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味粵劇悠久歷史 領略文化遺產精粹

小作家培訓計劃2014/15,阮兆輝,粵劇,流動教室,
▲阮兆輝與一眾小作家大合照。

粵劇是一種豐富的文化藝術,亦具有文學的教育意義。「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流動教室,特邀請粵劇名伶阮兆輝以《粵劇藝術在香港的傳承》為題,詳細縷述粵劇的悠久歷史,並分享個人的演出經驗、示範做手,又帶領參觀戲服道具,讓小作家深入了解這項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表演藝術。

阮兆輝:戲曲源於祭神
粵劇的發展源遠流長,阮兆輝跟小作家娓娓道來。「全世界的戲曲都是源自於祭神,最初祭神只是敬拜天神,後來類似詩歌的出現歌頌神,並開始構思一些關於神的故事情節,例如日本寺廟有很多《天宣降臨》的故事,找演員扮演當中的角色,這種習俗仍保留至今,逐漸演變成戲劇的雛型。」

小作家培訓計劃2014/15,阮兆輝,粵劇,流動教室,
▲阮兆輝 粵劇演員、藝術指導及編劇

原來,最初的戲曲是由一段段故事組成,並非像現時的完整長戲。阮兆輝說:「早期詩歌都是以朗讀為主,慢慢加長成詞,因為要配合入樂。從《詩經》大雅、小雅開始,每個朝代都重視詩,到了唐宋戲曲的發展很大,其中唐明皇喜歡音樂、詩歌,於是集合李龜年、李太白等編制可唱的唐詩,最早的曲是由唐朝產生,唐以前沒跡可尋。」

南戲北雜劇衍生粵劇
接着,阮兆輝講解中國戲曲由宋朝到元朝的發展,其間的南戲、北雜劇更生了現時的粵劇舞台。「宋朝盛行詞,收集詞後組成曲,同時宋亦有很多戲曲的產生,現存完整的古代劇本源自南戲,南戲是由南宋時期誕生,其中「荊、劉、拜、殺 」被稱為四大南戲,就是指《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記》及《殺狗記》。」

元朝是戲曲大盛的年代,阮兆輝說:「元代北雜劇的最大特色是由四折組成(即四場),每一折由一個演員主唱,其他腳色只是說白。如果四折不足,就會加入楔子,意指四場戲未足以表達或令觀眾明白,四折一楔子是元雜劇的劇本結構。」他續說元朝盛行的戲曲最大的特點是:「當時老百姓受到高壓的統治,只有靠戲曲發洩,大多是以鬥爭為題材,尤其是關漢卿的戲曲,訴說妓院、國家大事,總是以弱勝強。」

小作家培訓計劃2014/15,阮兆輝,粵劇,流動教室,
▲玉龍粵劇用品專賣店負責人跟小作家講解粵劇用品的特色。

劇作含隱喻 典雅在骨子
目前戲曲界做傳統舊戲外,亦有很多新編的劇本,阮兆輝舉《白蛇傳》為例,指其完全不是愛情故事,本意針對時弊,運用了很多隱喻的手法來控訴整個社會的制度和人性,可惜改編後觀眾不大了解背後的意思。他解釋:「其實很多劇作家都會運用隱喻手法,表達寫實主義情懷。新戲方面,我亦希望能夠注入更多新元素,情感不要留於表面,劇作家要將細節讓觀眾清楚明白,從歷史中描述新的角度或新的觀點。」

有小作家向阮兆輝提出創作技巧的問題,他回應:「我建議文學作品應該要有深層意思,不過要運用淺白文字,讓人容易明白吸收,尤其是戲曲,寫作時必須單刀直入,也可適當地用典,而下筆宜典雅在骨子裏,但切記把文字推砌並不等於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