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在香港

優才(楊殷有娣)書院
中三
廖家翹

夏末週一的午後,我在佐敦吃過午飯,正準備回家時,偶然經過了裕華國貨,大廚窗上掛著「糕餅節暨茶文化展」的橫幅。作為一個熱愛文化的專業「吃貨」,我一直沒有機會接觸真正的茶道,最多也只是隨祖母去茶樓喝喝茶。看看(想起)古裝劇裡的娘娘們悠哉游哉地品茶,吃點心。這種愜意不禁讓人羨慕。機會難得,我又怎麼能錯過展覽呢?加上,自打出生以來,雖然經常路過裕華國貨,卻從來沒有進去過。於是,我一時興起,便走了進去。

相比全港其他的百貨店,它是最有特色的一家。幾乎沒有任何西方大牌,七層的大樓裡,滿滿都是琳瑯滿目的國貨。乘著扶手電梯,我一層層地上走,徑直走到了茶文化展的會場。誰知,所謂「茶文化展」,僅僅是在展銷場中設了一個小區,擺放著幾套天價的茶具和茶葉。除此以外,周遭擠滿了搶購鳳梨酥和太陽餅的民眾,原來的興致,瞬間一掃而空。

失望之下,我離開了七樓的會場,來到了六樓。六樓主要賣的的是茶,然後是紙筆墨硯和紅木家具。與樓上相比,這裡清靜不少。我心想,既然來都來了,不妨留下來看看。偌大的賣場裡十分清淨,沒有客人。每一戶茶商之間都用青磚矮牆和木紋隔板隔開,漫步其中,倒真有一番古宅中游園的意境。

電梯旁一戶賣茶的大伯,正悠閒的搖著葵扇,看著報紙,等著煲裡的水煮開。見我經過,也不賣力地推銷商品,只是隨意地說了句「有什麼喜歡的歡迎參觀。」也許他們知道,再怎麼給不懂品茶、欣賞茶的人費力介紹,也只是強人所難(徒勞無功)對牛彈琴。即便如此,茶商也不會瞧不起我這種門外漢。人各有喜好,喜歡不同飲料很正常,即便是愛茶人,也會有自己鍾情的茶種,有人喜歡清雅的碧螺春,有人喜歡醇厚的普洱,也有人喜歡甘香的烏龍。想要了解的,自會主動上前找茶商們交流。所謂茶道精神,便是重在和敬之道。

繼續繞著場走,幽幽琴聲傳來。原來是角落裡的賣茶阿姐在撫琴。這戶茶商,大概是我見過最有氣氛的了。別人用的都是普通的雕花木桌椅,唯獨他們一家,用著(渾然天成)的原木桌和板凳。陶製的茶甕,泛黃的茶餅,身著灰短褂的茶商,配著清脆的琴音,就像到了古代高山上的茶室,望著流雲飛逝品茶一般。賣茶阿姐旁的叔叔,端起茶海,專心地繞著茶杯轉圈,直到茶杯被添滿。兩人一個撫琴,一個倒茶,旁若無人。忽然間,我似乎感受到了茶道之美。普普通通的茶,也可以(飲得)如此有仙氣(雅緻);簡簡單單的儀式裡,也可以有安定心神的能力。

在香港如此忙碌的地方,人們為了工作,被迫不停奔(波),不能停下來歇息,也不能做些喜歡的事情,治(癒)疲憊的心靈。茶道這種寧靜,讓人放心(靜心)地投入的活動,或許就是我們迫切需要的甘泉吧。

評語:

同學描寫細膩用心,值得鼓勵。 文章開首提到茶展中茶只能佔有一角、且無人問津的景況,是很有趣的引入。本可以更進一步探討茶文化在商業社會的生存空間,可惜末段未有重提,令文章止步於「茶能沁人心脾」的層次。值得思考的是,是不是所有茶商也是茶人?茶道精神除了「和敬」,還有甚麼可以融入生活之中?

評審人:葉惠民

名銜: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