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為理想奮鬥的名人——孔子

九龍禮賢學校
小六
許登豪

同學,你認識孔子嗎?你知道他的 故事事蹟嗎?你了解他對我們中國人的影響嗎?孔子被譽為聖人,但他的故事卻非常的生活化,他沒有神跡、沒有仙術,他只是一個一輩子為理想奮鬥的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他三歲喪父,與母移居曲阜,相依為命.幼年的孔子,生活極為艱苦,先後做過吹鼓手、倉庫和牧場管理員。雖然出身低下,但孔子一直有一個夢想—–成為一個「士」(知識分子)。為了達到這個夢想,孔子省吃儉用,拜訪名師。在求學路上,他受盡冷嘲熱諷,甚至被人拒之門外。像有一次貴族季氏宴請全城士子,前去赴宴的少年孔子,就被人以身分低下 .拒絕他的出席。在抱受歧視、孤獨求學的路上,孔子不但沒有放棄自己 ,反而更激勵自己,他發憤求學—-向師襄學琴、向老子問禮、向萇弘問樂。。。。。二十多歲就以自己深厚的學養,名揚魯國。 三十歲,孔子開辦私塾,傳道講課,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將學問推向民間的「老師」,向他求學的,有平民百姓、也有商人貴族,孔子一率「有教無類」。他希望通過自和學生的努力,把「仁」和「禮」的信仰,推行世間。 孔子在魯國做過官,他常向學生說:「學而優則仕」。就是說君子的學問是用來安邦定國、為人民謀幸福的。孔子以身作則,為官時他剛正不阿,雖然廣受好評,但常受奸人和讒言相害,最後被迫離開官場。 可有一顆堅韌與執著心的孔子,從不為困難所嚇倒。在動盪的春秋時期,如何讓國家重回正途?如何把自己堅信的「仁義禮治」推廣出去?中年的孔子決定,開始「周遊列國」行動。他希望能在中原大地上,找到一個能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地方。孔子带着他的十餘個學生,在之後長達十四年的「周遊列國」生涯中,顛沛流離。他們在 「匡地被圍」、在「宋被追殺」、又「餓於陳、蔡」、在鄭被譏為「喪家之犬 」。。。。。。面對著種種威脅,孔子處之泰然,他告诫学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意思就是說君子因為有理想、有擔當,所以更要剛強和有毅力。 因為有理想,孔子在周遊列國的十四年中,沒有為了討好君主,而改變過立場;沒有為了一官半職,而出賣過良心。因為有理想,他才會在六十八歲高齡重回魯國,繼續聚徒授業,培養治國賢才;才會繼續整理文獻,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為中華民族留下了珍貴的瑰寶。 宋朝大學問家朱熹是這樣評論孔子的:「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是的,孔子帶領中國人離開了那個蒙昧年代,開啟了一個知識啟蒙時代。同樣,孔子也用了他的一生,為我們展示了如何忠於自己的理想——-他真是一個一輩子為理想奮鬥的人!

評語:

全面介紹了孔子生平,也寫出他的理想和經歷,引文也妥當,處理得不錯。

評審人:徐焯賢

名銜: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