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盆菜活動感想

播道書院
小六
禤家駿

不時路過一些餐廳或快餐店,總會看見一張又一張印着數盤佈滿「鮑參翅肚」的盤菜的宣傳單張。雖說那些盆菜食材矜貴,賣相吸引,但自從我嚐過傳統的風味盆菜後,才發現那種滋味是無可取替的…… 當天我參加了明報小作家培訓計劃舉辦的盤菜活動,有機會親嚐屏山圍村傳統的盆菜。到了目的地後,我們沿著一條狹窄的樓梯走上菜館,途中我還瞥見廚師們在準備盆菜,為這次活動更添期待。 不久,我與一眾小作家徐徐坐下,聆聽講者指導如何寫出食物的色香味,使描寫食物時更為吸引。我們還從店主的口中得知盆菜的菜的來歷:據說,早在這個世紀初,圍村的村民每年都有一個叫「食山頭」的習俗。他們會把一些食物,如豬肉、雞肉等放進一個陶瓷制的盤裏,然後在上山祭祖時一起吃盤中的食物,從而演變成今天的盆菜。他更表示,近年來盆菜開始廣受年輕一輩的歡迎,使這種傳統的圍村飲食文化能傳揚開去,不致沒落。 經過一輪講解後,待應們把一盤盤「陣容強盛」的盆菜放到我們的眼前,我不禁隨心而發地驚歎了一聲:一個若大的鐵盤吐出幾縷白煙,鮮蝦、冬菇、雞、炸蠔、腐竹、豬肉等食材「堆積如山」,散發出陣陣南乳的濃香,使大家都垂涎三尺。與此同時,我們全桌的「小作家」都紛紛掏出手機拍照留念,「卡嚓卡嚓」的聲音不絕於耳……一會兒後,我們終於可以開始品嚐盆菜了! 我率先把每一種食物都嚐了一件,在我細細品味時,不同的味道像煙花,又似躍動著的小精靈般於我舌頭的味蕾上翩翩起舞,留下了非筆墨可形容的奇妙的美味: 鮮嫩的大蝦入口爽甜無比,鮮美的肉汁略略還帶著海鮮的淡淡鹽味;炸蠔的外皮酥脆不膩,裏面的蠔肉肉質嫩滑;雞肉的皮呈棕黃色,一絲絲雪白的雞肉帶著可口的鹹味;「埋藏」在底但卻晶瑩剔透的蘿蔔,咬下去時噴出了熱呼呼的蒸氣,吸收了全個盆菜的味道使其變成了瑰寶,為我帶來了清甜多汁的享受…… 那數之不盡的食材,每種都為我帶來了非凡的享受。 這次的「盆菜之旅」正正體現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有些事物一定要自己體驗過才會深切地明白其中的美妙,就像我這次嚐過又從別人口中了解過「盆菜」以及其文化,才真正的了解到它旳特別,會我回味無窮。更重要的是,我從講者的教導中學到了一些描寫食物的技巧,使我今天能學以致用,把「盆菜」那獨樹一格的風味和傳統一一在我的文章中呈現。

評語:

  主題清晰,文筆通順,運用了大量多元化的描述,讀起來畫面立體而豐富。尤為欣賞形容食物外貌及味道的一段,描寫細膩而善用修辭,同時解構了盆菜的食材結構,值得一讚!   你在文章開首提到較為喜歡傳統盆菜,它和以「鮑參翅肚」作賣點的新式盆菜有何分別?可從食材、做法、賣相設計和食用環境等各方面作比較,以說明傳統盆菜無法取代的之處,令文章更具深度。

評審人:唐希文

名銜:作家、大專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