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一點靈

寫作一點靈:視頻教室 《小說的流動與設想》

講者:陳志堅 上載日期:2021年9月24日  故事是不會重覆的,縱然相類,時間會將故事改寫;所以,故事雖然一直在我們身邊,然而,都是獨有的。所有人都喜歡故事,即沒有人不喜歡小說。 一、小說設定﹕人物、環境、情節與對話 當我們談論小說,必先從小說的基礎開始,就是人物設定、情節環境和其中對話。小說的基本結構以人物組成,而人物之間的關係會演變出各種情緒脈落變化,這就是小說要說的話。小說所設定的環境,就是事情發生的場景,也是情節變化的背景所在。 當設定小說裡的人物時,角色是否立體是重要的因素,韓麗珠〈輸水管森林〉中,設定了四位人物,分別是我、母親、外婆、胖子,其中外婆的形象十分突出,「她的臉也黃,滿布了棕色的斑點,像一張給人揉成一團的雞皮紙,那些一深深淺淺的摺痕,撫也撫不平。似乎只要用力一扯,她的整張臉皮便會掉下來。」人物描寫細緻到位,才可讓讀者有充足的聯想,而且,人物形象與身世、與狀態、與遭遇或多或少都有關聯。 此外,人物關係是小說的重要考慮,按常理「我」應該和母親、外婆的關係最私密,然而,「我」最關切的卻竟然是對面屋的胖子,甚至達到「他幾乎是我除了自己以外,最熟悉的一個人」的程度,反而,外婆給「我」的印象卻是「似乎她一出生已經蒼老得像一團枯萎的植物,無法挪移身體。」這種突破真實常態的視點,往往形成小說的張力。關於「對話」,小說描述外婆死時,醫生問起媽媽是否需要解剖驗屍?母親搖了搖頭,醫生遂問起媽媽喜歡在死亡證上寫上甚麼死因﹖心臟梗塞還是肝硬化?母親只簡單說了句﹕「隨便。」 這段母親與醫生之間的對話,雖然簡單,但在面對死亡的前提下, 母親的漠不關心反而誘出各樣值得深思的地方。可見,小說中的對話,雖然有時只為了推進情節,但卻呈現了人物之間的深層關係與狀態。另一方面,韓麗珠把題目定作〈輸水管森林〉,這毫無疑問在探討城市森林裡看似密集和親密的關係,有時,小說的虛擬世界或許比真實世界更加寫實,就如美國作家菲利浦‧羅思(Philip Roth)《寫作美國小說》提到,小說是「事實與虛構混淆不清的。」 二、敘事角度 小說必然會考慮到敘事角度的問題。一般而言,小說常以第一人稱、第三人稱或全知的敘事角度切入,不同的敘事角度主要在考慮不同的小說效果。例如黎紫書〈死了一個理髮師〉中描寫一位理髮師的死亡,「報上有訃告,她看到那個理髮師的人頭照。」小說從側面切入,主角不在理髮店中知悉理髮師的死,而是在報章中得知的,顯然作者的意圖是想處理距離的問題。我們理解在顧客和理髮師之間是不會過度熟稔的,然而,當理髮師把手探進顧客的頭皮表面,仔細地分析頭髮的質素時,我們有沒有想過,這種一般的關係,卻在做著如此親密的動作,那麼我們到底應怎樣理解這種距離﹖又或者說,當我們在人擠的車廂裡竟與完全不認識的人身貼身地站著,甚而能輕易地嗅到乘客頭髮的氣味,我們應怎樣理解這種人際關係﹖可以說,作者特意書寫在報章訃文上看到理髮師的死,這關乎人際間距離的問題,可見,敘事角度的選取正配合了小說的意圖。 三、寫實與變幻 小說既是事實與虛構混淆不清,小說必然會以最恰當的呈現方式來處理。有時小說會極其清晰和準確地呈現真實世界的狀態,例如作品被稱為極簡主義風格的美國著名作家瑞蒙﹒卡佛,透過寫實的短篇小說,呈現美國低下層的生活形態和心理變化,同時把低下層對時間無法理解的失落感予以深刻的敘述。《大教堂》中〈保鮮〉描寫一對夫婦的故事,丈夫失業後在家百無聊賴,「他把手指按到嘴唇上。她看着他坐上沙發拿起那本書,把書翻到原來看的地方。忽然他又把書放下了,整個人躺了下來。她看見他的腦袋落到沙發扶手邊的那個枕頭上。他調整一下枕頭的位置,兩手擱在後腦勺,然後一動也不動的躺着。沒多久,她就看見他兩條膀臂往身旁垂了下來。」可見,小說真實地直面低下層無所事事的光景。而〈保鮮〉這題目設定,表面上意謂保存食物(特別因為貧窮)的意思,然而,小說更著重探問應怎樣在失業和無所事事的光景下,能繼續令夫妻間的感情得以「保鮮」,同時小說也讓人思考人們應怎樣維持新鮮的生活態度。如果說寫實是瑞蒙﹒卡佛短篇的特質,那麼,在寫實的基礎上糅合超現實或魔幻書寫,可以說就是村上春樹的寫作風格,我們會問,大作家看甚麼書﹖村上春樹說,他的作品深受瑞蒙﹒卡佛影響,大概從《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到《第一人稱單數》,這種游走於寫實和魔幻之間的書寫,終究迷倒了許多讀者。 故此,這裡也來談談魔幻書寫。有時小說不全以直白或寫實方式呈現,這是基於作者的情感或思想考量。謝曉虹《好黑》〈葉子和刀的愛情〉書寫一對情侶爭吵的瞬間,葉子和刀是情侶的名字,兩人從起初口頭爭辯,及至後來動刀相向,把手臂切下,然後大家拿著對方的手臂替對方撫背,故事看來很駭人,但這顯然是超乎現實且誇張的寫法,「葉子愣了一愣,就拿著刀的那截手臂,輕輕撫摸他的背。那你可以給我揉揉這裡嗎?葉子瞟了瞟自己的背說。刀也就拿起葉子那半截手臂,在她的背上輕輕打著圈。葉子感覺背上再次泛開了一個又一個的漣漪,雖然彷彿有點什麼不同了,但那就是她記得,最初的愛情的感覺。」我們可以理解,故事情節並非真實世界的反映,然而,倒是情感的升華是真實的,從口角到動武,再到冷靜後重新回復愛情的感覺,小說著實以魔幻的方式呈現了內在情感的轉化。王安憶說﹕「小說的精神,大概就是以最通俗的方式創造一個信的世界。」 小說不一定是要還原客觀世界的物象和物象之間的關係,小說更重視的是發現新視點,藉著不同形式呈現令人可信的狀況。故此,劉再復在《甚麼是文學——文學常識二十二講》中表示﹕「不應把觀察與想像對立。作品的架構過程,本身就是想像過程。……由「實」轉「虛」的過程……想像補充經驗、神思補充現實存在的過程。」小說好看,正正就在這真實和想像之間的互補過程中產生出來。 四、接受與質疑 最後,還要談論到作者的心理狀態與變化。王安憶「服從與對抗——小說寫作」講座中,以「跳遠」設喻,說明小說中的順從與對抗,她坦言自己的小說中還是順從的部分居多,「但每個人掙脫的方式不同,一如跳遠需要長距離的助跑,才能在空中騰躍的時間越久。」王安憶把服從比作助跑,「騰躍便是我出自助跑的抵抗。」可以說,小說雖然重視反映世界的狀態,然而,好作品不應隨意設限,還是應把「對抗」的成份呈現出來,就如王安憶以莫言的比喻作例﹕「麥收是一個極其殘酷的季節」。 或者說,至少我們應該「質疑」,而質疑的地方就是小說著力地要表達的主題思想。以我的小說《離群者》〈風聲〉為例,小說寫的是一位中學老師在各種流言之間尋找個人的出路,主角在小說裡曾產生各種內心的順服與懷疑,例如在轉職與教學方式的選取上,主角企圖以順服的姿勢面對世界的審判,然而最終迎來的卻是個人的鬱悒與背叛,故此,主角在小說結尾以新的觀點來面對世界對個人的懷疑。小說終局是這樣的,「然而,到底誰有這種權利決定他的未來?縱然他的未來如一株光禿了的火殃簕,甚至由於毫無價值而終將被折掉,這卻只能預示他將在長期不安穩的狀態中有了全新的結局,至於他的靈魂可以怎樣安放,全取決於他個人,任何人都無法干涉。今天他遇上這種無法自辯的審判,只可以說明,這是他在命定中被分配到的唯一角色。」對於世界的接受與懷疑是小說經常出現的提問,又或者說,小說的本質就在於探討個人與世界之間的問題。 如果可以,請想起那個在你心中的故事,然後提筆將它成形。 作家:陳志堅 畢業於中大中文系。現職中學老師,亦為中大和城大客席講師,文學獎評審、校際朗誦節評審等。寫小說和散文,著作如小說《離群者》、散文《時間擱淺》、青少年小說《無法預知的遠方》、《紅豆糕的歲月》等,作品亦見於報刊專欄等。

寫作一點靈:視頻教室 《不談靈感》

講者:游欣妮 上載日期:2021年9月20日  對許多同學而言,沒有靈感、難以尋找寫作題材與對象是一大挑戰,如何從生活裡發掘題材,積累個人的創作題材庫?如何能使寫作的時候能信手拈來寫作題材,寫作過程更得心應手?作家游欣妮說答案只有一個:不談靈感。 「你哪來的寫作靈感呢?」聽到學生問這道問題的時候,多半因為他/她正處處受到「逼迫」──催逼遞交功課的窮追猛打與狙擊,而窮兇極惡的狙擊手自然是我了。 「不要指望靈感。」 那麼,寫作時不指望靈感,可以依靠什麼? 一、觀察力 如果說日常生活中寫作素材俯拾皆是,大家可能覺得言過其實,較常想到同學的回應大概是:「天天生活如是,有何特別?既然沒有特別,哪有值得書寫的題材?」 其實,我們可以透過每天的練習,在平凡的生活裡提煉出寫作題材,這些題材未必不平凡,但即使尋常,我們也可以將其獨特的一面展露人前。這除了文筆工夫,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觀察力。 身邊任何事物、人物都可以拿來作觀察對象,以物件為例,最基本的如外形、大小、材質、用途;以人物為例,神情、面貌、外形、談吐、行為舉止、個性、態度……剛開始進行類似練習時,我們可以簡單設計幾個條件以便自己有觀察的方向,例如觀察整體或局部、觀察環境或人物等,不妨先從簡單的,最常接觸的事物開始,建立了仔細觀察的習慣的同時,亦累積了越來越多曾認真觀察過的對象,這些都可以在寫作時加入文章,將觀察得的內容娓娓道來,書寫對象的形象就可更立體。 如果我們仍然不知道如何找觀察對象,不妨從自己感興趣的物事着手,當你對那件物件、那個人物感興趣,要你將物件裡裡外外翻看多遍,將人物背景仔細鑽研,相信也樂此不疲啊! 二、張開耳朵和心靈 我們的經歷有限,多聆聽別人的生命故事,的確會帶來很多啟發。除了大量資訊節目之外、有些活動例如真人圖書館,也可以擴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想像。 培養與人相處時開放自己的心靈,廣納他人的意見的習慣相當重要。而這一點也不容易。聆聽別人的意見時,要積極嘗試放下既有的想法,多傾談、交流、溝通,方能真正幫助我們明瞭別人的觀點。這樣做,不等於一定要認同對方,反而是當遇到「同聲同氣」的同道中人時,可以發掘更多支持個人看法的意見,碰上與自己想法截然不同的見解時,可以抓緊機會試圖理解別人的思考模式和立場,一開眼界。 我們開拓更多想像空間的同時,也因為有了來自不同媒介、人物、甚至團隊的資訊輸入,在寫作時要塑造人物形象也有了更多根據,能夠在刻劃人物的思想、感情時加入更多細節,使之更完整、豐富、立體。 三、貪多務得 想寫作進步,多閱讀是不二法門。閱讀不同作者的作品,各種題材、類型的故事能夠擴闊我們的視野,也能令我們對世界有更多認識。 同類型的經歷,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感受各異,文筆和風格也各具特色,這一切都能刺激我們思考,繼而引發屬於自己的獨特感受。 吸收眾人的觀點、發掘他人留意的細節、學習別人的寫作技巧和文筆,尤其在讀到令我們為之驚嘆,拍案叫絕或意料之外的地方時,更要認真記下,認真思考為何這種書寫會令我們感到驚喜、能觸動我們的情感,到自己寫作時嘗試運用,或模仿,或轉化,都能鍛煉、提升我們的寫作技巧。 四、帶着問題來閱讀 閱讀的時候,我總愛不厭其煩地提醒自己帶着問題閱讀。這些問題分了四個方向: (一) 作品的主題是什麼? 作品帶出了什麼信息? 哪些線索或細節反映出作品的主題或信息? (二) 我有沒有讀過主題相近的文章? 我有沒有讀過情節相似的文章? 如果有,哪個更好看?為什麼? (三) 整個作品中,哪個部分令我最有感覺? 整個作品中,哪個部分最好看? 整個作品中,哪個部分最不好看? 整個作品中,哪個部分我不明白? 整個作品中,哪個部分啟發我思考? 整個作品中,哪個部分我最想學習? (四) 我曾寫過類似的故事嗎? 如果我寫這一個主題,會怎樣寫? 我可以怎樣推介這個作品給其他人看? 有沒有辦法可以令這個作品變得更好看? 絕對不會讀每一個作品的時候都思考以上全部問題,但最少要選擇其中一個來細心、認真想,久而久之,就會建立了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或者閱讀後因應讀物加以思考的習慣。 這些問題,不但有助於理解、欣賞、分析作品,更幫助我們發掘寫作題材、構思情節、組織內容結構,養成了習慣其實正是持久的思維訓練,潛移默化之下鞏固了讀寫結合思考的習慣,到真正提筆寫作時,腦袋已曉得自行運轉,搜索、整合平日的讀寫經驗,寫作題材自然信手拈來。 作家:游欣妮 喜歡寫作、手作、閱讀等。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現職中學教師及圖書館主任。曾獲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大學文學獎、香港出版雙年獎等。著有《我搣時很煩》、《我搣時心太軟》、《搣時前傳──游樂園》、新詩集《紅豆湯圓》、《我最「搣時」的故事》、《搣時的餐桌》、《一頁人生》、《另一種圓滿》、《眼紅紅》及《看見看不見》等。

寫作一點靈:視頻教室 《歌詞與文學》

講者:袁兆昌 上載日期:2021年9月17日  在中國文學的傳統中,歌詞與文學難解難分,袁兆昌採用今日流行曲歌詞為例子簡述古往今來的創作原則。細談傳統民歌與詩歌沿用至今的創作手法,略述香港流行音樂歷史。 民歌與詩歌 民歌頌樂自古有之。在民間流行歌曲與歌詞的生成原因,往往與社會狀況和人文素質有關。《詩經》是周朝政府派員到民間採集、修飾所得的「歌詞集」,後人據《毛詩序》為《詩》所分的體制、題材和寫作手法。往後與音樂或多或少相關的文學作品:漢代的樂府、唐代的詩、宋代的詞、元代的曲……無不離得開這種分類方式。 漢代政府有專事採集民歌以取民情的機構「樂府」、唐代政府以詩為考試的文體,雖已不屬合樂文體,但它形成了當時的寫作潮流。這些與音樂和寫作有關的流行文化,都由上而下形成的。 宋代詞人柳永是歷代罕有的、有作品流傳下來的全職填詞人。他樓以「代言」手法,為不同樂曲填上女子所思所想。他為流行於市的俗樂配詞,帶動了當時的題材潮流,成為當時的流行曲。時至元代,文人地位更低微,都愛寫合樂的元曲以自娛。這是社會狀況與人文素質生成的流行文化。古代中國與音樂、文學有關的流行文化,生成過程單向而鮮明。 香港流行歌曲與歌詞 香港自有影視娛樂以來,流行曲便成為流行文化重要元素。它的生成過程,與社會、商業等關係密不可分。香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流行曲,多以「國語」為主。由於各種社會因素,上海音樂家南下、台灣歌曲流入,引進香港後,旋即大放異彩。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正值國語英語歌曲仍盛行之際,美國青年反戰情緒高漲,帶動了一股用音樂表達思想的流行文化,由數名年輕人蒐集資本,在紐約市郊胡士托草坪舉辦了七十二小時的、連續不斷的音樂會,數以十萬人同時同地、不眠不休欣賞音樂,懾住了全球青年的心神,香港亦因此興起收聽英語歌的流行文化。 上世紀七十年代,承大量外國歌曲流入的潮流,用粵語改編的流行曲,因應社會經濟變化而開始流行,大量「代言」歌曲湧現,已流行的外國歌曲,改編為粵語,聽眾可在熟悉的旋律中,隨歌詞唱出心聲。許冠傑請來黎彼得,為歌曲填上合適的歌詞,並運用大量方言,在這時代背景下大紅大紫,成為一種具社會意識的商業作品。 時至上世紀八十年代,社會娛樂需求甚大:電視劇、電影等媒體當道,因而生產了不少主題曲;影視作品愈流行,主題曲愈為人知;歌曲作品愈多人購買,影視、唱片公司和歌手收入愈豐,製作條件愈優越,生產力愈大。這種生產者與受眾的互動關係,因而建立起來。 香港流行曲商業化現象 香港廣播媒體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陸續舉辦流行曲頒獎禮。業內人士選出全年十首歌曲,向創作人及演繹歌手頒發獎項。從下表可見,各機構為選舉命名,都有具代表意義的形容詞:「金曲」、「勁歌」、「叱咤樂壇」、「勁爆」和「至尊」,象徵所選歌曲都屬受大眾歡迎的、流行的作品。 《詩經》是甚麼? 《詩》是古代歌詞集。每首「詩」也是當時的流行曲。 《詩》首篇〈關雎〉「關關」是擬聲詞,是唱者模仿雎鳩的叫聲。《詩》沒有編配樂章,我們讀到「關」字時,已難依照當時的方法唱出來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詩》成為諸子百家議政文本:「不學《詩》,無以言」,大家都藉《詩》來推廣自己的政治理想,「歌詞分析」漸與音樂脫節。值得留意的是,孔子所說的「不學《詩》」的「學」字,是包括數個學習步驟:閱讀、理解、分析、記誦和應用(「言」),可是並不包括「唱」。 甚麼是「風雅頌」? 古今學者、教育家都對《詩》有不同的看法,最廣為人知的有《毛詩.序》:體制和寫作手法,後人稱為「詩六義」。《毛詩》是指「毛氏所編的《詩》」;而毛氏所寫的序言,歸納了歷來觀點,為讀者說明一種閱讀《詩》的方法。它確為我們建立了讀《詩》的基本方法;用於研讀當今流行曲歌詞作品,更可謂大派用場。《毛詩.序》(下稱《毛》)中,把《詩》分為三種體制:「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即是說,風、雅頌、是不同詩歌的基本體制。 1. 風──民歌 風有兩種意思,一是諷刺,二是教導:「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如為當朝者,可用這種詩歌體裁教化百姓;如為黎民者,可用它來諷刺當朝者。這種體裁表達時含蓄婉轉,較易為人接受,亦在不同地方流行起來。時至宋代,哲人朱熹認為風其實是「民俗歌謠之詩」,即是源於民間的歌曲,既有反映一時一地的文化,也有警世之言,批評朝政,道出民間疾苦。「風」收錄多國民間歌謠,題材十分廣泛,包括諷刺統治階級的(如《碩鼠》諷刺刺官吏貪暴)、愛情的(如《靜女》寫男女約會相戀)、婚姻的(如《桃夭》祝賀女子出嫁),以及反映社會不平等(生活困苦、徭役之苦等)的歌,多能反映當地文化。 2. 雅──宮樂 「雅」題材常見統治階級內部討論及貴族生活:「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毛》),是論政教成敗的詩歌作品,以今天的言語描述它,可稱為詩化的社論。時至宋代,哲人朱熹稱「雅」為「正樂之歌」,簡而言之,就是當時的宮樂了。「雅」收錄不少宴會(如《鹿鳴》是饗宴群臣的歌)、宮樂(如《皇矣》歌頌周文王伐崇伐密的勝利)、田獵(如《車攻》寫貴族出獵)及農耕(《無羊》讚美畜牧興旺)等歌,常有議政論功的內容。 3. 頌──祭樂 祭禮是古人因應生存需求,請求自然界供給他們所需的祈禱儀式,亦有向祖先和神靈祈求的儀式。這些儀式包括唱歌和跳舞。 《毛》所記的「頌」限於向神靈報告當政者功德(「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而宋人朱熹「宗廟之樂歌」這說法,則說明了演奏歌曲的地方:宗廟,即是拜祭先祖、向神靈祈禱的地方了。 「頌」收錄了宗廟(如《清廟》歌頌周公祭文王)、祭祖(如《豐年》表達報謝祖先保佑)等歌,有配合儀式而載歌載舞的,也有純粹歌詠的。 甚麼是「詩六義──賦比興」? 我國詩歌文學成就崇高,影響深遠;我們研讀傳統詩歌創作手法,是為了自各家所成,汲取精華,以中國優良文化成果作量器,欣賞當今歌詞作品。本章以「詩六義」的「賦比興」為例,分析歌詞作者的創作手法。 賦比興,是《毛詩序》所歸納《詩經》創作手法,由後人不斷解說,衍生文學批評的基調。運用語文學習基礎知識的概念描述,「賦」是敍述和描寫手法中的白描法,「比」是修辭技巧中的比喻法,「興」是閱讀、寫作或思維技巧中的聯想法。可見「賦比興」並非艱深學問,而是常見於各種文類的三種創作手法,甚至在我們寫作時曾有運用而不自知。 1. 賦 「賦」是指「敷陳其事而直言之」。簡言之,即是直抒情意,直述人事,把事、人或物以簡潔概略的手法,不加修飾,不施修辭技巧,直接勾勒「輪廓」,一般可用來敘事、寫人、狀物或繪景,就是「賦」。 作者運用這種手法創作,通常可達到簡練、樸實和率直的效果,寫出人、事或景最尋常的面貌,並直截了當地表達出來;古代批評家以敍事為例,用於當代則可更靈活,以白描法為參照基礎。詩歌如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流行曲如黃偉文《明愛暗戀補習社》:「盼望能提前共我探討/坐下來陪我放瞻傾訴」,都是「賦」的其中例子。 白描法的分析法則:作者運用白描法,直接寫出事物來,乍看是尋常記事或描寫,其實需「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魯迅,《作文祕訣》)。要分析這種效果,需確定事件或事物本貌有尋常美感,並看出作者對事物了解透徹,知道事物本貌最具象徵意義的部分。 2. 比 「比」是指「以彼物比此物」,即是用甲事物比喻乙事物。簡言之,就是運用兩個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徵,在特定主題中連在一起。這兩個事物,儘管看來風馬牛不相及,卻可具備相同特質;儘管這些特質看來微不足道,卻可由作者以比喻法連在一起,言之成理,並獲得「婉轉曲達」的文學效果。 到了當代,比喻法才有更完善的分類方式:明喻、暗喻(隱喻)和借喻,都是我們熟悉的修辭手法。詩歌例如李白《蜀道難》:「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就用了明喻,以蜀道難走,比作如上青天一般難走;流行曲例如陳少琪《始終有你》「任誰留下血汗/就是個精英」的「血汗」運用了借喻手法,借血汗來喻人的努力,亦有林振強《心裏日記》:「你是我全部往昔往年/你是我來日每一天」運用暗喻手法,道出「你」對「我」而言何等重要。 比喻法的分析法則:比喻法是我們常用的修辭手法;運用得當則是種造詣。分析比喻法時,可以從恰當和新意著手,「不恰當的比喻,不要。恰當的比喻應更進一步,力求精采」,而彼物和此物之間的形象,「聯繫必須合理、巧妙」(老舍,《出口成章》)。怎樣才算是不恰當的比喻?現代作家老舍舉例說:「把長江大橋比作一張古琴,定難盡職。古琴的尺寸很短,古琴也不是擺在水上的東西」,換言之,彼物與此物的性質需相關聯。沒有新意的比喻,就是「抄襲前人的意思,以至本是有創造性的設喻逐漸變成了陳詞濫調」,如「芙蓉為面柳為腰」一句,成了部分小說家和詩人常用的套語,失卻新意。 3. 興 「興」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藉所引的物象,發揮聯想作用。我們稱這種因物而起的聯想為「起興」。該事物誘發作者聯想,而它與作者欲表達的主題,關係並不明確,甚至可由作者純粹借題發揮,即借他物而起興,不把他物與表達主題連結起來。詩歌例如〈關雎〉作者因「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而引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聯想,流行曲例如林夕〈富士山下〉中所寫的雨天、「風褸」等,是引起對唱者對愛人的想念。然而,上例中的動物、天氣和事物,與歌曲表達的愛情主題,其實並無必然關係。 聯想法的分析法則:聯想法講求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過渡技巧。「他物」和「所詠之詞」之間沒有必然關係,因此分析運用聯想的優劣,通常先看看二者之間的連接是否流暢。宋詞大部分作品都在上片寫景,下片寫情,如柳永《八聲甘州》上片開首「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是景,下片開首「不忍登高臨遠」始寫情,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顯例。宋詞在宋代是合樂的、可唱的歌詞,作者通常先運用景色入話;景物引起了聽眾的聯想,營造淒清的氣氛後,唱者歌唱下半部詞中的情感時,便讓聽眾更容易投入歌曲。分析聯想法,大約可參照宋詞的方式:先寫「他物」而後寫情,看看「他物」有沒有營造氣氛,然後才寫出「所詠之詞」。 作家:袁兆昌 香港作家,其代表作品《超凡學生》奪得第十五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冠軍。曾任教科書公司、文學雜誌及報刊編輯。

寫作一點靈:視頻教室 《兒童故事創作二三事》

講者:卓瑩 上載日期:2021年9月13日  以主要創作愛情小說走上寫作之路的卓瑩,隨著自己當上了家長,便開始萌生了創作兒童故事的年同,兒童小說和一般的小說相比,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借此機會,卓瑩分享兒童故事創作的二三事。   靈感就在眼前,經歷成就創作 當我剛開始創作兒童小說的時候,我曾經遇到過很多的難題,比如在哪裡找靈感?使用什麼創作技巧?如何做到創意寫作?接下去,我會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創作經驗。 1. 從觀察中找靈感 相信很多老師或家長,都希望小朋友能多閱讀圖書,但要令他們多閱讀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按照他們的興趣來選擇圖書。 故此,當我決定要創作兒童故事時,首先做的事,就是爭取跟身邊的小朋友們相處。在日常跟他們互動的時候,多留意他們的喜好和習性,將他們跟我分享的一些有趣的經歷或想法記錄下來,作為日後創作的素材。 在觀察的過程中,我發現每當他們看到跟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時,都會特別感興趣,所以我便決定以校園故事為題材,再加上幽默和溫情兼備的元素,創作出《鬥嘴一班》系列。 2. 淺語創作的技巧 對於剛開始自主閱讀圖書的小朋友來說,如果能成功地讀完一本書,會產生一定的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正正就能成為很好的催化劑,誘發出他們對閱讀的積極性。 所以,當我寫故事的時候,除了會考慮故事內容是否在孩子的認知範圍內之外,亦要盡量以較淺白的文字來表達,希望讓低年級的孩子,也能讀得明白。 用淺白的文字寫作,聽起來很簡單,但由於要切合小朋友的程度,下筆時要字字斟酌,所以寫作進度反而會較慢。不過,為了配合他們的學習需要,我偶爾亦會加入一些程度略深的字詞、成語及歇後語,以便小讀者在輕鬆閱讀之餘,亦能多認識新的字詞。 3. 現實中的創意 很多人都認為,創作一些科幻或魔幻等非現實的故事,當中的情節可以天馬行空,比起現實的題材,發揮創意的機會會大得多。 但我覺得即使是寫實的校園故事,同樣也可以發揮創意。因為,現實生活一般會比較平淡,當我們從現實生活中取材時,便必須發揮創意,將題材加以適當的改動,才能讓原本平淡的生活,變成有趣的故事。 譬如,曾經有一位老師跟我分享,有一次他下課時,發現教室的門鎖壞了,他和一班同學都被反鎖在教室內,只能一起攀在窗前大聲呼救,請人來開鎖。 被困在教室內這件事,本身是個比較特別的題材,但過程並沒有很曲折,事情很快便得到解決。所以我在創作的時候,便刻意添油加醋,把事件改寫成是兩位同學在考試開考前去洗手間,卻被困在洗手間裏,由於要趕著應考,角色自然是既緊張又焦急,故事的張力和戲劇性便因此而大大提高了。 4. 角色的性格設定 每個故事的發生,簡單來說,其實就是角色之間的互動,故此在設定角色的時候,要注意角色之間的性格和背景,是否有一定的關連性,讓設定故事情節時,能起到一定的交流、衝突,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 譬如,一個愛整潔的人,跟一個不講究衞生的人碰在一起,他們便必定會發生很多大大小小的衝突。又或者一個脾氣暴躁的人,遇上一個性格溫純的人,那麼他們之間就可以產生無數的火花,甚至可以感染對方,令對方作出改變。 通過角色之間的關連性而產生的火花,無論是正面的影響,還是負面的影響,我們都可以用以創作出很多精彩的情節。 5. 閱讀提升語文水平 說了很多關於寫作的秘訣,但歸根究底,還是要打好語文基礎,才有能力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以最佳的方式表達出來。 想要提升語文水平,當然就是要多閱讀不同的好書,從書本中學習不同作家的寫作技巧。 不過,我們的記憶力有限,所以在閱讀的時候,我們可以一邊看,一邊把喜歡的字詞及句子,以分類的方式,有系統地記錄下來,作為日後寫作時的參考。 6. 寫作提煉文筆 讀了很多書,但如果一直只是紙上談兵,從不動筆創作,情況就好像一個想學游泳的人,一直只站在池邊看別人怎麼游,自己卻從不下水,那麼他永遠也不可能學懂游泳。同樣道理,如果想改善文筆,就必須提起筆來,真正動筆寫作。 不過,學生們平日功課繁重,還要專門抽出時間來寫作,的確有一定的難度。要從兩者中取得平衡,可以嘗試為自己定立一個寫作目標,譬如:規定自己每星期或每兩星期,完成一篇周記或隨筆,甚至只是作幾個句子,都是一種鍛煉,只要持之以恆,必定可以有所進益。 即使沒時間寫作,也可以爭取多些鍛煉的機會,譬如在社交平台上跟朋友聊天的時候,以書面語來回覆,久而久之,行文時也會較流暢。 作家:卓瑩 兒童文學作家。曾出版愛情小說,其後轉而創作校園小說。主要作品有《那年我十四歲》、《讓我再次站起來》、《原來我可以》及暢銷系列《鬥嘴一班》等。作品多次榮獲香港教育城「十本好讀」獎項。

寫作一點靈:視頻教室 《繪本話寫 – 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講者:何巧嬋 上載日期:2021年9月10日 從幼稚園升入小學,是小朋友轉變學習內容和方式的關鍵期,而語文作為學習的主要工具,會直接影響學生各科的成績和表現。作家何巧嬋分享如何透過閱讀繪本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表達和寫作能力和興趣。 學生從輕鬆活動式學習突然之間進入科目分明的結構學習裡,彷彿掉進文字的海洋,自然會遇到很多難題。總體來說,初小學生寫作時遇到的困難包括五個方面:詞彙不足,表達能力薄弱,缺乏自信和成功感,缺乏寫作興趣,缺乏生活經驗。   先學會說,再開始寫 語文能力的培養包括: 聽、說、讀、寫四個範疇。聽和讀是輸入,說和寫是輸出。沒有良好的輸入就不會有良好的輸出。因此,佳言雅語聽得多,自己說話也會溫文起來,反之亦然;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正好說明讀和寫的關係。   造句不是寫話 詞語造句是強調詞語的恰當運用,是語文操練,只要文字拼湊合理能彰顯詞語的含義就可以了。造句不需要激發情感,沒有「我想寫」的創作欲望,較難建立寫作的興趣。寫話是寫出心中想說的話,由感想/感情作主導,我手寫我心,為情而造文,為表達思想而造文。   繪本: 「畫出來的書」 繪本(Picture Book),顧名思義就是「畫出來的書」。整本書以圖畫為主,繪本中的文字提示故事的主要脈絡,卻不會將故事的內容全部書寫出來。作者透過圖畫的視覺效果加強讀者的感受,營造氣氛,用圖畫連貫成完整的故事,有一些繪本甚至完全沒有文字,是謂「無字繪本」。   繪本是說話/寫話的好材料 小朋友在閱讀繪本的時候,除了閱讀繪本上的文字外,更重要的是解讀圖畫中的訊息。可以細閱圖畫,先透過說話加深認識,演繹內容,再將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小讀者用說話和文字的方式豐富了繪本,甚至能夠補充出原作者在書中隱而未言的內容。 繪本創設了起、承、轉、合的情境和結構,能啟發小讀者的思維和情感。大量配詞彙 (口語和書面語)都會自然而然地在小腦袋中湧現, 加強了識字教學。孩子也在不知不覺中,參與了故事的創作。   讀字、讀圖又讀心的過程 「我手寫我心」的過程,主要步驟包括: 1、閱讀文字:了解故事的主要編排和脈絡; 2、觀察圖畫: 了解故事的佈局,營造氣氛,體會作者隱然未說的訊息; 3、觀察細節: 仔細觀察,發掘細節,用自己的說話豐富文本的內容。 在過程中,伴讀者可以運用不同層次的提問加以引導。幫助小朋友理解故事的內容和結構,欣賞作者如何表情達意,亦帶引小朋友學習分析和判斷,令說話和寫話的材料更豐富。 不同層次的提問、引導和實踐 一、梳理故事的內容: 伴讀者透過提問,引導孩子理解故事的內容和結構。基本的提問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六何法,即何人(Who)、何事(What)、何時(When)、何地(Where)、為何(Why)及如何(How)。由這六個疑問詞所組成的提問,不是簡單的是非題,而是需要小讀者仔細觀察繪本呈現的圖畫,應用一或多個的佐證回答提問,令自己的說話和想像建立在故事的基礎上,不會變得「無厘頭」,漫無邊際。 二、開展想像力,培養評鑑和判斷力: 思維和想像力是建立作文能力的基礎。我們要讓孩子們插上想像的翅膀,在觀察畫面的同時發揮想像,使平面的畫面變得立體,有動感;代入角色,為他們說話。繪本的內容就會充實豐富起來,也令繪本閱讀成為一個積極的思維訓練。 刺激思維和判斷的引導包括: 1、觀察角色的動作、表情。想像他們的心情、想法,為他們配上說話。 2、思考未有在繪本中顯現的情節,前因和後續會發生的事情。 3、代入角色,作出自己的判斷: 如果你是......你會...... 4、多問 「為甚麼......?」 (找尋原因) 「怎麼辦......?」(找尋處理方法) 「假如......就會......」(轉變角度,多方面理解)   將說話轉化成文字 小孩子以母語閱讀是最好的 ,在學會書面語之前,他們其實已經儲存了大量的口語詞彙,繪本故事的圖畫和情節會刺激這些生活詞彙在小朋友的腦袋裡出現。 依隨: 看......想......說......寫......的順序,運用上面所述不同層次引導,讓孩子掌握重點,敢想敢說,描述並充實繪本的內容,口頭表達能力就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說和寫是雙生的姊妹,寫在說的基礎上進行,把說的內容寫出來,就成為文章了。   突破詞彙不足的障礙 對於低年級的同學,開始時只要求寫清楚的短句即可,當小朋友遇上會說不會寫的詞彙時,伴讀者可以直接提供書面語,不要讓識字量成為說、寫過程的障礙。慢慢地隨著閱讀量增加,思維和表達的提升,孩子的寫作能力自然進步,可以寫完整、具體、生動的情節了。 要加強和擴大孩子的閱讀面,在閱讀時,特別認讀一些新字新詞,劃出優美詞句等等都是有效的方法。不過,請記住: 在閱讀過程中,保留孩子的興趣才是最重,不要將閱讀變成另一樣額外的語文功課,否則就會捨本逐末了。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對成人和孩子而言都是同一道理,培養孩子愛聽、愛閱讀故事,漸漸能講、能寫故事。日子有功,他們自然積累充足的詞彙和素材,執筆作文就會變得自然流暢,能力提升了,興趣和信心也會大大加強。 作家:何巧嬋 資深校長 、香港教育大學客席講師,現職作家。至今出版書籍約180本, 近年出版的書籍有、<小黑怕大黑>、<再見波比>、嘻哈了森林故事叢書: <站起來,跑! >、<誰的爸爸最棒?>、<大雨了>和<猴子胖胖在哪裏>等。主要公職包括多間學校校董、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文學藝術專業顧問、香港兒童文藝協會會長等。

寫作一點靈:視頻教室 《如何寫出一篇文采飛揚的文章?》

講者:方舒眉 上載日期:2021年9月6日  作家方舒眉分享自己創作散文的意念, 並推薦三位散文大家,讓讀者多了解多掌握, 寫就一篇文采飛揚散文的訣竅。 何謂散文?散文,是一種自由的文章體裁。 無論是書寫日常、旅遊見閒、讀書心得、點評人物、記敘時聞……皆可歸類為散文。小學生的作文何嘗不是散文呢? 散文,只是一種文章體裁,能夠寫散文沒有什麼了不起,寫出好的散文才了不起。 好的散文,除了好的題材,還要注重文采,文字如行雲流水,予人以艺术的美感。如果以中國畫作比喻,散文就是寫意水墨,隨心而作,筆到意到,揮灑自如,不拘一格。 寫散文,可以說很易,也可以說很難。說易,因為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的抒寫文體,不必講究音韻、排比,簡而言之,我手寫我心,將所想到的、感受到的寫出來,讓人看得明白就成。可以說是人人皆懂得寫。說難,正因為天馬行空、毫無規範。要文章寫得好,作者就必先有一點文學修養。就是剛才所提到的「文采」。 那麼,什麼是文采?「文采」是一種韻味,有如一道清越的琴音、松間的明月、天際的彩虹,明珠上的光芒。以優美的語言承載有內涵的思想,這樣的文章才能叫人擊節讚賞。 如何方可使文章發出「文采」的光芒呢?文學修養要靠累積,多讀書多看好的文章,自然會吸收為己所用。技巧方面,文章注重首句,首句夠吸引,讀者就會看下去。而通篇文章,不必句句雕琢,但求有一兩句「文章之眼」,令人印像深刻,回味無窮。 作家:方舒眉 香港作家。英國蘭開斯特文學碩士。散文及訪問作品見於不同報刊及雜誌等。 與馬星原合作《趣味學古文》,深入淺出介紹中國古文經典篇章,於2017年榮獲首屆《香港出版雙年獎》。

寫作一點靈:視頻教室 《創造文字世界的神祕感》

講者:金鈴 上載日期:2020年9月29日 作家金鈴分享創作小說的心得,並講述「少用」和「多用」的寫作法則,讓讀者掌握寫作的基本技巧。 旅遊與本土紀實文學 我寫書十九年了,已寫了四十八本作品。這些作品裏有旅遊文學、魔幻小說、歷險小說。很多讀者問我究竟怎樣去寫這些作品,今次就讓我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最近寫了一本新書《黃金之翼》,這本書跟我以往的作品很不同,它是一本「本土紀實」文學作品。可能有很多讀者都想知道,它與我以往的作品有甚麼分別?我以往寫的,是旅遊文學或歷險小說。而寫本土紀實文學作品,很多時都要寫作家自己住的地方,要有一些歷史和文學元素在當中。書中講述了一個即將虧本和店舖倒閉的老闆,如何想着翻身,但最後又失敗的故事。當中穿插很多不同的角色,可能都是你和我身邊很熟悉的角色,好像教師、護士、學生等。我很喜歡香港這個地方,但今次寫這本書的挑戰也很大:以往我寫很多在不同旅遊地點的見聞,今次卻要寫自己很熟悉的地方。香港是自己出世的地方,我對它有着強烈感情,這就是《黃金之翼》。 不錯的作家可以教出來 很多讀者朋友都會問我該如何寫小說。有一位很出名的小說家史提芬.金(Stephen King),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寫作—我的作家生涯》(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當時他有一個很有趣的見解:一個不錯的作家是可以教出來的,但很難去教導一個不錯的作家變成一個非常優秀的作家。 這聽上去好像一個好作家是教不出來的,的確,我個人覺得,如果你要變得非常優秀,或者成為一個很暢銷的作家,當然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天分,去到某個程度才做得到。但我覺得總應該可以幫助這些朋友,尤其是入門開始寫小說的朋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技巧,給各位一點柴火助燃一下,希望一些完全沒有寫作經驗的朋友,可以通過這個過程,創作出一本自己喜歡的小說。 單行本與系列小說 關於寫小說,很多人會問:應該寫單行本,還是系列小說會較好?我兩種都有寫過,我寫過《冰島女孩》這一本近年比較暢銷的小說。簡單的結構,人物不需太複雜,但故事也可以很詳盡、很豐富,這就是單行本的特色。 而系列小說的獨特之處,是人物要連貫,劇情可以分兩類:一是直接發展下去;二是個別的單元。例如,我之前所寫的《金鈴旅行事件簿》,雖然有第一至十集,但每一個故事都是獨立的。至於我近期有一個《覺醒世紀》系列,最近寫到第三集,有點像外國的歷險小說《魔戒》(Lord of the Rings) 這一類型的書,圍繞同一時空,讓故事延展下去。系列小說的特點之一,是作者寫的時候,必需想好整個故事的佈局和它的承接性。要考量它所貫穿的時間,和避免當中任何犯駁的地方。 「少用」法則 1. 少用成語 可能有很多朋友覺得成語不是從小已開始學習的嗎?應該像「拋書包」的把它用出來,但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一篇文章由頭開始第一句,每一句都有成語,你就會覺得自己好像在看範文一樣,或者一些教你怎樣用成語的文章,一點趣味也沒有,相反用一些自己慣用的詞語或者語句,可能會更有趣味。 2. 少用「的」字 有很多朋友一開始寫,便會寫「……的……的……的」,每一句都有一個「的」字在內,當你把文章由頭讀到尾時,會發現有幾十甚至幾百個「的」字,讀下去不太順耳,為免累贅,應該減少用這個字。 3. 少用省略號 很多朋友也會犯這個錯誤,原因是我們慣於用流動通訊軟件,如Whatsapp等,和朋友通訊時都慣於表達自己的感情,一些猶豫的時刻,或一些不肯定的時刻,會加進省略號。到寫小說的時候,也習慣用這種方式。其實這不是太好,因為不論是寫小說也好,寫一些其他作品也好,作者是希望通過作品,向讀者表達想法,如果寫太多這種標點符號,會令讀者不明白你想說甚麼。 4. 少用重複的詞彙 當你用得太多重複的詞彙,讀者從第一句到第十句都讀到相同的字眼時,他會覺得悶。所以從小開始,我們要學多些詞彙、記多些詞彙,這樣才可以在寫作時用上。 「多用」法則 1. 多花時間寫結尾 很多作者都會花大量時間寫一本書的開首,我自己在寫作初期亦常常犯這個毛病。正因為花了很多時間去寫一本書起首的幾個章節,到結尾時變得不夠時間寫,直到編輯催促交稿時問「你何時交稿呀?」才匆匆忙忙結尾,這是不好的習慣。我們應該多花些時間寫一本書的結尾,這才會避免虎頭蛇尾的狀況出現。誠然這並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要靠寫多一點、想多一點,才能做到。 2. 多寫短句 大家學習英文課時,老師也是這樣教導的,不要由一開始寫了三十個字才寫句號(full stop)。其實,寫中文也是一樣,沒人有興趣去讀一句有三十個字的句子。所以,大家要多用短句去表達文章的意思。 3. 多注意邏輯 這源於我一種很有趣的個人觀察。最近,看過一些別人寫的小說,發現當對方寫故事時,尤其是現在很流行的穿越題材,出現一個問題。假設你是這個主角 ,去了大清時代,見到一面小方鏡,怎樣形容這小方鏡呢?「這小方鏡像iPad或者像一塊平板電腦。」這樣說,也是沒錯的,不過,讀者總會覺得有點奇怪:清朝和平板電腦?這和古色古香宮廷殿宇,實在太不搭調!雖然,實際上並沒有犯駁:他是現代人,所以有這種想法。但讀起來,我們就覺得有點怪怪的。這是一種人類大腦的潛在性邏輯分析,所以這些細節是需要注意的。 4. 多翻看自己寫的句子 有些朋友寫了就算,就好像說話般說了就算,這是不行的。我們寫字,或多或少會出現問題,除了有機會寫錯別字外,前文後理也有機會犯駁,這是需要避免的地方。 5. 多點愛護自己 我覺得不論是做作家,或者做其他事情;不論是讀書還是上班,你們要多點愛護自己。千萬不要沉迷一件事,便不分日夜地做。無論你有多靈感澎湃,你也要給自己多些時間休息,才能寫一篇好的作品。 6. 多寫多讀 很多人會跟你說寫作靠天分,但有一件事是非常重要的:要多寫,也要多讀書。若我們沒有多讀書,我們是不會有足夠的素材,或足夠的資源,去寫一本好小說、好作品的。 作家:金鈴 旅遊文學及專欄作家,擅寫小說及各式創新旅遊文學作品,至今出版作品逾48本。2015年榮膺第五屆「全港時尚專業女性」大獎,2017年獲選香港書展年度主題作家,作品多次獲提名香港書獎及十大好書,連續兩年入選中學生好書龍虎榜。足跡遍及全球超過120個城市,接受傳媒訪問近50次,並出席各大專院校活動及公開講座逾100次。

寫作一點靈:視頻教室《砌出散文的理想城堡》

講者:蒲葦 上載日期:2020年7月21日 簡介:作家蒲葦分享自己創作散文的理念,並講述散文寫作的六大心法,讓讀者掌握寫作散文的技巧。 散文創作基礎 投入生活與感情 作為中學的中文科老師,我同時亦積極投入寫作。今年是我第八年擔任「小作家培訓計劃」的導師,歷年來已經為很多同學交來的文章寫上親切的評語。我曾出版教科參考書,亦出版過一些散文集,希望可以借此機會跟同學分享一下寫作經驗,以及為大家創作散文時提供一些提示,給各位帶來一點啟發。 首先,要成為好作者,一定要投入生活、觀察生活,然後從生活中取材,才能夠引發共鳴。有調查報告指出,香港學生的閱讀能力全球排行第三,不過有一項卻是排名最後的,大家能猜到嗎?就是投入感。 意思即是,要計分的,大家就很投入心機去做,目的只為獲取高分。至於文章裏的感情,反映的生活情況,就沒有興趣知道。試問如果只為獲得高分而寫文章,怎會寫出好作品?又怎會獲得真正的快樂? 散文創作理念 鞭策自己的生活 日本作家有島武郎提到「因為欲鞭策自己的生活,所以創作」,故此我們必須投入生活,跟身邊的環境一同呼吸。著名作家余光中亦說過「寫文章有時候是補償,文不如其人,而是想像想成為的那個人」,真是一矢中的。 散文寫作,一定要投入感情,想自己成為更好的一個人。我就將這個信念用在自己出版過的書本上,例如︰ 《我要做中文老師》寫我教書多年的甜酸苦辣,希望通過不斷的反思,讓自己不忘初心,維持熱情。書中多用自嘲的方法,苦中作樂,希望讓更多人明白一位中文老師的苦與樂,從中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中文教育的世界,薪火相傳。 《新手爸爸心事50篇》就寫我成為爸爸的心路歷程,描述一位新手爸爸迎接新生命的緊張心情,生活上烏龍百出,希望能夠引發其他新手爸爸的共鳴,亦可令媽媽更加了解另一半的想法。日後,我甚至可以親手將這本書送給子女,讓彼此的回憶更加立體,從而增進父子之間的感情。 《師生有情》收載二十多組師生的書信往來,呈現原汁原味的師生真實故事。信件內容廣泛,舉凡語文的學習、選科的困惑、升學的疑慮、留學的迷思、愛情的迷惘、家庭生活的困擾等等,全部都圍繞作者的生活。同學讀起來,自然會感到親切、有趣味,發出會心微笑。 散文寫作心法 謹記六大要點 1. 具體 例如「我空虛、我寂寞、我凍」,全部都是抽象的說法。若寫作「我寂寞得就像公園裏一張沒人會坐上去的長椅」,就具體得多。 再舉一個例子,相信大家都讀過《桃花源記》,當中有一段「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狹窄,窄得怎樣很抽象,說明只可以通過一個人,其窄就具體得多。「復行數十步」,距離又明確了點。作者獲邀請還家,做甚麼呢?設酒、殺雞、作食,具體地呈現了主人家的熱情好客,讓我們真真正正感受到,那兒真的是一個令人嚮往的桃花源。 2. 用語鮮活 香港作家劉偉成在一篇文章《山道》寫︰「兩邊的樓房均勻地在吐納:良久才呼出一個人,良久才吸入一個人。」用呼出一個人和吸入一個人的呼吸描寫舊樓樓下的大門,思考新穎,好像寫活了一幢樓房,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樣道理,我們寫作就要避開陳腔濫調,人家用到爛了的句子,好像「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車水馬龍、人山人海」等等,最好就不要再用了。 3. 景情互動 這個文學手法很好用,能夠為讀者帶來咀嚼的餘味,整篇文章的層次頓時提升。 例如何福仁老師寫的《江南水鄉》,當中有幾句佳句是這樣寫的︰「水有時會發出細微的聲息,跟風跟船應答;橋總是默默承受,當它發聲,那只是人在上面走過的回響。」表層是寫橋,橋一向沒甚麼聲音,如果發聲,乃是因為被人踩踏而發出聲音,借景抒情,借橋喻人,真的很有情味、韻味和文學味,總之就充滿好文章的氣息。 有時候,我們可以運用擬人法,代入想要描寫的事物、景物當中,這說不定就能帶出獨特的角度,既可以獲取高分之餘,又可以得到刊登機會,何樂而不為? 4. 善用比喻 比喻可以化抽象為具體,令想要描述的情理更立體,更有畫面。名作家董橋以下午茶比喻人到中年,他這樣寫︰「中年最是尷尬。天沒亮就睡不着的年齡;只會感慨不會感動的年齡;只有哀愁沒有憤怒的年齡。……中年是下午茶……總之這頓下午茶是攪一杯往事、切一塊鄉愁、搾幾滴希望的下午。」我看了覺得好有感觸,因為我都人到中年了。 中年是一個抽象概念,但以下午茶作比喻之後,中年那可有可無、不受重視的形象就不言而喻,活現眼前。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都已經講得太多,還不如說,中年是下午茶那樣鮮活。 「我願意成為你的WIFI,永遠連在一起」,是否比只說「你嫁給我啦」更好? 5. 運用幽默 傷心的時候,呻吟到樹上的鳥兒也掉下來,也不一定能得到別人的關心。不如改為帶出少許幽默感,或者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舉例說開會好悶,卻又無可避免。余光中先生在一篇叫《開你的大頭會》文章寫︰「於是會議到了最好的部分:散會。於是又可以偏安半個月了,直到下一次開會。」幽默諷刺,叫人忍俊不禁,這樣寫,開會的時間可能會比較容易過去。 最近流行一篇網上文章是這樣寫的︰「成績發下來之後,80分以下,女子單打;70分以下,男子單打;60分以下,男女子混合雙打。」表面是打乒乓球,實際是因為成績欠佳而被父母打。作者靈機一觸,苦中作樂,真的很幽默! 6. 善用對照 「如果我站在一個NBA球星身邊,我有六尺高也沒用,何況我只有五尺六……」要突出某樣事物,我們經常會用對比手法,或稱對照。胡燕青老師的一篇文章《茶包》這樣寫︰「微小的茶包呢,卻甘願助我走過許多的辛勞的瑣碎,為雪中之炭,竟日相扶,叫我更明白感情,更懂得理悟生命的平凡之樂、零落之美。」茶包比起上等普洱,表面上的確很平宜。不過,茶包有義氣,它會陪我們捱夜,非上等好茶可比。這樣對比,茶包的平凡裏有情味就更突出了。 有一篇五星星文章,考評局特別選出來讚美。題目是《吵架中找到快樂》,真是合乎生活的對比。吵架怎會快樂?不是應該不開心的嗎?本來是的,但吵架都有意義的,有時候吵一吵,沒甚麼修飾,可能會更加明白對方,從而改善溝通。相反,麻木不仁,互相不理睬,會不會才是更深層的悲哀呢? 從生活入手,留心觀察身邊的人、景、事,將滿有滋味的生活氣息帶進自己的作品。然後,度一下「好橋」,有機會就思考好詞、好句、好手法,不斷累積經驗,相信各位都可以成為大作家。 作家︰蒲葦 資深中學中文科科主任、作家、教科書編者,著作包括《我要做中文老師》、《師生有情》、《新手爸爸心事50篇》、《相遇像淡淡的水墨》、《直到除非》、《寂寞非我所願》、《一本正經學成語》等。

寫作一點靈:視頻教室 《明快乾脆的微型小說》

講者:徐振邦 上載日期:2020年6月17日  簡介:作家徐振邦分享創作微型小說的心得,並講述微型小說的特點,讓讀者掌握寫作微型小說的技巧。 微型小說的篇幅短小 一般來說,微型小說是1500字以內的短篇小說,而閃小說則是600字以內的短篇小說。我第一本微型小說的個人結集,叫《就在……這一分鐘》。「就在這一分鐘」的意思,就是指讀者只需要花很短的時間,就可以讀畢書中一篇小故事。這個書名,凸顯了微型小說篇幅短小的特點。 而我第二本微型小說的個人結集,叫《信不信……由你》,以「鬼神精怪」為題材,把同類型的微型小說結集成書,書中所提及的並不是鬼故事,而是想借用另類的題材,帶出導人向善的思想。 微型小說的題材源於生活 微型小說跟其他文章一樣,創作靈感源於生活,題材越貼近生活越好。因為微型小說的篇幅有限,能表達的主題不能太複雜,亦不可以用大量文字去交代故事背景,或複雜的人物關係,因此取材於生活,以簡單的題材,引起讀者的共鳴,就是微型小說最佳的創作元素。 對初學寫作微型小說的人來說,故事取材於生活,已有很豐富的寫作素材了。事實上,微型小說並不只是局限於生活題材。微型小說跟其他小說一樣,有校園、科幻、反映社會時弊、愛情、武俠等不同類別,題材廣泛而豐富。 ▲微型小說題材廣泛,徐振邦創作的《信不信……由你》便是一本集合多篇以靈異為題材的微型小說集。 微型小說的內容必須簡潔 由於微型小說是1500字以內的短篇小說,內容必須簡潔。這種字數的規限,對不少缺乏創作微型小說經驗的人來說,會是一個大挑戰。 微型小說的特點就是要明快乾脆,不宜轉彎抹角。一篇微型小說只須帶出一個故事主線,登場的人物愈少愈好,彼此的關係愈簡單愈理想。過於複雜的情節和內容,反而會窒礙故事的發展。 微型小說的情節鋪排要緊湊 雖然故事內容簡潔,但微型小說的情節鋪排卻要緊湊,最常見的做法是製造差異點,即衝突。例如,警察愛上了小偷,怕死的人要到戰場的前線,超級英雄對自己所做的事感到有罪惡感等。 此外,人物性格的描寫,亦可令故事的情節起了變化。例如描寫主角出場時,先以壞人的形象入手,後來變成善良的大人物等。 微型小說的結局宜出人意表 微型小說的篇幅有限,但也要寫好故事結局,不可以草草收筆,以致微型小說變得虎頭蛇尾,或枯燥乏味。 要在有限的字數內,構思出一個好結局,常用的手法是歐亨利式結局,這種結局往往出人意表。所謂出人意表,就是要帶讀者跳出固有的框架,讓讀者讀起來,覺得新鮮,感到好奇。這樣,讀者才可以對故事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然,不是所有微型小說的作品都要用歐亨利式結局的。微型小說的結局同樣是多元性的,可以是大團圓結局,可以是煽情的,還可以採用開放式的結尾,以增加讀者的思考空間。 ▲作家徐振邦認為能夠利用簡單的題材,配合明快乾脆的寫作手法,令讀者對故事產生共鳴,就是微型小說的創作秘訣。 作家:徐振邦 香港閃小說學會創辦人、作家、中學教師,有近二十年寫作微型小說的經驗,已發表的微型小說逾200篇;積極從事歷史、文化的推廣工作,出版香港歷史和微型小說的著作有十餘種,著作包括《就在……這一分鐘》、《信不信……由你》等。  

寫作一點靈.視頻教室 《以童心童眼看世界》

寫作一點靈.視頻教室 《以童心童眼看世界》 講者:唐希文 上載日期:2020年2月27日 http://video3.mingpao.com/202001/BOK20200121_02.mp4 簡介:作家唐希文分享創作童書的經驗,從故事取材、角色設定、敘事角度、佈局結構和語言文字各方面,解構兒童小說的特點,同時融入娛樂、知識、文學與教育等不同元素,以提高小朋友的閱讀興趣,同時發揮文字的影響力。 故事取材──回應好奇心與幻想力 從前寫愛情小說,基本上是「感覺先行」,純粹自我滿足,但童書的目標群體很清晰,創作時必須滿足小朋友的閱讀需要。我的讀者主要是小學生,他們一般都充滿幻想力,整天都把「如果…….」掛在嘴邊,又喜歡問「點解」,凡事都尋根究底,於是在設定故事主題時,我決定要回應這種好奇心和幻想力。 我的第一個童書系列《時空遊學團》以穿越時空為故事主軸,加入名人傳記、校園故事、旅遊及藝術等文化元素,講述一群資優生參加學校的時空遊學團,坐量子時光機前往不同國家、時代進行文化體驗,例如會去十八世紀的奧地利和音樂大師海頓、貝多芬、莫札特同台演奏,又會去十九世紀的南法跟畫家梵高一起即興創作。這一代的小朋友對遊學團十分熟悉,也常常幻想自己可以穿越時空,相信這類故事對他們有一定吸引力。 ▲唐希文創作的童書系列《時空遊學團》著重回應小朋友的好奇心和幻想力,以滿足小讀者的閱讀需要。 角色設定──誇張與現實之間的平衡 不論是成年人還是小朋友的小說,人物角色都是故事的關鍵。很多時我們會忘記一本書的情節,卻會牢牢記住某個角色,好像我自己鍾情於《小王子》的狐狸、《哈利波特》的妙麗,還有《怪奇孤兒院》中會飄到半空的無重少女愛瑪。 我們寫成年人的故事時,真實感比較重要,因為大家都怕「離地」;至於寫小朋友的書時,故事人物既要有寫實一面,令小朋友聯想到身邊的人,但同時又要誇張、放大角色的某一面,令他們比較容易掌握人物的個性,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我在《時空遊學團》系列中寫女主角出口成文、最愛說四字成語,短短一段說話可能用上十個成語,大家便會記得她語文水平高,性格愛炫耀又驕傲。至於另一個男同學的角色本來成熟、冷靜、處變不驚,但十分緊張自己的髮型,若然頭髮亂了就會即時崩潰,這種反差可以令性格更立體,很多愛美的男讀者都說很有共鳴呢! 敘事角度──以童心童眼看世界 如果要說愛情小說和兒童小說的最大分別,其實未必是內容,反而是敘事角度。童書要代入小朋友的視角,用他們的身分、眼光去感受世界,無論是主角對事情的反應、交代情節的手法,也要帶有「兒童觸覺」。例如故事中提到男女主角知道莫札特死期將至,初時我寫他們掙扎是否要告訴當事人,但想深一層,其實成年人才會有這種掙扎,小朋友反應好直接,應該會即時衝到莫札特面前,哭著對他說:「你快要死了!怎麼辦?」 還有,我本來很喜歡用插敘法,將不同時序的事件穿來插去,讓讀者自己串連起來,過程中既可展現不同的可能性,亦可增加閱讀趣味。然而,我發現很多小朋友都看不懂,他們一旦覺得內容複雜和混亂,就會沒心情看下去,所以童書的情節要盡量直線推進,一步一步順時序發展。 佈局結構──解謎、驚險與冒險感 我發現小朋友都喜歡扮演偵探,雖然我寫的不是偵探故事,但也會加入「解謎」元素。所謂的謎題不一定是兇案,可以是尋找某件事的原因、窺探到某人內心的祕密。例如《時空遊學團2穿越畫世界》的故事中,主角們發現梵高很抗拒貓兒,怎料晚上正好有一隻流浪貓偷偷溜進他的家,一群小朋友希望守護小貓,於是同心協力隱瞞事件,過程中漸漸揭開了梵高怕貓之謎,更成功替他解開心結,使他將小貓收養,這就是一個「解謎」和「解難」的旅程。 解謎過程當然是要驚險刺激,說的不一定是動作場面,而是一種冒險感。就像書中的小朋友們知道梵高熱愛日本文化,於是假扮成日本人,還改了「根本英俊」、「根本友瀛」、「根本元美」幾個日本名字,藉此接近梵高,卻又不時露出馬腳。小朋友一邊看,一邊擔心會東窗事發,這種心情便很緊張和驚險。 語言文字──趣味性與文學性兼備 除了設計能吸引小朋友的角色和情節,成語運用亦是我這個童書系列的學習重點,好像即將推出的《穿越畫世界》一書,當中便有三百多個不同的四字成語,編輯更花了不少時間將成語分門別類,希望小朋友可以學以致用。 除了寫書時直接運用成語,還有甚麼方法令學習過程更有趣和深刻?我決定將男主角,即是常常說成語那名女主角的弟弟,設定成一個整天說錯和用錯成語的人,例如他會將「露出馬腳」說成「露出馬尾」,又會形容梵高所畫的向日葵是「明白黃花」。這樣一方面和姐姐形成強烈對比,營造喜劇效果,另一方面嘗試以輕鬆惹笑的方式,提醒小朋友成語的正確用法,盡量做到趣味性與文學性兼備。 ▲作家唐希文相信只要有一顆童心,再用一雙童眼去看世界,便能創作出吸引小朋友的故事,傳遞「以善為美」的精神。 兒童小說的使命──娛樂、知識、文學與教育元素 總括來說,我認為兒童小說需要同時具有娛樂性、知識性、文學性與教育性。當故事富有趣味,小朋友才會願意閱讀,當他們從中得到樂趣,便會主動發掘其他感興趣的作品,做到「悅愛閱讀、愈讀愈愛」。 在提供娛樂以外,童書亦要令孩子增長知識。好像我會在書中描寫不同地方的城市風貌和文化,例如維也納作為音樂之都的歷史,或是軟性一點,介紹當地的甜品和咖啡文化,希望可以擴闊小朋友的視野。有小讀者就跟我說,看完我的書後愛上了貝多芬的作品,打算學樂器和做作曲家,也有貪吃的小讀者要求媽媽帶他去喝維也納咖啡,即使淺嚐一口也心滿意足! 此外,童書應該趣味性與文學性兼備。除了成語,我也嘗試將學生日常課堂所學的寫作手法融入故事中,例如寫人物時運用肖像、行為、對白、心理等不同描寫方式,寫環境時利用五感寫作法中各種感官描寫,希望有助他們應付學校的寫作題目。 最後,可能亦是最重要的一點,童書必須具有教育意義,能說明道理,為讀者帶來啟發與反思。好像《穿越畫世界》的女主角充滿才華,偏偏畫畫很醜,所以會拒絕在別人面前畫畫,現實中有很多小朋友也是如此好勝,只愛做自己擅長的事。可是,當女主角和梵高相處了一段日子,便從他身上明白到一件事的結果不是最重要,慢慢學懂享受畫畫的過程,不再執著於完美的表現,這正是我想帶給小朋友的信息。 作家:唐希文 現為小說及專欄作家、文化研究員、大專講師,歷年擔任明報及語常會「小作家培訓計劃」導師,著作包括《時空遊學團》系列、《草莓田之吻》、《流淚的守護星》、《長了翅膀的鑰匙》等逾三十本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