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記憶》

講者: 劉偉成

推薦作品: 《最早的記憶》

上載日期: 2016年08月16日

簡介: 講者:劉偉成 推薦作品:柳田邦男 伊勢英子《最早的記憶》 上載日期:2016年08月25日 簡介:與其說這是書介,不如說我是在介紹一位繪本作家,和一種讀法。在寫作上有所謂「隱括」的手法,就是在作品中運用典故,但讀者不知道典故不打緊,無礙閱讀,但知道了卻可以領悟更多含藴。要打開深層次的理解,我們或需一條鑰匙,接着為大家介紹的就是一本鑰匙書,叫《最早的記憶》,由兩位作者合著。 書的內容,顧名思義,就是關於某種感悟,兩位作者各自表述相關的「最早的記憶」,例如「悲傷」,伊勢英子憶述最早的記憶是看着爸爸的背影日漸沈默和孤單——爸爸患病後,不斷獨自作畫以排遣寂寞;臨終前,爸爸向作者要求一件紅色毛衣,最後爸爸就穿着這件毛衣躺在棺槨中。伊勢英子寫道,爸爸去世三年,始能從他的背影中解脫出來。看完這篇文章,你大概明白為何伊勢英子筆下的父輩形象,如在《書的手藝人》和《大提琴與樹》等繪本中,都顯得孤獨而專注,總是很平和地在灌溉年幼的心靈,這對現在的「怪獸家長」無疑是相當真切的勸喻。當然你沒有看過《最早的記憶》不影響你欣賞她的繪本,看過了便會有更深的感通。 而在「存在的理由」中,作者談及她第一次感到自身的實存,就是在快要交稿前,往往會對自己的作品諸多挑剔,於是試過將之統統破壞,大幅修改或重畫,作者說:「明知畫作中有別人的影子,卻佯裝不知,最後崩解的會是自己」,又說「我相信,全白的我,將會有新的邂逅及無限的可能。」知道這樣的信息後再去翻《畫之旅》這繪本,便會有更大的領悟:封面畫的不就是梵谷的向日葵房間嗎?作者推門進來時顯得垂頭喪氣,因為他知道自己正活在前人的影子下,無法擺脫。但在文章最後伊勢英子寫道:「好大一片白色,它期待眼睛和手留下新的記憶。」原來這繪本就是作者建立自我形象的心路歷程。存在主義的大前提是人是給投擲到現在的光景中,彷彿只能無奈地接受和努力適應,但在《畫之旅》中,最後一頁是主角自己勇敢走入畫紙中,成為一道風景。 現在就讓我以伊勢英子的繪本《最初的質問》來呼應《最早的記憶》的內容吧。繪本全部都是設問,起初問的是:「今天,你抬頭仰望過天空了嗎?天空是遠還是近?」「對你來說,美好的一天是怎樣的一天呢?『謝謝』這句話,你今天說過了嗎?」最後她問:「靜心閉上眼,你可以看見甚麼?」;「提問與回答,對現在的你來說,需要的是哪項?」;「在你心中,是否存着一心一意想要去做的事?」;「對你而言,或者是對你所不認識的人們,以及不認識你的人們而言,所謂的『幸福』是甚麼?」 如果你明白作這些撫心自問的原委和心情,你的人生將會出現豁然開朗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