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金庸武俠世界 發掘影射社會現實元素

金庸(1924年──),本名查良鏞,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武俠小說作家,與梁羽生、古龍,開創了新派武

明報與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於2月25日舉行了小作家大使交流會,讓小作家大使參觀位於香港文化博物館的金庸館,然後到香港電影資料館觀賞1990年代上映的電影《笑傲江湖》,最後由現職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研
究助理鄭政恆跟一眾大使們探索金庸的武俠世界。

金庸,金庸手稿,語常會,小作家培訓計劃2017/18,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笑傲江湖,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香港電影資料館,文化大革命,九七回歸,
「金庸多部小說中,個人很喜歡《笑傲江湖》,因為小說令我反思如何在亂世中做自己。」鄭政恆說。

參觀金庸館
金庸館內不僅展出了《天龍八部》新版修訂手稿,還有金庸親筆所提以十四部長篇及中篇小說書名的第一個字組成的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以及《明報》創刊號、《射鵰英雄傳之鐵血丹心》電視特刊海報等珍貴展品,是認識金庸小說及小說改編影視作品的好地方。

小作家大使先參觀金庸館,令他們對金庸有更全面的認識。然後到香港電影資料館觀賞改編自《笑傲江湖》小說的同名電影。繼而由編著《金庸:從香港到世界》這本評論書籍的鄭政恆帶領大使們討論,從名著與影視作品改編的角度,以及社會的角度分析精彩的金庸小說作品。

金庸,金庸手稿,語常會,小作家培訓計劃2017/18,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笑傲江湖,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香港電影資料館,文化大革命,九七回歸,
香港正覺蓮社佛教馬錦燦紀念英文中學中五學生薛原說:「我曾看過《雪山飛狐》,當中流露出不少中國傳統思想」

金庸,金庸手稿,語常會,小作家培訓計劃2017/18,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笑傲江湖,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香港電影資料館,文化大革命,九七回歸,
伊利沙伯中學中四學生林司穎說:「從前看小說電影都只當作故事來看,沒想到當中竟然有些情節內容,能反映社會

比較原著與改編影視作品
一直以來,將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為電影的難度十分高,例如若要將共四冊的長篇小說《笑傲江湖》濃縮為2小時的電影,便需要作出大量刪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金庸的小說已被改編成電影,由於片長所限,以及處於黑白片及彩色影視時代初期,拍攝、影視技術尚未成熟,電影的質素亦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例如改編為電影的《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等,都沒有很成功。

鄭政恆說:「八十年代,可以說是金庸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最光輝的年代,因為電視連續劇的出現,令大量小說的精彩情節得以保留,例如由周潤發、陳秀珠主演的《笑傲江湖》,深受觀眾的喜愛。」

他續稱:「1990年代上映的電影《笑傲江湖》可謂是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的轉捩點,忠於原著的部分比較多,保留了人物的性格,例如令狐沖的吊兒郎當,岳不群的外表正氣凜然,內裏狼子野心等。」然而,期後的作品──例如《笑傲江湖II東方
不敗》二次創作的比例較高,把小說中一個比較默默無聞的角色改編成主角,情節、中心主旨跟小說已有很大的不同。

金庸,金庸手稿,語常會,小作家培訓計劃2017/18,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笑傲江湖,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香港電影資料館,文化大革命,九七回歸,
《金庸:從香港到世界》 鄭政恆 編著金庸小說不但展現了中國歷史文化,同時隱藏了香港人對於中國或港英政

武俠世界影射現實社會
當日,鄭政恆亦帶領一眾小作家大使,探討小說及電影中映照出來的社會元素。他指出,《笑傲江湖》創作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中國政局動盪,香港亦剛經歷了六七暴動的洗禮。

金庸在小說的後記中提到:「寫《笑傲江湖》的那幾年,中共的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當權派和造反派為了爭權奪利,人性的卑污集中顯現……這部小說有意影射文革,通過書中人物,企圖刻劃中國三千多年來政治生活的普遍現象。影射性的小說
並無多大意義,政治情况很快就會改變,只有刻劃人性,才有較長期的價值。」

而電影版的《笑傲江湖》於九十年代初上映,當時同樣是政局動盪的年代,香港人對於九七回歸感到悲觀和恐懼,因而出現了移民潮。電影中,染布坊內憂外患、粉飾太平的情况,映照出香港社會的現實情形。此外,東廠的公公在小小的染布坊升堂的情節,描寫出朝廷勢力進入後,人心的憂慮與不安,由此反照香港人當時對中國政權進入香港的恐懼。電影執行導演之一徐克曾提過:「近百年的中國經歷太多動亂了。不錯,我的影片比較多以動亂時代為背景,連《倩女幽魂》、《笑傲江湖》亦如是。可能這是我自己作為海外文化工作者心結的外露,也可能和香港近十年處於不安的狀態有關。」由此可見,金庸的改編影視作品,雖然是虛構的故事,然而深入探索,就會發現跟現實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