運用創意,寫作定可揮灑自如。

因此,車人建議老師指導學生建立閱讀習慣後,鼓勵同學多元化閱讀,並向他們推介不同範疇的作品、作家,藉此擴闊學生的知識層面,令他們創作時,不受單一的主題局限。

除此,車人同時強調搜集資料的重要性,尤其是針對性的搜尋資訊,除可準確描述,也能豐富內容;她舉例撰寫「茶餐廳三部曲」時,擬描寫女角追尋夢想,欲赴巴黎學習廚藝,便搜查「米芝蓮」餐館的資料,發覺廚師帽的款式繁多,兼有不同的代表性,遂加入書中情節,讀來趣味盎然。

互聯網方便資料搜索,車人說必須提醒學生小心運用,且若然情況許可,宜親身到現場經歷搜集,透過針對而深入的資料搜查,過程可引發深層次聯想,刺激靈感,以及令創作不流於空泛。

經歷易共鳴 溝通添思維

學生常說寫作困難,車人倡老師不妨引導同學創作時代入經歷,加進現實生活中個人細緻的體驗,譬如她當年在外國留學,常致電家人查詢自己不曉的生活細節,她便把類似情景融入故事,使讀者有所共鳴。其實,每個人都有與別不同的經歷和心路歷程,車人指真摯地表達出來,即能寫作獨有情感的文章。

另一方面,學生的經歷和經驗尚淺,創作時容或出現瓶頸,車人鼓勵他們在生活中主動多跟不同人溝通,攝取他人的看法、感受,既啓發思維,豐富自己的寫作內容,亦填補個人缺失的情感。

多讀小說 掌握技巧

如何才能學懂撰寫小說?作家兼中學副校長陳志堅以《文心雕龍》的詩句「觀千劍而後識器」概括言之,他說大學時期,教授明言要曉得寫新詩,宜讀懂詩百首,同理,欲掌握寫小說之道,最好多讀小說,讀不同類型的作品,了解它們的寫法,作者怎樣描寫和建構內容。他以「直面與虛妄─小說的建構與變異」為題,跟老師分享小說寫法。

陳志堅形容小說反映世界,好些作品有真實的內容,同樣也有虛構部分;此外小說亦涉個人成分,顯示作者被認為扭曲和落差的看法及感受。現實與虛構,作者往往游走兩者之間,形成獨立的書寫技巧。

小說的元素基本是人物、情節、環境,陳志堅推薦老師參考韓麗珠的〈輸水管森林〉,這篇探討城市空間密度問題的短篇小說,具體包含了各項元素,在人物角色設定上夠立體,情節對話處理富張力和反映人物性格及關係,環境細節的描寫,足令讀者對稠密城市有所體會,並產生敏感看法。

直面世界 反映現實

陳志堅指劉再復形容小說創作是「想像與觀察」、「虛構與現實」的觀點,恰是好些「直面世界」的作家書寫手法,他們擅於將真實世界的面貌,透過作品客觀呈現出來,其中表表者可推夏目漱石,而他被列為日本中小學教材的作品《少爺》,以幽默筆法描寫一位居於城市的年輕人到農村當老師的故事,既是作者的親身經歷,也是現實世界學校的景象。

向學生推介閱讀傑出的作品,能有效令他們認識小說的建構;寫實類別方面,陳志堅還建議選讀胡燕青的〈影碟〉(收錄於《過程》),內容是描寫現實中意料之外的家庭關係;張婉雯的〈明叔的一天〉(收錄於《微塵記》) ,刻劃年長人士仍為生活奔波的故事:台灣作家蔡素芬的〈別著花的流淚的大象〉,寫母親與大象的相類處境,情節感人。

外國小說也值得推薦閱讀,陳志堅指堪稱美國短篇小說作家代表的瑞蒙•卡佛,筆下的人生簡單而真實,讓讀者對生存狀態有強烈的感受;1930年代全球最暢銷作家毛姆亦是現實主義作者,他的《月亮和六便士》描繪中年主角追逐夢想致潦倒,教人動容。作家「直面世界」的書寫,也是處理生命的問題。

虛妄寫實 發現自己

小說每反映真實世界,但內容其實也不是完全真實,所以有虛妄的變異,因為描述的情節未必真實,唯角色之間的關係與發展、生活狀態,在現實生活中卻是真實的,只是作家的表達方法或荒誕、或魔幻、或超現實;陳志堅推介閱讀的作品,包括:今村夏子的《紫色裙子的女人》、卡繆的《異鄉人》、謝曉虹的〈葉子和刀的愛情〉(收錄於《好黑》) 、韓麗珠的《縫身》。

陳志堅認為,小說最有意義和價值之處,在於無論是書寫或閱讀,皆可讓人「發現自己」,他引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在《百年孤寂》寫道:「無論走到哪裡,都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亂且堅韌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除此,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在〈自己的房間〉也說:「不需要著急。不需要光芒四射。不需要做任何人,只要做自己。」撰寫《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的白先勇則謂:「淹沒在這個成千上萬的大城中,我覺得得到了真正的自由:一種獨來獨往,無人理會的自由。」陳志堅稱小說乃呈現生命的抉擇、真實的自己,因此建議老師與學生閱讀之餘,嘗試探討「現實和理想的抉擇」、「別人眼中的自己對照真實的自己」的問題,並把「自己」書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