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與我

迦密愛禮信小學
小五
陳薏悅

我看著九龍(城)公園—我土生土長的地方,不禁感到一絲黯然,朱紅色的小亭,翠綠的小湖,和昔日黑壓壓一片城市截然不同。往日昏暗的街道,總是看不到一絲陽光,令人毛骨悚然;往日昏暗的街道,總有許多小混混在這裏徘徊,令人避之唯恐不及;往日昏暗的街道,總是充斥着惡臭,令人生厭。當時的我又豈能想到這個人間地獄,會變成優美恬靜的花園呢?
我突然回想起那一個只有一平方米的單位。童年的我是一個從中國大陸逃難到香港的小孩子,為了逃避軍方對非法移民的追捕,逃到這個大家俗稱「三不管」的地方—中國不管,香港不管,英國不管的地方。當時的大廈起得密密麻麻,在九龍城城寨長大的我和其他小傢伙都不怕黑,因為大廈已經把陽光的光輝掩蓋住了,加上城寨並不是政府的管轄範圍,根本沒有發電廠供電,我們幾乎沒有見過陽光。
晚上的時候,我和弟妺都是擠在一個窄小的房間吃飯,吃的都是讓母親辛勞賺回來的一點點錢換來的白粥,生日的時候能拌肉碎吃已經是極大的滿足了
每當夜幕降臨,夜闌人靜的時候,我和弟妹都會縮在房間的一角,生怕被壞人捉走,畢竟九龍城城寨的治安很差,應該說根本沒有警衛,每一個陰暗的角落,都有可能躲藏着變態的殺人犯,瘋狂的精神病人或強姦犯, 偷竊案、失蹤案、殺人案、強姦案、搶劫案⋯⋯都是家常便飯。加上附近亦有很多關於神鬼的傳說,基本上沒有人會在晚上出外。
我感嘆地撫摸着灰色的岩壁,從回憶的迷宮中回過神來,輕輕地嘆了一口氣,離開這個充滿着童年回憶的地方。

評語:

散文以真實事件為描述對象的文體。這本來是一篇好文章,可惜九龍城寨其實早在1980年代已清拆,「我」的出生年月應不會在1980年代?

評審人:袁兆昌

名銜: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