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好時光

《談古論今話香江》

http://video3.mingpao.com/201705/BOK20170504_03.mp4 講者:方舒眉 推薦作品:江啟明《談古論今話香江》 上載日期:2017年06月22日

《大樹也哭了》

講者:黃雅文 推薦作品:《大樹也哭了》伊蓮.柯恩-容卡 上載日期:2021年7月28日 http://video3.mingpao.com/202109/bok20210917_03.mp4 簡介: 《大樹也哭了》是一本法國繪本,但翻開書頁,卻是一個發生在德國的故事。好好的大樹,為什麼要哭呢?它是不是遇到什麼傷心事了?原來啊,這是一棵很大的栗子樹,它已經150歲了,栗子樹長久地,沉默地站在那兒,看見了世界上發生過的很多事:好的事,壞的事,溫暖的事,殘酷的事。如今它生病了,可能很快就會倒下,再也不能站起來。於是它要把握最後的時間,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是關於一個女孩的故事,她那麼喜歡藍天和飛鳥,卻不得不和爸爸媽媽一起,躲藏在大樓的一個密室裡。她時時從窗邊往外張望,看栗子樹開滿了花,直到一個陽光普照的早晨,納粹警察舉著槍闖進來,把她抓走了。她的日記散落在地上,後來被人撿起來,出版成書,我們才知道了女孩的故事。

《給他貓下去》

講者:阿包 推薦作品:《給他貓下去》蔡有利 上載日期:2018年06月22日 簡介:養寵物是一個承諾,答應為寵物的一生負起責任,但是否所有飼主都能做到這般覺悟呢?作者蔡有利通過分享自己與四隻小貓的同居故事,希望向讀者灌輸養寵物的正確觀念及態度,讓大家學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這本書內容幽默,不論你有沒有養貓,都能令你發出會心微笑,同學在閱讀的時候,也可以重新思考人與貓咪之間的關係。

《六個字母的解法》

講者:梁科慶 推薦作品:劉禾《六個字母的解法》 上載日期:2017年07月12日 簡介:這六個字母是NESBIT。俄裔美國作家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的自傳裏,有一個有趣的人物,此人是他的劍橋同窗好友,名字據說在英國家傳戶曉,不過,納博科夫故弄玄虚,把此人的名字以6個字母NESBIT(奈斯畢特)代替。 文學教授劉化身成為福爾摩斯,偵破這宗文壇懸案,拆解NESBIT到底是誰。劉禾採用偵探小說的筆法,淡化學術論文的沉悶,強化現場感,強調推理線索,讀起來極有趣味。追尋過程,撲朔迷離,足跡遍及英國、法國、瑞士等多處歷史現場,其中牽涉大批1919年在劍橋同一時空出現的名人,包括李約瑟、奧威爾、艾略特、畢卡索、徐志摩、蕭乾等。 總之,這書既是學術研究,又是偵探小說,理性與感性並重,過程就像偵探破案一般的曲折離奇,最終發現NESBIT原來是鼎鼎大名的……

《異樣人生》

講者:李洛霞 推薦作品:馬克‧吐溫《異樣人生》 上載日期:2016年04月11日 簡介:寂靜無人的深夜,我一個人坐在台階上,突然,一陣奇怪的聲音響起,一個高大瘦幼的骷髏拖着一具棺木在我眼前出現。他沒有看我,只是專心往前走。不久,另一個扛着棺木的骷髏又在我面前經過,跟着又一個…… 終於有一個彎腰駝背抬着墓碑的骷髏停下來,請我幫他一個忙。他累得走不動了,順便在我身邊坐下休息,我跟他聊起來,才知道這些要搬家的骷髏,都有苦衷…… 這個骷髏搬家的故事,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一則短篇小說。馬克吐溫(1835-1910)是旅行記者,文學家和演講家。他生活經驗豐富,許多經歷都成為寫作題材,最為人熟悉的《湯姆歷險記》和《頑童歷險記》,小說靈感就來自他的童年生活。由於他一生見多識廣,對「人」的認識十分透徹,加上題材廣泛,文筆幽默,他的作品深受歡迎。 這裏為大家介紹的〈骷髏〉,表面是鬼怪故事,而且很有趣,因為那些骷髏一會兒要挖泥,一會兒要爬到樹上,很尷尬,又狼狽,但是原來都很淒涼…… 《異樣人生》這本小說集共有六則短篇小說:〈山家奇遇〉、〈女兒的秘密〉、〈異樣人生〉、〈不防賊警報器〉、〈骷髏〉、〈真實與謊言〉。要作簡短介紹的話,〈骷髏〉和〈不防賊警報器〉可視為幽默諷刺;〈女兒的秘密〉則是人算不如天算;〈山家奇遇〉很溫馨,但是會令人落淚;至於〈異樣人生〉和〈真實與謊言〉描寫真實而荒誕的人生,簡直就是向讀者的傳統價值觀作出挑戰了。

《野草》

講者:劉偉成 推薦作品:魯迅《野草》 上載日期:2016年08月18日 簡介:《野草》所載的23首散文詩,是魯迅於1924年9月到1926年4月期間寫成的,歷來都因其象徵性強而顯得晦澀難明,於是評論者每每籠統地說魯迅在歌頌革命烈士,表現他們像野草般生命力頑強。 中學時初讀《野草》,只是走馬看花,沒有甚麼深刻印象,這兩年重讀,常令我思及在近年香港紛亂的社會氛圍下應當如何自處,這可能也可以為有同樣迷茫的學生提示一點思考方向。 我就用《野草》的一些例子來說明吧。《野草》卷首的題辭寫於1927年,當時是軍閥割據的時代,整個中國,較之現在的香港更撕裂,人心更惶惑。魯迅寫這篇題辭時剛好是給軍閥祺瑞通緝,於是南下到廣州暫避,他憶述執筆時,樓下還是滿佈警察放哨,緊張氣氛猶可想見。這篇題辭可說是解讀整本《野草》的重要鑰匙。例如當中有一句:「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明明說不生喬木,但第一篇〈秋夜〉中卻重點寫那兩棵直插天宇的棗樹。這代表本來沒啥養份的土地上,還是有高遠理想的志士供人景仰,加上不少孩子為了採棗子用長桿子來打,令樹受傷。最後還以撲火的小青蟲來映襯棗樹直衝天際的星星和月亮。在混亂的時勢中,作者似乎在尋找像棗樹那樣既能包容小節又有衝天志向的仰望對象。這也是我近年心中常泛起的渴望,但最後每每是「不生喬木」之歎。 當然不乏人批評魯迅自己不去當喬木,只站着打邊鼓,這個取態是否正確,姑且不論,但魯迅要表達的是強烈的反思意向。在〈風箏〉中,作者因小時候不允許弟弟放風箏而歉疚,以往由於給選作課文,所以只會單篇看,會認為作者不過是在憶述兒時往事,但將之放回《野草》的語境看,便會讀出作者更深層的吶喊。在題辭中,作者寫道:「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我們由此可知魯迅是在反省自己是否有份造就這樣的裝飾地面?尤其作者在《狂人日記》的結尾作了救救孩子的吶喊,我們更可以體悟到作者是在反思自己有沒有以「精神虐殺」的方式令那年代的土壤變成扼殺喬木生長? 《野草》最末一篇是〈一覺〉,其中提到看到一位少年人拿着一本《淺草》雜誌,「淺草」跟「野草」當然是首尾呼應。後來,馮至憶述,他就是那少年人。作者說那雜誌是一份豐饒的禮物,魯迅其實是在思考我們為下一代準備甚麼禮物,不無愛爾蘭詩人葉慈為愛女祈求「豐饒羊角」的情深。 在現在紛擾的時勢,我們未必一定要來當喬木,但至少我們有否檢討自己是否有份污染土壤,令它難以孕育豐饒?

《白馬酒店》

講者:麥曉帆 推薦作品:《白馬酒店》阿嘉莎‧克莉絲蒂 上載日期:2019年7月15日  簡介: 英國著名女作家阿嘉莎‧克莉絲蒂一生發行逾八十本小說和劇本,她創作的偵探小說耐人尋味,非到結尾都仍未知道誰是真兇。《白馬酒店》是她在1961年的著作,內容寫實,加上對人性以至生活環境的描寫相當細膩。麥曉帆更提到,甚至有人曾以書中的情節來破案,是推理迷的書單之列。

《香港舊事重提》

講者:飲江 推薦作品:《香港舊事重提》江啟明 上載日期:2021年8月11日 https://video3.mingpao.com/202110/BUS20211006_08.mp4 簡介: 《香港舊事重提》是一本講談港香港舊事舊物的書。其實書目的編排是很有層次的,分有五章;依次是「舊地重談」、「舊日交通」「舊式建築」、「舊時行業」、「舊城民生」。同學們可以逐個章節去閱讀;也可以憑自己興趣或好奇的隨意打開。封面又錯落地深深淺淺,印出大大小小的標題,是書的題材和內容的透露和介紹:像「虎豹別墅」、「九龍傳說」、「洗太平地」、「拍公仔紙」、「夜香」、「唐樓與洋樓」、「上茶樓食大包」、「咕哩」、「小人書檔」、「媽姐」。等等。

《名偵探的守則》

講者:唐希文 推薦作品:東野圭吾《名偵探的守則》 上載日期:2016年05月06日 簡介:日本推理大師東野圭吾的作品涉及懸疑、科幻、社會、醫學等多個領域,擅長以縝密細緻的佈局吸引讀者,其中「伽利略系列」更被拍成電影及電視劇。他的短篇推理小說集《名偵探的守則》由十二宗獨立的兇案組成,以密室殺人、死亡密碼、暴風雪山莊、消失的兇器、不在場證明等為人熟悉的詭計為題。 此書跟東野一貫沉重、嚴肅的風格有別,內容揉合了惡搞與諷刺成分,娛樂元素十分豐富。身為主角的偵探天下一自稱頭腦聰明、博學多才,但查案時常常擺烏龍,加上經常跟他針鋒相對、個性糊塗的警部大河原,兩人每次碰頭都會胡亂推理,又對兇案多翻抱怨,令破案之路變得莫名其妙,卻又妙趣橫生。 東野其中一個嘲諷的主題,是經常在偵探小說出現的「密室宣言」。當天下一要解說密室真相時,案中相關的人幾乎走得一個都不剩,無人關心謎底。另一個「孤立宅邸的理由」,則反問兇手為何要大花時間金錢,營造「暴風雪山莊」這類與世隔絕、容易讓人抓包的殺人舞台,倒不如直接僱用殺手更方便快捷。 作者利用這些常見的殺人案元素,揶揄那些死守本格推理、一成不變的傳統偵探小說作家,以及盲目擁戴這種寫作方法、不願接受新事物的頑固讀者。當然,這些經典的橋段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東野便以它們為基礎,採用全新的視角進行演繹,並加以批判。這種破格的寫作手法值得同學們多加學習,將可令故事充滿了不可預知的「意外性」,有助展開創作的新局面。

《與卡夫卡對話》

講者:潘國靈 推薦作品:古斯塔夫・亞努赫《與卡夫卡對話》 上載日期:2016年08月31日 簡介:一九二○年春天,一個愛寫詩的十七歲捷克高中生,其父與他一位仰慕的作家共事,透過父親,他把自己的詩作轉交了這位作家,隨後並展開了為期三年零四個月的密集交往。在辦公室的交談、在布拉格街頭遊走隨地撒落的靈光碎片,給這位少年默默寫進日記中,日後幾經波折在作家身故多年後成書,成了進入這作家內在本質的一把鑰匙,一段作家在世最後幾年日子的見證,當然也是這少年成長的一則奇遇記。這書便是著名、有人甚至認為可媲美《歌德對話錄》的《與卡夫卡對話》。 在那少年詩人眼中,當時親身接觸的卡夫卡與其說是一個文學人物,不如說是一個生命典範,他記下了卡夫卡談及戰爭、政治、上帝、原罪、疾病、寫作、布拉格等格言,跟不少人對卡夫卡的憂鬱印象不同,在他筆下,卡夫卡愛笑、健談、時常散發着光和熱,不變的是他對世事的洞明、冷嘲和批判。有人也對這記錄的真實表示懷疑,但即使注入了點虛構元素,不可否認的是這書機鋒處處,智慧滿溢,確如作者所言:「一場思想的煙火表演」。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