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小作家

「小作家培訓計劃」學生、家長及教師分享

一眾小作家、老師和家長與大家分享「小作家培訓計劃」的參與感想: 2013/14學年全年大獎冠軍歐詠盈:「在『小作家培訓計劃』,我可以與名作家接觸,他們分享的想法令我感到很新奇,給我不少啟發,尤其是韓麗珠小姐分享的英文歌《I will follow you into the dark》,讓我學懂以具體的感覺描寫抽象感覺。另外,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在流動教室看《風起了》,放映後有影評人分析及指導影評寫作技巧,令我得到很多啟發。我認為工作坊及流動教室都很值得參加。」 2013/14學年閱讀報告獎冠軍劉凡瑜:「我選擇以《阿衰online》這套漫畫書撰寫閱讀報告,因為這是一套我非常喜愛的書。我以記敍手法寫下這篇閱讀報告,也記下我的感受。而『小作家培訓計劃』讓我聽到不同名作家及教授的分享,從中吸收及消化後,啟發我的靈感,尤其是蒲葦老師就張曉風的散文的分享,令我獲益良多,過程中與其他小作家的討論,亦令我得到深刻的反思。這些活動進一步提升我對寫作的興趣。」 港青基信書院吳老師:「學生在中文科考試、命題作文的壓力中,創作空間不多,所以希望學生能參加校外比賽及與名作家交流分享,有助寫出不同類型的文章。我認為這種經歷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這計劃強調學生須多觀察,學生能學到觀察及整理感覺的方法,這些條件對創作十分重要。回到中文科的課業上,作為歐詠盈的中文老師,我看到她的寫作素材及內容都廣闊了,可見計劃的成效。」 伍志恩家長:「以前沒有看過志恩的文章,但參加了這個活動後,志恩會帶她獲刊登的文章回家給我看,我才發現原來她的作文可以這樣好,還登上了報紙,我又了解她多一點。初時沒有特別想過女兒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會有什麼得着,只覺得計劃活動內容好像很不錯,其後我陪她一起參加活動、一起討論活動的內容,增進了我們之間的溝通。此外,志恩參加活動後,能放膽發表意見,對她來說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梁依琳及家長:梁依琳對寫作十分有興趣,所以希望透過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學到不同的寫作技巧。她表示自己十分喜愛閱讀,尤其是故事書,所以希望裝備自己,可以得到靈感創作屬於自己的故事。 至於母親梁太則寄望依琳能學習過往參加者的堅持,在繁重的學業壓力下,仍可堅持寫作這興趣。她又希望女兒在活動中多與人溝通,互相學習,從而提升溝通技巧。 鍾婉瑜、韋倩怡、鄧穎霖:三名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的同學表示,希望藉此得到更多寫作動力,把腦海中的靈感一一寫出來。校內的命題作文有很多束縛,所以期望計劃能為她們提供平台,以自由的方式創作,與志同道合者交流寫作心得。

2012/13 畢業小作家分享

一眾畢業小作家與大家分享「小作家培訓計劃」的學習心得: 馬翰林:「本身較擅長寫記敍文和抒情文,主要以生活上的事情作為題材。經過一學年的『小作家培訓計劃』,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活動是到電影資料館欣賞60 年代由李小龍主演的電影《人海孤鴻》,然後與電影研究文化人何思穎探討劇情的寫作手法。原來自己一向的描寫手法不夠仔細,例如:我可以試從更多角度刻劃人物的性格,寫文章時便更得心應手了。」 鄭彩虹、吳文君、馬翰林、朱飛莹:四名同學均表示,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最大的得着是學會從生活細節上取材,以及用心體會不同的感受。他們希望,大會可以成立重聚計劃,維持同學之間的交流。例如:以特定題目向同學徵文,實行讓他們定期切磋, 以筆會友。 荃灣官立中學董老師:「我非常鼓勵同學多參與校外活動。『小作家培訓計劃』讓同學認識不同文體,而且活動題材廣泛,有助他們擴闊眼界,最重要的是可以讓他們看到外面其他同學的水平。初中生需要別人多鼓勵才有動力繼續寫作。多得不少作家和教授對同學投稿的正面評價,令他們得到認同感。我認為要寫出好作品,除了多看書,還要增加生活上的體驗和修養,文章才會有內涵和深度。」 朱澹寧家長:「女兒較為內向,參加計劃令她多參與不同形式的活動。我認為『小作家培訓計劃』中的活動是催化劑,令學生更加留意身邊的事物。初中學生年紀還小,學習的成果未必能即時看見。不過,訓練他們的邏輯思維和觀察力,對他們日後成長一定有莫大益處。」 吳文君家長:「女兒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後,比從前多花時間在寫作上。我亦留意到她的投稿次數有所增加,變得積極了。因為投稿可以得到很多老師和教授的評語,這些機會非常難得,可以加快學生的進步。」 招文軒家長:「文軒一向隨心寫作,只要有靈感就開始寫,沒有特定的題材。參加計劃後,他認識了不同文體的特點,打好語文基礎。兒子有幸在2012/13 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獲得獎項,相信能令他的自信心大增, 是繼續寫作的推動力。」

2013/14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寫作交流會

本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首個活動「寫作交流會」,緊接開學禮舉行。交流會邀得香港作家協會主席、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副教授黃仲鳴博士、第39 屆青年文學獎新詩初級組及小說初級組亞軍梁莉姿及兩名2012/13 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的得獎,一同分享寫作心得及經驗。 黃仲鳴:寫好文章須備邏輯思維 黃仲鳴博士曾參與上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的評審及點評工作,他認為同學的寫作題材廣泛,不乏佳作,尤其是那些天馬行空的構思為他帶來不少驚喜。他點名稱讚獲得亞軍的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余安琳,她的作品〈李輔國的自白〉,頗有心思地改寫歷史故事,下筆文言白話夾雜,顯現她的語文根底不錯。 黃仲鳴說行文首要清通,文字宜簡潔,結構要通順。他總結2012/13 學年小作家的作品成績,最弱的是邏輯思維不足,因此常出現前後矛盾、前言不對後語的毛病。他建議同學多閱讀,此舉既可打好文字基礎,也能增加個人的閱歷和拓闊眼界,寫起文章來自然較合情理。 梁莉姿:寫作不是一種手段 交流會請來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一年級生梁莉姿與小作家分享寫作心得。梁莉姿始為人知的是今年3月24日舉行的第39屆(2012 年)青年文學獎頒獎禮,她當日共上台4次,因為在同一比賽的兩種文體中,梁莉姿分別獲得4 個獎項:新詩初級組亞軍(〈當我們學習通識〉)、優異獎(〈你們還是適合獨居─給L〉)、小說初級組亞軍(〈關於H 城這回事〉)和優異獎(〈佳佳的一天〉)。其後,她又參加第二屆「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再奪得中學組推薦獎。 其實,梁莉姿是第二屆香港中學文憑試考生,中文作文獲得5**佳績,而早於2010 年的第37 屆青年文學獎,已奪得小說初級組季軍,故無論是課業作文或創作,皆是能手,她的寫作經歷,值得小作家參考。 梁莉姿說她的寫作根基是在小學階段無意中奠定的。由於父母皆在職,家庭經濟亦不太好,因此小學時每天放學後都會到公共圖書館,靜候父母下班接她回家;就在等候期間,完成當天功課後,便在圖書館不停閱讀,什麼類型的書都拿來看。升上中一,受到老師的鼓勵,她便開始創作,而小學時的閱讀,對她往後的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梁莉姿認為,學生不應視寫作為一種在考試獲得好成績的手段,而是應通過寫作認識自己。「我一向有寫日記的習慣,透過寫作可以重新認識自己和抒發感情。久而久之,寫作更成為我的精神支柱。」談及得獎的小說和新詩作品,梁莉姿表示作品的題材全都來自生活上她所關心的議題,她建議小作家只要多留意身邊事物,就會發現很多題材都可以入文。 梁莉姿坦言: 「中學時代曾遇上沒有靈感和題材的瓶頸,後來我放下寫作一段時間,參與其他活動,例如義務工作,靈感反而又回來了。我發現原來這是從其他角度看世界的方法,受到這些新衝擊後,反而發掘到更多新題材。多分享亦是進步的契機,有些人會選擇與身邊的朋友或家人分享作品,而我則會跟一起辦文學組織的朋友交流。其實,只需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人,自己感覺舒服便可。」 得獎同學:計劃啟發新思維 上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的冠軍招文軒和亞軍余安琳,從計劃中分別得到不同的啟發。 喜歡寫散文的招文軒說:「當初是家人鼓勵我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的,最深刻的活動是從流動教室【解構「紅樓非夢宴」的思維】中學習寫作,學會以食物側面描寫人物性格。」招文軒的得獎作品〈阿叔、阿嬸、姑姐〉以家人為題材,他認為寫作有助記錄當下感受,事後重看更能產生反思的作用,有更全面的想法。 至於亞軍得獎者余安琳,得獎作品〈李輔國的自白〉以中國歷史為題。原來她喜愛以古典的辭藻寫作,但曾被同學評為「過分雕琢」,她希望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能給她一個突破。結果,她從黃仲鳴博士的培訓班「散文寫作——粵語可入文?」,學懂方言亦可用於寫作,一洗她過往的誤解。跟梁莉姿與人分享作品的習慣有所不同,余安琳會經常反覆閱讀自己的文章,找出需要改善的地方,她說此亦是提升寫作水平的良方。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