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他

聖羅撒書院
中一
盧思齊

  到底,你和他,有什麼分別?   那一天,飯堂裏滿是熙來攘往的人群,侷促的空氣令人覺得悶熱。我左顧右盼,終於找到座位,我急忙坐下,品嚐午膳。   我一邊吃着,一邊觀察着和我拼湊成一桌的大學生們,他們看起來是同一個團體,可是他們好像有意無意中分成了兩邊,恍如「楚河漢界」般,也像一幅牆,隔着兩個世界,彼此之間沒有交流。   聽到他們的談話,我知道一邊是來自國內的學生,一邊是本地的學生。我很好奇地想知他們在談什麼,我繼續留意他們的談話。其中一位的國內的學生輕聲細語地問:「你對未來有什麼看法?」他的同伴回答:「我覺得未來有很大的競爭力,我們必須要裝備好自己……」那個男子滔滔不斷地說着。另一邊的學生和自己的友人正在高調地談天說地:「喂,你地知唔知呀?xx名店大減價,我地又可以買新衫啦!」另一個學生附和:「係呀!唔買就蝕底!」   兩邊的學生,談了很久,當他們吃的時候,本地學生實行「相機先食」,把眼前的美食透過鏡頭紀錄下來,又或者用手機自拍「打卡」,務求讓朋友即時知道自己的近況。可是隨着時間過去,由美食散發出來的誘人香氣已經逐漸變淡了。過了一段時間,他們終於開動了。兩邊的大學生們享用着他們的佳餚。   過了一會兒,兩邊的大學生們都吃完了,他們起身準備離開,國內的學生自動地拿起盛着食物的托盤走向收集處,而有些被本地學生用來盛載的托盤悄悄地遺留在桌子上,一邊椅子整整齊齊的放回原處的,另一邊的椅子則是零零散散的。我深深地看了一眼,然後轉身離開。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思考和回味着今天的所見所聞,今天兩邊大學生的行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再細心一想,其實我們都屬於同一個地方,有時候我們可能一些害群之馬的行為而誤解了別人,也由於文化的不同、對身分的認同,令我們變得疏離,中間築起了一幅厚厚的牆,分成了「楚河漢界」。我們可否嘗試主動踏出第一步,放下成見,打破隔膜,嘗試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呢?再也無分你、我、他。

評語:

從一次日常生活的觀察出發,嘗試探討重大的社會議題、尋求解決隔閡的方法,這種切入點很大氣。不過,僅僅從一個個案出發判斷兩地學生的特性,也是容易誤解的,最後一段有觸及這種反思,但是還不夠,可以多一些不同的例子加深討論。

評審人:廖偉棠

名銜:作家、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