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韓麗珠:真實的荒誕

韓麗珠以超現實的寫作風格,帶領讀者進入現實與荒誕的奇幻空間,著名作家董啟章稱她為香港最優秀的年輕作家。在「寫作歷程與個人風格」工作坊上,韓麗珠和小作家分享了圖畫、詩詞、音樂錄像、短篇文章等各類獨特作品,引導他們如何啟迪個人思想領域。 自20歲出版首本小說集《輸水管森林》後便屢獲香港、台灣文學獎的韓麗珠,形容我們都是外星人,來自不同的星球,彼此未必了解,但當接受教育,學習行為規範後,慢慢成為地球人。每個人都是地球人與外星人之間的平衡,若只有地球人的外殼,沒有個人的內在(外星人)部分,人會變得空虛。相反,只得內在部分,很可能成為別人眼中的怪人。 人在地球生活,漸漸淹沒外星人的個性,寫作,就是將原本遺忘的外星人部分,慢慢釋放出來。韓麗珠認為,寫作和瑜珈很相似,都是在動平日不動的肌肉,拉平日不拉的筋,將平日不會說的心底話寫出來。透過日常觀察和感受沉澱,成為寫作材料。因此寫作是一個挖掘自我的過程,當挖到最深處時,卻會發現有些經驗和其他人相同。 觀察思考 觸發聯想 你為什麼會來?為什麼喜歡寫作?你看到什麼?韓麗珠以各類問題,引導小作家思考,發掘內心部分。韓麗珠認為每個人都有些不同之處,答案區分了你我的分別,可通向自己內在的部分。 一個西裝筆挺的人,臉上有個還連着數片葉的青蘋果。學生透過觀察說出自己所見所感。有學生說是臉上長蘋果,有學生說像有煩惱,從各自的觀察產生不同的答案。而夏宇《甜蜜的復仇》的詩:「把你的影子加點鹽/醃起來/風乾/老的時候/下酒」;歐陽應霽《情事》的四格漫畫,看是囚禁的圖,讀是愛情的字,都觸發小作家聯想。 《I Will Follow You Into The Dark》的音樂錄像,片中主角面對地板小洞逐漸擴大的反應,以影像表達觸發想像,多位小作家都坦言感到內心也有這個洞,有說是想逃避的問題、有說是想做但恐懼的事。韓麗珠表示,文學作品有用上「意象」的寫作手法。意念是虛無的,例如悲傷、難過、逃避等,如個人經歷不敏銳,思考不夠深入,只會看到單薄的詞語。然而我們的經驗比詞語豐富,難以用單一詞語切實表達,因此可用故事帶出豐富的意念。不過,別要求意象完全符合自己所想,因為寫作時會發現想法比設定多,不要限制讀者想你心中所想,要給予讀者解讀的自由,留下發展空間。

靈感大爆發 五感探索 由食出發 精煉創作 從微入門

作家是一門非常講求觀察力的職業,他們假若欠缺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力,寫作時很容易因為缺乏靈感而陷入瓶頸。著名作家蒲葦及蕭欣浩早前獲邀擔任小作家計劃的培訓班導師,分別向小作家們分享從生活細節取材的竅門,以及教授別開生面的寫作文體,讓小作家們大開眼界。 一次品嚐美食的經歷,可會勾起小作家的深刻回憶?作家蕭欣浩以飲食為主題,分享運用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來寫作,能夠更加生動、細膩地描繪事物。小作家也可以透過描寫食物,引發更多寫作聯想,例如懷緬與家人分享美食、難忘的旅行經歷,達到借事抒情的效果。 五感立體呈現美食面貌 在日常生活中,飲食與我們的關係最密切,也是順手拈來的寫作題材。蕭欣浩表示:「味道是一種很抽象的感覺,小作家可以利用五感,更加形象化地表達食物的味道及面貌。」他以英國美食作家Nigel Slater的著作《吐司》,解釋如何巧妙地使用五感來描寫美食,例如吐司、果凍等。 Nigel Slater運用了視覺、嗅覺及觸覺,將平日吃早餐時常見的吐司(多士)活現眼前,「我的母親懊惱地皺着眉頭,把一片吐司烤焦的部分刮到窗外…」(視覺)、「事實上,我懷疑她這輩子沒有一天不使廚房充滿嗆鼻的焦吐司味。」(嗅覺)、「一旦那帶點鹹味的溫熱奶油接觸到你的舌尖,你立刻為之神魂顛倒,聽任他們擺佈。」(味覺及觸覺)。 他在另一文章裏,更用了聽覺來描寫果凍,「…世上只有一種真正不可或缺的果凍,就是當你用湯匙挖進它的深處時,會發出『噗』的一聲那種…把兩小包果凍粉放入水中,這樣你就能做出放響屁的果凍。」 借事抒情 飲食與人的關係 小作家也可以透過描寫食物,帶出對不同人物、事情的回憶,抒發內心的情懷,「飲食可以引發許多創作上的聯想,除了食物本身外,煮食的過程、期間出現的人物及場景及品嚐美食的感覺,都可以成為豐富的寫作靈感。就像Nigel Slater寫《吐司》時,便同時表達了與母親的關係,其中一段『你不可能不愛為你烤吐司的人。當你的牙齒穿透烤過後的吐司粗糙的表面,進入底下鬆軟的白麵包時, 這些人的所有缺點,包括逼你穿短褲去上學這種天大的缺點,立刻變得無足輕重。』從這段進食吐司的過程,作者自然流露了與母親相處的真感情。」 以飲食帶出地道文化 除了帶出人物感情外,飲食也可以表達不同地方的文化,「台灣一位作家寫的《涼茶舖》,便寫出香港的特色,『…今年又踫上全球一百四十年最熱的夏天…趁着還有奄奄一息,趕緊搭船進城,去上環的涼茶舖喝碗救命水。』作者不單寫出香港的炎夏、特色的涼茶舖,還生動地以『救命水』來形容涼茶的消暑作用。」 小作家心聲 李蘊琦 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愛蝶灣) 小五 “「我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希望改進自己的寫作技巧。今次活動很有趣,原來五感也可以用來寫作。我也有一些下廚經驗,希望寫一篇關於製作蕃茄炒蛋、班戟的文章。」” 陳睿姿 天主教明德學校 小五 “「活動中最深刻是蕭博士分享有關果涷的文章。在味道以外,聲音也是一種描寫食物的方式,用「響屁」來形容刮開果凍的聲音十分生動、貼切。另外,我也學到通過食物來刻劃感情,藉此拉近人與人的關係。」” 步入生活步伐快速的時代,小說文體的篇幅也不斷改短,在長、中、短篇小說外,近來更出現了微型小說,在短至一千字內帶出故事,更加考驗作家的功力。作家蒲葦歸納創作微型小說的七大要訣,讓小作家深入淺出地掌握箇中技巧。 四一三不 微型小說的篇幅較短,更加注重寫作技巧,作家必須快速吸引讀者追看下去。蒲葦引用小說家陳葒(陳校長)《微型小說和語文教學》中「四一三不」,作為創作微型小說的注意事項,「四一是指『一千字』、『一時段』、『一場景』、『一件事』,簡而言之要集中情節,免得故事流於走馬看花,不能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而『三不』是指不是散文、不是詩歌、不是故事大綱,提醒作家的創作不要偏離微型小說文體。」 許多人容易將散文及微型小說混淆,蒲葦解釋:「與散文作比較,微型小說更著重故事佈局,也會加插人物對白,令情節更加生動,或者製造高潮爆發點。」 不作無謂情節安排 如何運用短小的篇幅,寫出引人入勝的故事?香港小說家董啟章便在專欄中分享過「契訶夫的槍」(Chekhov’s gun)的寫作理論,大意是「如果在故事的開頭,在房間的牆上掛着一把槍,在故事的後面這把槍一定要發射。」蒲葦指出:「在這理論中,其實『槍』只是一個代號,真正的意思是指『不作無謂的安排和描繪』,在作品出現的事物要符合讀者或觀眾的預期。」上述理論還有其他要點,例如:「藝術不應該解決問題,它只應該提出問題」、「不要說教」,為讀者預留更大思考空間;而「忠實地描繪人生」、「不要?造你沒有經驗過的痛苦」,均有助更真實地刻劃故事情節。 巧設懸念 加強追看性 即使篇幅有限,作家也可以運用各種技巧,例如設計一些懸念,加強微型小說的追看性及趣味。香港著名小說家劉以鬯的《打錯了》便是一經典示範,「整個短篇由兩段結構相似的文字組成,分別只是一個打錯電話的橋段,故事主角的結局已經有生死變化。作者透過看似重覆的文字,當中只有微細的文字改動,便寫出『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對比結果,在讀者腦海裏製造震撼衝擊。」 另一篇由小作家大使陳欣豫創作的《羅生門》,亦是善於巧設懸念的作品。作者設計了富翁、窮學生及書包三個角色,從不同的角色的自述,拼貼了富翁跳傘失事的真相。「小作家創作時,也不宜平鋪直敘,不妨加入倒序、插序,或製造一些誤會情節,均可加強小說的趣味。」 小作家心聲 葉凱瑩 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 中五 “「活動加強了我對微型小說的認識。蒲葦老師解答了我對散文及微型小說的疑問,散文較重描寫、抒情;而微型小說則重視情節的帶動。我亦對劉以鬯《打錯了》的深象很深,作者巧妙微細的改動,為故事帶來大變化。」” 黃秀怡 嘉諾撒聖家書院 中五 “「蒲葦老師在活動上分享了許多有趣的例子,例如林夕填詞的《她成功了他沒有》,簡短歌詞寫出了精彩故事;而陳欣豫的《羅生門》,亦有懸疑推理小說的味道。另外,我也十分認同「不要揑造你沒有經驗過的痛苦」這一點,可能令小說情節更加紮實。”

多元課堂活動 激活創作思維

明報與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為不同程度的學生推出多元化的閱讀寫作課堂,啟發小作家們的創意思維。 散文寫作重視情感表達 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短小精悍,表現真人真事真實感情的文體。一般的寫作規律是,對事物、人生、景物突然有了感悟,從感悟深入昇華,繁衍成文。好的散文,不論記敘、議論都帶有強烈的感情。 3月24日,曾獲兒童文學雙年獎的作家周蜜蜜,來到高小組小作家的課堂,教導散文寫作的技巧。她說:「散文立意要求獨特,就是作者的感悟需要體現出其獨特情志、獨特感受、獨特體驗的感悟,在字裏行間捕捉心靈的顫動和思想的閃光點。」 另外,她講解了散文和記敘文的區別。散文中所寫的人生、事件、景物等,都從自身感悟出發,是作者對事物特殊意義和美的發現。這種發現是知覺、思維、感覺的綜合思維結果,體現了作者的深思妙悟,是散文的情、理、意、味。而記敘文是記錄生活中的人和事,並不從作者的感悟出發。 周蜜蜜透過導讀《外祖父的寶貝》,讓小作家們學習如何把自己的個人經歷和感悟,化成文字,寫成一篇以小見大的散文。《外祖父的寶貝》中「我」的外公對讀書和學習英文有一種執着,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他仍與眾不同地鼓勵「我」和弟弟妹妹多讀書,有機會就出國留學。文章中放置了不同時代關於「我」和外公的生活片段,形散神聚,流露出對外公的思念和感激,以及個人對讀書的領會。 ▲作家周蜜蜜 追尋夢想——幻想及實踐 夢想是一個目標、是一種推動力,令人向前看,給予人從失敗中站起來的勇氣,使人積極。4月7日,擅長以故事來教育孩子的Auntievan van 來到初小組的小作家培訓班,透過「童心無限.夢想世界」這個主題分享不同人追尋理想的經歷,鼓勵和啟發小作家們尋找自己的夢想。 Auntie van van 說:「不同背景、不同年齡、處於不同人生階段的人士,都可追尋自己的夢想。我的大學同學Q(化名),他畢業以後去當社工,然而他發現社工並非自己的夢想,於是當了幾年社工後,毅然辭職,去學習化妝。現時他既是化妝師,亦是舞台劇演員,實踐着他十多歲時熱愛舞台劇表演的夢想。」此外,她又分享了前同事結婚生子後,一邊照顧家庭,一邊完成學業的故事,說明夢想可給人目標和動力,能使人迎難而上。 Auntie van van 續稱,夢想是透過觀察、發掘、接觸及思考而得來的。她鼓勵小作家要觀察和認識不同行業人士,例如:科學家、懲教署人員及記者等,同時需要思考如何裝備自己,才能達成夢想。 另外,Auntie van van透過創作夢想小屋的小遊戲,讓小作家們體會追尋夢想的過程,就是幻想、思考及創新。同時,她表示家長不應限制孩子的想像空間,在以前的年代,醫生、律師及老師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職業。然而,今時今日一些新興職業,如電競選手、街頭音樂人等,他們同樣可以取得出色的成就,因此應讓小朋友多發掘自己的興趣,並勇敢嘗試及實踐。 ▲作家 Auntie van van 戲劇不能缺少衝突元素 戲劇創作可從現實生活中獲得靈感,然而需要在故事中製造衝突、懸念,放置吸引觀眾追看的元素。4月7日,資深劇場編劇余翰廷,來到初中組的小作家培訓班,以「劇本結構及創作的靈感來源」為題,教導創作戲劇的技巧。 余翰廷說:「戲劇起源自希臘的祭祀,與舞蹈相同。而現今的戲劇有兩種潮流,一種是以人物為中心,如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另一種是以事件為中心,如動漫『名偵探柯南』。不論哪一種戲劇,必須具備的元素就是衝突。」 ▲資深劇場編劇余翰廷 他續稱,吵架是其中一種衝突的表現,然而衝突並不等於吵架,例如:你回到家,看到爸爸板着臉在看電視,媽媽則在廚房煮飯,兩人都不說話,但是你可以感受到當中的「火藥味」,這也是一種衝突。 余先生提醒小作家,作為編劇必須很清楚角色的內在動機。假如描寫兩個在鬧市中凝望僵持的情侶,兩人沒有對白,但寫劇本時,需要十分清楚角色的內在動機,女生可能心想:「我很生氣,我不知道怎麼辦,請你快點讓我不要生氣。」 另外,戲劇中的角色不能從頭到尾都沒有轉變,而是經歷不同的事件後,應該有所改變。譬如主角是一個廢青,經歷喪親之痛後,可以變得更積極地生活,或是變得萎靡不振。 小作家心聲 羅安梨 保良局馮晴女紀念小學 小四 「散文寫作重視情感表達,令我更明白如何寫好散文。同時,也學會了記敘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議論性散文這三種功用不同的散文的寫法。」 廖孜 馬頭涌官立小學(紅磡灣) 小三 「經常在電視新聞看到記者,我覺得他們口才很好、見多識廣,所以我長大後也想成為一名記者。」 梅綺玲 嘉諾撒聖家書院 中三 「原來演員的內在動作比外在的肢體動作更重要,寫劇本時要全面描寫不同演員的思想性格。」 何創南 皇仁書院 中二 「今天的課堂令我對創作劇本有更深的理解。一些創作劇本的技巧,例如: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對於寫作其他文體同樣有幫助。另外,今次課堂的表演環節,讓我察覺到平時常用言語表達訊息,很少會運用肢體去表達,所以覺得有點難,但是很好玩。」 撰文:李翠琼 攝影:黃永昌及Ken

昔日學生園地多 文學幼苗易成長

香港常被稱作「文化沙漠」,原來在寸草不生的表象下,不少有心人曾努力為香港的文學維繫一片綠洲,培育了不少優秀的年輕作家。說的就是1950、1960年代文藝刊物如雨後春筍的日子,讓年輕人投稿,讀而優則寫。投稿到專屬園地,使他們得到鍛煉文筆的機會,這對本土文學發展有重要影響。 計劃為一群上學年培訓計劃畢業、並晉身為「小作家大使」的同學,計劃安排了一次特訓,邀來曾就1960年代本地報刊的文藝園地進行深入研究的資深編輯兼作家李洛霞,以「文藝幼苗話今昔」為題交流,給小作家大使縷述1950年代至今香港報刊文學園地的發展、與及部分本土作家的成長概略,並鼓勵他們多寫作。 李洛霞:1960年代 青年寫作空間大 1970年代,李洛霞與在座的小作家大使一樣,仍是投稿的中學生。她在交流會上,對比當年以及今日的閱讀和寫作風氣,感慨良多。她憶述,當時的香港沒有如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之類的機構鼓勵學生寫作,校內亦只重視課程進度,學生創作及閱讀課外書像是違規行為,她怕被老師發現,便偷偷地以筆名投稿。但那時刊物的發展相當蓬勃,容納新作者的園地尤多,年輕人因此得到不少發表的空間及出路,從而培養出眾多優秀的寫作人才。 交流會上,李洛霞取出不少當年的珍藏報刊給小作家大使參閱,包括她當時刊登在報紙上的投稿。戰後出生的新生代經過1950年代相對安定的日子,社會卻比較窮困,電話及電視等尚未普及,閱讀便成為他們日常的娛樂,進而寫作的亦大有人在。 1960年代,幾份暢銷的報紙如《天天日報》、《香港時報》和《華僑日報》,都不約而同提供半版至全版篇幅作為青年人及學生的投稿空間;還有不同類型的刊物,如《中國學生周報》、《當代文藝》等,都會刊登年輕人的文章,當時仍是學生的也斯及葉輝亦是投稿的一份子。 李洛霞認為這些平台非常重要,以她個人經歷為例,她會份外留意可以投稿的刊物,把握發表的機會,一旦能在報刊上看見自己的文字,都會視作一次肯定,因而得到堅持寫作的信心和勇氣。 李洛霞特別記得《文壇》的主編盧森,因為他非常樂意提拔年輕的新晉作者,盡可能給予後輩發表作品的機會,即使其時尚未有名氣的李洛霞,所寫的小說長達兩萬字,仍獲在同一期全部刊登出來。 「三毫子小說」孕育不少名家 除了個人親身經驗外,李洛霞還特別考據了當時的文學發展情况。她指因應市場對小說的需求殷切,作家多次投稿累積到名氣後,會得到報章編輯的邀請,在副刊上連載長篇小說。 以往的報章副刊一個個專欄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專欄刊登的不像今天般單一類的散文,而是連載着不同類型的長篇小說,武俠、偵探等皆有,每欄每天最多刊出一千字,可以連續刊登長達一年,像金庸的武俠小說,一套作品便動輒刊載三年時間,這令擅寫小說的作者有較多發揮空間。 部分作家甚至使用不同的筆名,寫較通俗的「三毫子小說」,這類售三毫子一本的小說很受讀者歡迎,由於流行,故出版的數量頗多,甚至有名作家因為使用太多筆名撰寫不同故事,往後連寫過什麼也可能記不起。 文社湧現 文學史上留痕 這些平台都以市場需求為主導,有理想的學生唯有另闢蹊徑,尤其是部分接觸過西方的文學理論的學生,他們自發籌備刊物,刊登實驗味道較濃的前衞小說。 亦有同路的年輕人聚集起來,紛紛組成文社,定期出版結集。在那個連影印機也不普及的年代,文社出版的刊物多是主事者用蠟紙抄寫,再自行油印出來,數量不多,一般只在圍內同路人間傳閱,互相交流心得。 也許,我們現在只能從文獻資料找到這些刊物的身影,但有心人確實為它們的存留花盡心思,令年輕作家有機會繼續發表自己的作品。這些默默耕耘的人,在香港文學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 到訪特藏館 探知香港文學傳承 聽畢李洛霞的講述,小作家大使獲安排到中文大學圖書館的「香港文學特藏」參觀,進一步了解本土文學的發展及文學資料的保存情况。 「香港文學特藏」是由退休多年、筆名小思的盧瑋鑾教授於2002年牽頭成立,她把珍藏達30,000本的香港文學文化書刊,以及作家資料檔案全部捐贈出來,供中大設館保存,務求把零碎的香港文學資料作系統蒐集及整理,傳承本土文化瑰寶。多年來透過不少有心者相繼捐贈,館藏數量與日俱增,現特藏館的藏品共約50,000項,是學界研究香港文學、文化、社會、政治等方面的珍貴原始材料。

節慶佳餚顯文化 以食為題樂無窮

親朋歡聚享用美食乃節日樂事,像普天同慶的聖誕更是上佳日子。「小作家培訓計劃」高小組「流動教室」請來資深傳媒人、對飲食文化素有研究的伍成邦,向小作家介紹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聖誕美食,分享以食為題材的寫作心得。聽講之餘,「流動教室」還安排了自助餐及特色聖誕禮物,與小作家在佳節氣氛下學習寫作。 伍成邦引領小作家思考節日美食 與寫作的關係。 聖誕飲食 各有文化 大家心目中的聖誕美食,離不開火雞、樹頭蛋糕、薑餅人等,但其實在世界各地都有着不同的聖誕美食,且能突出國家的飲食文化。當然,各地聖誕食物也有共通點,譬如多數是甜、多肉,可長時間擺放等。  伍成邦細數各地特色聖誕美食:「德國人愛在聖誕吃Christmas Stollen、很甜的Marzipan、燒鵝、德國腸,喝加入肉桂及丁香等香料的酒精飲品;中美洲危地馬拉有墨西哥糉;北歐冰島有Laufabrauð 烤餅;意大利有Panettone 蛋糕;新西蘭有以蘇聯芭蕾舞演員Anna Pavlova 命名的Pavlova 蛋糕;波蘭聖誕大餐有十二道菜;英國有Beef Wellington;西班牙有Turon 糖;北美有Apple Cider 等。」小作家對各地聖誕美食感到好奇,從中了解到各地的聖誕飲食文化。 火雞是聖誕節美食之一,小作家也躍躍欲試。 飲食作品 層出不窮 食,不只是色、香、味,也包含著許多人情世故,不少中外作家常以食為創作題材。伍成邦帶領小作家細味各種食的寫作:「由清代文人袁枚所撰寫的《隨園食單》,是一部類似食經的作品。當中提到『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資稟。』指食物跟人一樣各有先天條件,有些人比較蠢,教而不善。另外又以廚師所用的材料比喻為婦人的衣服首飾,即使國色天香,也要有適當化妝,否則西施也難救。文章將飲食寫得很幽默,寫法令人出乎意料。」 何冀平成名話劇《天下第一樓》亦是伍成邦認為值得探討的作品,該劇以百年烤鴨店「福聚德」的興衰為故事:「內容借飲食帶出大時代的戰亂和時局交替,全劇有很多飲食的場景,通過食客之口,說出許多政治及當時社會的民生百態,是很精彩的飲食故事。」另外,日本電影《深夜食堂》將食結合人間情味,西片《Julie & Julia》則是時空交錯的獨特飲食故事。伍成邦表示:「食,不只在報紙或網上文章可見,也可在電影或舞台劇出現,種類可以很廣闊,也有很多故事可以說。亦如《隨園食單》運用適當比喻一樣,大家應要有想像空間。」  是次「流動教室」在一所派對場地進行,小作家在品嚐美食後,以聖誕印象、描述聖誕氛圍、追查聖誕緣起和意義、重新規劃聖誕等為主題進行討論。有的對聖誕旅行、報佳音活動印象深刻;有的則認為聖誕缺乏氣氛,社會只鼓吹消費和吃喝玩樂。若可重新規劃聖誕,小作家們希望珍惜與家人和朋友共聚、鼓勵種植以美化城市,締造綠色聖誕。 家推介:由清代文人袁枚撰寫的《隨園食單》,是一部類似食經的作品,將食寫得很幽默,寫法令人出乎意料。 寫作錦囊 伍成邦寫作心得:切入點可影響全局「尤記得多年前訪問文學家白先勇,談到寫作之道,他說『文章如何入手,會影響往後結構』,意思是下筆的切入點很重要,因可影響全局,包括文章的格局、氣魄,以至其吸引程度。回想白先勇為紀念亡友王國祥而寫的《樹猶如此》,便深切明白他的說法。該文以作者後院的柏樹為切入點,並首尾呼應,又用柏樹驟然而亡所留下的空白來形容好友的逝世,筆觸真摯感人,值得小作家學習。」 李樂妍同學: 自己一向不擅長描寫食物,今次活動令我認識寫食物的範圍很廣泛, 可用故事或幽默的方式來表達。 寫出好味道 問: 味道太抽象,該怎麼形容? 答: 善用比喻的威力!有時候,幽默生動的比喻比正面描寫更靈活、更有效傳達味道的神髓呢! 問: 寫飲食好像與生活關係不大? 答: 非也!食物及飲食文化與日常生活各方面息息相關。《天下第一樓》、《Julie&Julia》、《深夜食堂》都是透過食物「以小見大」寫世情的好例子。 問: 如何寫出引人入勝的食評? 答: 與寫其他文體一樣,開首至關重要。白先勇曾說:「文章如何入手,會影響往後結構。」可見切入點對文章的格局、氣魄影響深遠!

2014/15 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

《明報》與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日前舉行2013/14學年計劃畢業禮暨2014/15學年計劃開學禮。主禮嘉賓吳美筠博士勉勵學生多讀多寫,透過文字表達所思所想、甚至為人發聲。畢業學生大合照後,新學年的「小作家培訓計劃」亦揭幕。入選學生將藉輕鬆而多樣化的活動及工作坊,認識不同的寫作文體,提高寫作興趣及水平。 「小作家培訓計劃」自2012/13學年開始舉辦,對象為中一至中三學生。為期一學年的計劃提供多項活動,培訓內容涵蓋不同的寫作文體,包括散文、影評、遊記等。計劃反應熱烈,兩個學年以來,共培訓了475名來自逾200間學校的初中生。計劃今年更增設高小組,讓小四至小六學生參加,以期進一步培育小作家幼苗。 2014/15學年的「小作家培訓計劃」報名人數眾多,經過遴選後,共有455名學生入圍,當中255名來自119間中學,200名來自100間小學。入選的小作家可參加培訓班、作家精讀坊及流動教室,透過導師的指導,練習各種文體的寫作技巧,除有助提升個人的文學素養外,還可嘗試走出校園,欣賞電影、遊覽香港景點及認識飲食文化,從中吸納素材,通過文字體味寫作樂趣。計劃亦招募上學年的畢業生擔任小作家大使,協助帶領活動、分享及傳承寫作經驗。 此外,計劃為一眾小作家提供發表作品的平台,投稿作品可得到知名作家的評語,然後上載至語常會及「小作家培訓計劃」網站,供公眾閱讀,優秀作品更有機會刊登於《明報》。計劃亦設有「每月寫作大獎」、「全年大獎」、「閱讀報告獎」及「最佳表現獎」等獎項,鼓勵學生積極寫作及投稿。 吳美筠︰讀寫並重 從寫到作 開學禮主禮嘉賓,著名作家、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組主席吳美筠博士於致辭時,分享了個人年輕時的創作歷程及心得。吳美筠博士回想閱讀為她帶來創作的衝動,體現了「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想法。她先從閱讀中找到現實世界以外的想像空間,領會到自己有限的生活圈子以外,有另一個未知的世界,因而羨慕作家。就是這份動力讓她開始創作,在小學四年級時便寫了像詩的文體,畫上封面及插圖,再簡單的釘起,夢想有日可以出版。為了讓創作更上一層樓,她又不斷到圖書館參考其他書籍,不斷學習,累積寫作技巧。 吳博士又認為書寫就是用我們已知的文字符號表達感情。她引用作家張愛玲的文章〈論寫作〉,指「養成寫作習慣的人,往往沒有話找話說;而沒有寫作習慣的人,有話沒處說。」她提到很多人過了大半生,明明有真切的生活經驗、獨到的見解,但從未有想到寫下來,事過境遷便逝去。因此,吳美筠博士認為最有價值的書寫,是為不習慣言語、書寫,以及無能力為自己發聲的人去發聲,甚至為有待命名的萬事萬物去書寫。她鼓勵當日在座的小作家,四處走走逛逛,多看看世界上不同的事物,多接觸不同的藝術作品。 此外,吳博士亦提及「由寫到作」,以創意開創新的題材、技巧及風格,為這世界尋找最恰當的描述方法。即使我們所用的文字,一般是遵從約定俗成的理解,但我們的語言仍有許多可能,我們身處的世界亦總有未被提及的感情,總有尚未釐清的事理,還有未曾記錄、一消而逝的記憶,就像作家張曉風在〈給我一個解釋〉提及,寫作是令世界有一個好的解釋,宇宙因而為之端正,萬物亦為之含情。

異想天開 將字詞變成故事

每個人都有無窮無盡的想像空間,即使只是一個字詞,也可化成火燎,點燃創意想像的藥引,爆發出一個個天馬行空、令人意想不到的小故事。《明報》和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本學年增設初小組,首個培訓班便以富有趣味的方式,誘導一群小小作家發揮想像力,激發創作潛能。 人稱「雄仔叔叔」的阮志雄,自許「故事人」,曾出版詩集和多本繪本,經常走訪學校和社區講故事。這次主持初小組培訓班,即用說故事的方式,帶領學生一起投入創作。他說有次在社區講故事時遇到一個小孩,對方聽了不久忽然哭起來:「不是說有熊仔的嗎?」經幾番解說是「雄仔叔叔」,小孩才破涕為笑道:「你繼續說!」雄仔叔叔直言原來很多故事都是來自誤會。接着他吹起口琴,又說起「月亮在唱歌」的故事,學生都被故事內容所牽引。 走進書本森林 編寫獨特故事 培訓班上,每位學生各自帶來喜愛的書本,有《異想天開》、有《小王子》,仿如一個故事森林般多姿多彩。雄仔叔叔帶領學生走進「森林」,要求他們從書中找出個人喜愛的字、詞或句子,然後分組討論,將各自提出的字詞,一起結合編成故事。 於是,學生隨意分成五人一組,利用毫無默契、只按本身喜好所找到的字、詞或句子,合力串連成獨一無二的故事,然後輪流在大家面前分享。雄仔叔叔鼓勵小作家回家後將故事繼續延續下去,有學生坦言記不到故事,雄仔叔叔即說:「創作不是用來記,而是用來發展下去。即使與原本的故事不同,但經反復修改就會變得更好。」 喜歡親近文字 寫作好玩有趣 這次初小組的培訓班有點與別不同,因為雄仔叔叔容許同來的家長在旁「觀課」,其實旨在讓長輩知道,要孩子寫作並不困難,先決條件是令他們「親近文字」,既喜歡閱讀,又樂於利用文字創作,猶如培訓班的小組環節,學生透過思考,就能把一堆不相關的字句串連,將想像的情景具體地表達出來。 雄仔叔叔對家長表示:「創作就是這樣,很好玩。孩子學會文字後,就可用方法將文字變成生命。」他建議家長仿效,跟子女一起創作。「他們在當中發現樂趣,就會寫下去。」雄仔叔叔指出,生活、感情、想像,乃寫作必須具備的三個特點,父母與子女創作時緊記就是了。 培訓班尾聲,雄仔叔叔提議學生集體作詩,他隨便問學生驚的時候會怎樣?大家七嘴八舌發表意見,不一回完成《驚的詩》:「驚的時候/我會笑/一張椅會跳/媽媽會亂拍照/燈會睡覺/大象會逃走和不斷噴水」。 小作家心聲 陳熹愉 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 三年級 平日有看故事書,但沒有寫故事的習慣。學校老師會給創作工作紙,在家中寫大綱再回學校寫一小段。這是首次創作故事,覺得很喜歡和有趣,大家想法頗相同,當中最喜歡是「媽媽會亂拍照」一句,日後會多寫故事,多參加這類活動。 陳熹愉父親:兒子性格內向,寫作時候較為循規蹈矩和局限。小孩有多變的想法,但落筆寫作時也需要開放思維才行。因此希望透過「小作家培訓計劃」,讓兒子跳出框框,認識寫作方法。今次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創作,可集思廣益,在他人的思維中得到啟發。 彭愷諄 聖保祿天主教小學 三年級 很高興參加今次培訓班,很開心跟朋友一起創作故事。我在功課以外也有寫作,通常會寫上學的事情,也喜歡寫一些天馬行空的故事。平日愛看中文故事書,尤其是童話書,如《龜兔賽跑》,近期愛看《老鼠記者》,覺得內容有趣,日後也會多寫有趣的故事。 彭愷諄父親:女兒的寫作能力一向不俗,但也想找方法令她寫得更好,所以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這個活動比較另類,不似傳統的教學模式,可以啟發創意和想像空間,令小朋友勇於寫作,培養出寫作興趣。看見女兒在培訓過程中很享受,相信她會從中有所得著。

廣告文字言簡意賅 心領神會創意無限

廣告是信息傳播的其中一項重要載體,通常利用文字結合圖像來表達主題,但用字方面,與一般寫作卻有異同。「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培訓班特別邀請著名作家兼資深廣告創作人鍾國強,為小作家講解廣告創作的竅門,以及文字在廣告的運用要點。 曾獲多個文學獎的鍾國強認為,廣告與文學同樣要求創意,在文字處理上,最大分別在於文學作品字數長短不限,讀者可以從中慢慢細味,而廣告則要在短時間內吸引觀眾注意,帶出的信息要直接而清晰,因此內文必須簡短,創作的難度在於如何運用精簡文字配合圖像表達意念,並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腦震盪馳騁想像 不錯過任何可能 對於廣告的創意手法,鍾國強舉出幾點要訣,包括圖像與文字宜具懸念和戲劇性,從而引起觀者注意;簡潔有力,使人看了數秒即可抓住重點,因此須言簡意賅;幽默有趣兼具原創性,讓人很快便投入其中,留下深刻印象或莞爾難忘;除此,圖文的分工上,既能互補,又要避免重複囉嗦。 鍾國強表示,廣告基本上是由撰稿員及美術總監分工合力創作而成,撰稿員負責文字,美術總監負責圖像,兩者在職位上應不分大小。創作流程中的「腦震盪」(Brainstorming) 是重要的一環,需要創作者馳騁想像,放下慣常理性及邏輯思維,還要陌生化,避免在初步階段否決任何想法,不要錯過任何一個可能性,經過一番討論、整理、組織、篩選,最後才作定案。 善用比喻易引注意 文字戲劇性留印象 鍾國強展示一些曾經膾炙人口的廣告,從而介紹不同類型的創意手法,其中「善用比喻」的例子:斗大的標題「全球最高速的伐木機器」,壓着一部影印機,下置內文「樹木長成不易,影印前請三思」;這幀廣告的完整信息是「濫用影印機會浪費紙張,令影印機就好像伐木機器一樣,破壞森林,影響生態,因此,影印前請三思」,於是得出精簡信息:(影印機是)全球最高速的伐木機器。 「文字的戲劇性」是另一款創意手法,鍾國強講述的兩個例子簡單明顯,其一是以黑色背景顯示一個樹狀圖世系表,將「森」字放於最頂位置,往下變成雙「林」、4個「木」,最後變成8個「十」,下端內文「上一代濫用木材,下一代等着受害」,寓意過度砍伐林木,後果會是死亡。另一幀是將15個魚字部首的文字分3行以黑字橫排齊列廣告中,但最後的3字「、鯽、鯇」,部首外的「立、即、完」則以紅色示人,下方列出內文:「魚族危機!亦是吃魚一族危機!立刻制止水質污染。」寓意顯而易見。 中文字富特性 形音義可發揮 「利用中文字特性」也是創意手法之一,鍾國強說中文字的「形、音、義」皆可供發揮,譬如把字形分拆、變形,甚至進行演變;而同音、諧音、押韻也能達到有趣的效果,像紅十字會的廣告:「洪藍陸呂齊捐血」、「夏伍查袁畢黎捐血」;而字義方面,則重一語雙關,例如家庭計劃指導會的一幀廣告,中央是一對垂直而長短不一的筷子,緊貼短筷子旁的標題寫道「夾到?夾唔到?都係驗清楚啲好。」已婚者看見自然心領神會。 鍾國強總結,廣告語或口號有其特定寫法,就是重點置於最後,較令人留有印象的例子包括:「香港,勝在有ICAC」、「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鑽石恆久遠,一顆永留傳」、「看出一點真,看出可觀人生」。 了解到廣告創作的要點及參考一些例子之後,小作家根據鍾國強提供的資料及意見,分組創作,題目是構思一幅宣傳保護海洋的海報,並需要配合圖畫及文字。結果,有小作家利用文字「垃」及「污」等於「泣」,再配合海洋生物哭泣的圖像來表達廢物對海洋的影響;另有小作家創作對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污水向樽流」,藉文字的戲劇性以表達出海洋污染的主題。 小作家心聲 李德瑜 五旬節林漢光中學 中三 我愛畫動漫,對廣告亦有興趣;鍾國強老師所展示的廣告例子與我們現時看到的廣告有些分別,我覺得以前的廣告創作含有豐富的寓意,而現在的廣告則較多直接傳遞信息。寓意的撰寫技巧值得我們學習。 李琳 嶺南鍾榮光博士紀念中學 中二 在小組討論時聆聽了很多不同的意見,體會到分工合作的樂趣。今次培訓班讓我學會了吸取別人的看法,然後化為己用,獲益良多。我覺得在創作過程中,腦震盪一環最有趣,可以想到很多新鮮意念,而今次看到的廣告例子刺激我的思維,沒想過原來廣告創作人可以有如此出色的意念。

鄒文律:初寫小說可從極短篇開始

創作一篇小說的難度甚高,既要設計人物角色和場景,又要舖排人物遭遇和故事推進,故此作者必需具備良好的觀察力和熟練的文筆。雖然小說難寫,不過卻一直是深受歡迎的文體。本港年輕作家、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通識教育系助理教授鄒文律博士與一眾小作家分享創作小說的喜悅,同時講述初學者應如何著手寫作。 鄒文律認為,創作小說既可抒發情感、整理個人思緒和記低難忘回憶,同時為作者提供一個沒有限制的空間,建構他們筆下的新世界。另外,相比起形象,文字給人更多的想像空間。即使閱讀同一篇小說,每個人的聯想都有所不同,這正是創作小說的有趣之處。鄒文律指出,對於初學者例如中學生,嘗試創作約2500字的極短篇小說會是不錯的起步點。除了因為字數少較容易控制,而且要求的耐力相對較低。不過,他提醒同學書寫前宜先擬定大綱,避免寫至尾段才發現無以為繼。 鄒文律提供兩個創作小說的手法供學生參考,分別是在小說的結尾作出人意表的大逆轉,以及從其他媒介尋找寫作意念。他以鍾玲的《車難》作為例子,闡述大逆轉的結局為讀者所帶來的衝擊。他說:「我們可以在情節推進時加入伏筆,為結局作出合理的舖排。當然,為了讓角色和情景的塑造更加合理,我們需要做好充足的資料搜集。例如,當要寫一些自己不熟悉的職業或活動,就應該參考相關題目的書籍,看看別人怎樣以文字把它們寫出來。以令人始料不及的收尾,可以加深讀者的印象,同時因為早前的伏筆,令其不失合理性。」 此外,鄒文律建議同學可以從其他媒介,包括:電影、動畫、繪畫、詩詞等作為創作靈感,使題材更豐富。他分別借著名得獎動畫《螺絲人生》、西西的作品《浮城誌異》和張曼娟的作品《愛情.詩流域》,解釋如何將其他媒介的作品融入文字創作中,以豐富讀者的想像空間。

記事記情記心聲 日記言志證史迹

從小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是提升寫作技巧的其中一道良方,因為經常紀錄每日的生活點滴,既可培養觀察力,亦能將個人感受化成文字,表達心中所想。 作家兼資深編輯李洛霞主持的高小組「作家精讀坊」,以「日記:記事、記情、記心聲」為題,向小作家介紹四本以日記為體裁的讀物:《水嵐村紀事》、《安妮日記》、《愛的教育》,以及《中國留守兒童日記》,加深他們對寫日記的興趣和認識,同時了解書中社會當時的情况。 《水嵐村紀事》反映山村風光及文化 《水嵐村紀事》原本是山村少年詹慶良的日記,因戰亂散失,後輾轉流落於上海舊書攤,被復旦大學歷史學者王振忠教授發現。長期從事徽州文化研究的王教授,對江西水嵐村(舊屬徽州)村民詹慶良於1949年寫的日記作為線索串起的徽州文化紀事甚感興趣,不惜長途跋涉遠赴水嵐村,決心尋找原作者,以進一步探索;在機緣巧合下,沒想到在村口遇上的第一個人就是詹慶良本人。他倆相見時,詹慶良已是高齡老人。 詹慶良一生從未離開過偏遠的家鄉山村,卻能書寫出色的生活實况,他的日記除了生動地描述了當年水嵐村的風光,亦紀錄了他的家事、上課的情况以及每天所學。李洛霞節錄其中一段日記請小作家朗讀:「午刻回家用飯,看見一隻貓兒捕着一隻老鼠,在地上玩耍,忽把鼠放行,忽又把鼠捕來,可謂是貓兒以鼠為戲,想古時諸葛亮七擒孟獲一樣的,正想之間,突見他已把老鼠吃了,於是不免一歎!」詹慶良以諸葛亮「七擒孟獲」作比喻,小作家都認為用得恰到好處。另一段寫戰亂心情亦精彩:「昨日人家屋前,有烏鴉鳴起,鳴得人心不安;今日人家屋後,也有烏鴉啼起,啼得人心不樂。逢此年亂時期,人怕此鳥鳴禍,我也怕此鳥鳴憂。」 《安妮日記》少女逃難紀實 由安妮.法蘭克所著的《安妮日記》於1947年初版發行,自此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共有多個版本在不同國家流行,廣受閱讀。日記主要紀錄了安妮一家在納粹時期的生活情况,側寫了當時猶太人在荷蘭的悲慘生活,以及其時的社會氣氛。同時,日記亦記下了安妮在密室躲藏的環境和生活,她個人的理想、感受、信念和抱負,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憧憬。 李洛霞提到當時安妮及其他猶太人在避難時會盡量往身上穿衣服,有小作家問為何安妮不拿皮箱,李洛霞一邊解釋歷史背景一邊引導他們思考,小作家最終明白安妮等人為掩人耳目,因此不會提着行囊,而將日常衣服盡穿身上,方便竄逃。 《愛的教育》感人故事影響百年 《愛的教育》是一部意大利兒童文學作品,是作者愛德蒙多.德.亞米契斯想像一位四年級學生的敍事角度而創作的日記體小說,有別於一般以紀錄真實生活為主的日記寫作。原著於百多年前完成,作者將小男孩身邊發生的感人小故事記下來,並加入一些啟發性文章,展現出對國家、社會和民族的大愛,以及父母、師長及朋友間的小愛。李洛霞指出,往後很多為人熟悉的感人作品都出自該書,例如《少年筆耕》及《爸爸的看護者》等,可見其影響力百年不衰。 《中國留守兒童日記》思親情切 《中國留守兒童日記》作者楊元松收集內地農村兒童所寫的日記並結集成書,李洛霞表示,生活於安逸社會的小作家,透過書中內容可了解那些父母在遠方打工的留守兒童,生活苦况及思念摯親之情。尤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學習狀况。李洛霞引述楊海香2011年9月18日的日記:「今天下午,我回家就吃飯,吃完飯就去背玉米。我的腳很痛,可我要是不去的話,那玉米就背不完了。再說如果今天不去背,明天也還得去背。明天要讀書,今天不去背的話,明天就要請一天的假,就學不到知識了。」言簡意賅之餘,不免令人扼腕嘆息。 李洛霞表示,讀《中國留守兒童日記》,可欣賞留守兒童遣詞用字上苦中作樂的幽默寫法,像岳朝龍2010年4月8日寫道:「我們想吃點東西都很難……想啊!想啊!想得口水直流三千尺,想吃個包子竟難於上九天!」這段跟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何其相似! 閱讀日記著作 了解時代背景擴視野 李洛霞總結:「除了《愛的教育》,其餘三本日記的作者書寫時並不打算公開內容;日記屬個人私隱,多用於記情和記心聲,筆者往往不大希望其他人看到,最多只會給自己最信任的人閱讀,所以落筆真情流露。」另外,她強調:「寫日記可以訓練文筆,將所思所想經過組織後有系統地紀錄下來。」李洛霞鼓勵小作家多寫日記,以此記事和記心情,也可閱讀那些反映時代的日記著作,既強化寫作技巧,也了解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寫作動機,擴闊視野。 小作家心聲 謝柏樂 聖公會德田李兆強小學 六年級 今次「作家精讀坊」令我獲益良多,透過講者的分析,使我學到很多新知識,並有機會接觸不同內容的著作。而四本日記著作中,我最欣賞《愛的教育》,因為當中含有不同的故事,各帶有不同寓意,很有意思。 易卓瑩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 五年級 過去沒有寫日記的習慣,但經過今次活動,明白到寫日記可以提升寫作技巧,因此萌生寫日記的念頭。我本身對歷史很有興趣,因此愛讀《安妮日記》,也希望了解更多該書的時代背景。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