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天賦想像無限可能 添同理心意境更高

孩子們的想像力可是寫詩的天賦,能在不經意的瞬間創作詩人為之驚歎的詩句,「小作家培訓計劃」為啓發小作家的詩作潛能,請來詩人關夢南向「高小組」同學解釋新詩是怎樣的一回事,並帶領他們即席創作。 關夢南認為寫詩是快樂的,因此嘗試運用不同方法讓同學體驗新詩的趣味,例如着他們運用想像力,把「雪櫃、橙汁、長頸鹿、巴士、上帝、火星」六個似乎沒有關連的名詞,即席寫成串燒詩,藉此引導同學們發掘想像力的無限可能。 此外,關夢南亦在工作坊上點評小作家就「懷孕」所寫的命題詩,以及就觀看動畫電影《再見螢火蟲》片段所寫的延伸詩,然後讀出佳作,讓同學互相學習。 關夢南:以想像空間代直接表白 關夢南深信每個孩子都能寫詩,即使是幼稚園生或小學生。他分享剛巧在乘搭地鐵前來時,聽見一名約4歲的小女孩不經意問了帶詩意的問題:「媽媽/如果我是個蘋果/你會把我買回家嗎?」他指小女孩真正的問題其實是「媽媽你愛我嗎?」但她卻以轉折的說話隱藏着這一層意思,正是詩歌不直接的特質。 藉此偶遇,關夢南闡明詩歌創作可以是天馬行空的,內容上沒有不可能,作者能以想像的空間代替直接的表白,而小作家學習寫新詩時,亦可試用形象化的文字,讓讀者有想像的畫面。 想像力在詩歌創作上起了重要的位置,正如關夢南與小作家一起比較工作坊上兩次即席寫作經驗,認為同學在串燒詩寫作時的表現比命題作詩的好,前者的作品非常多變,順手拈來已發現不少有趣作品,而後者則內容多有重複,這因為命題寫作多了框架限制,加上講解中提供了不少例子讓同學參考,反令他們無意中模仿起來,因而少了想像空間。 另外,若希望作文更上一層樓,除了保持想像力外,關夢南建議同學可加入同理心,以他教導過的學生的作品為例:「下雨天/我在車窗上呵了口氣/為街上的人畫一把傘」,便能提升詩歌的意境及層次。

記事記情記心聲 日記言志證史迹

從小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是提升寫作技巧的其中一道良方,因為經常紀錄每日的生活點滴,既可培養觀察力,亦能將個人感受化成文字,表達心中所想。 作家兼資深編輯李洛霞主持的高小組「作家精讀坊」,以「日記:記事、記情、記心聲」為題,向小作家介紹四本以日記為體裁的讀物:《水嵐村紀事》、《安妮日記》、《愛的教育》,以及《中國留守兒童日記》,加深他們對寫日記的興趣和認識,同時了解書中社會當時的情况。 《水嵐村紀事》反映山村風光及文化 《水嵐村紀事》原本是山村少年詹慶良的日記,因戰亂散失,後輾轉流落於上海舊書攤,被復旦大學歷史學者王振忠教授發現。長期從事徽州文化研究的王教授,對江西水嵐村(舊屬徽州)村民詹慶良於1949年寫的日記作為線索串起的徽州文化紀事甚感興趣,不惜長途跋涉遠赴水嵐村,決心尋找原作者,以進一步探索;在機緣巧合下,沒想到在村口遇上的第一個人就是詹慶良本人。他倆相見時,詹慶良已是高齡老人。 詹慶良一生從未離開過偏遠的家鄉山村,卻能書寫出色的生活實况,他的日記除了生動地描述了當年水嵐村的風光,亦紀錄了他的家事、上課的情况以及每天所學。李洛霞節錄其中一段日記請小作家朗讀:「午刻回家用飯,看見一隻貓兒捕着一隻老鼠,在地上玩耍,忽把鼠放行,忽又把鼠捕來,可謂是貓兒以鼠為戲,想古時諸葛亮七擒孟獲一樣的,正想之間,突見他已把老鼠吃了,於是不免一歎!」詹慶良以諸葛亮「七擒孟獲」作比喻,小作家都認為用得恰到好處。另一段寫戰亂心情亦精彩:「昨日人家屋前,有烏鴉鳴起,鳴得人心不安;今日人家屋後,也有烏鴉啼起,啼得人心不樂。逢此年亂時期,人怕此鳥鳴禍,我也怕此鳥鳴憂。」 《安妮日記》少女逃難紀實 由安妮.法蘭克所著的《安妮日記》於1947年初版發行,自此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共有多個版本在不同國家流行,廣受閱讀。日記主要紀錄了安妮一家在納粹時期的生活情况,側寫了當時猶太人在荷蘭的悲慘生活,以及其時的社會氣氛。同時,日記亦記下了安妮在密室躲藏的環境和生活,她個人的理想、感受、信念和抱負,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憧憬。 李洛霞提到當時安妮及其他猶太人在避難時會盡量往身上穿衣服,有小作家問為何安妮不拿皮箱,李洛霞一邊解釋歷史背景一邊引導他們思考,小作家最終明白安妮等人為掩人耳目,因此不會提着行囊,而將日常衣服盡穿身上,方便竄逃。 《愛的教育》感人故事影響百年 《愛的教育》是一部意大利兒童文學作品,是作者愛德蒙多.德.亞米契斯想像一位四年級學生的敍事角度而創作的日記體小說,有別於一般以紀錄真實生活為主的日記寫作。原著於百多年前完成,作者將小男孩身邊發生的感人小故事記下來,並加入一些啟發性文章,展現出對國家、社會和民族的大愛,以及父母、師長及朋友間的小愛。李洛霞指出,往後很多為人熟悉的感人作品都出自該書,例如《少年筆耕》及《爸爸的看護者》等,可見其影響力百年不衰。 《中國留守兒童日記》思親情切 《中國留守兒童日記》作者楊元松收集內地農村兒童所寫的日記並結集成書,李洛霞表示,生活於安逸社會的小作家,透過書中內容可了解那些父母在遠方打工的留守兒童,生活苦况及思念摯親之情。尤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學習狀况。李洛霞引述楊海香2011年9月18日的日記:「今天下午,我回家就吃飯,吃完飯就去背玉米。我的腳很痛,可我要是不去的話,那玉米就背不完了。再說如果今天不去背,明天也還得去背。明天要讀書,今天不去背的話,明天就要請一天的假,就學不到知識了。」言簡意賅之餘,不免令人扼腕嘆息。 李洛霞表示,讀《中國留守兒童日記》,可欣賞留守兒童遣詞用字上苦中作樂的幽默寫法,像岳朝龍2010年4月8日寫道:「我們想吃點東西都很難……想啊!想啊!想得口水直流三千尺,想吃個包子竟難於上九天!」這段跟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何其相似! 閱讀日記著作 了解時代背景擴視野 李洛霞總結:「除了《愛的教育》,其餘三本日記的作者書寫時並不打算公開內容;日記屬個人私隱,多用於記情和記心聲,筆者往往不大希望其他人看到,最多只會給自己最信任的人閱讀,所以落筆真情流露。」另外,她強調:「寫日記可以訓練文筆,將所思所想經過組織後有系統地紀錄下來。」李洛霞鼓勵小作家多寫日記,以此記事和記心情,也可閱讀那些反映時代的日記著作,既強化寫作技巧,也了解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寫作動機,擴闊視野。 小作家心聲 謝柏樂 聖公會德田李兆強小學 六年級 今次「作家精讀坊」令我獲益良多,透過講者的分析,使我學到很多新知識,並有機會接觸不同內容的著作。而四本日記著作中,我最欣賞《愛的教育》,因為當中含有不同的故事,各帶有不同寓意,很有意思。 易卓瑩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 五年級 過去沒有寫日記的習慣,但經過今次活動,明白到寫日記可以提升寫作技巧,因此萌生寫日記的念頭。我本身對歷史很有興趣,因此愛讀《安妮日記》,也希望了解更多該書的時代背景。

昔日學生園地多 文學幼苗易成長

香港常被稱作「文化沙漠」,原來在寸草不生的表象下,不少有心人曾努力為香港的文學維繫一片綠洲,培育了不少優秀的年輕作家。說的就是1950、1960年代文藝刊物如雨後春筍的日子,讓年輕人投稿,讀而優則寫。投稿到專屬園地,使他們得到鍛煉文筆的機會,這對本土文學發展有重要影響。 計劃為一群上學年培訓計劃畢業、並晉身為「小作家大使」的同學,計劃安排了一次特訓,邀來曾就1960年代本地報刊的文藝園地進行深入研究的資深編輯兼作家李洛霞,以「文藝幼苗話今昔」為題交流,給小作家大使縷述1950年代至今香港報刊文學園地的發展、與及部分本土作家的成長概略,並鼓勵他們多寫作。 李洛霞:1960年代 青年寫作空間大 1970年代,李洛霞與在座的小作家大使一樣,仍是投稿的中學生。她在交流會上,對比當年以及今日的閱讀和寫作風氣,感慨良多。她憶述,當時的香港沒有如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之類的機構鼓勵學生寫作,校內亦只重視課程進度,學生創作及閱讀課外書像是違規行為,她怕被老師發現,便偷偷地以筆名投稿。但那時刊物的發展相當蓬勃,容納新作者的園地尤多,年輕人因此得到不少發表的空間及出路,從而培養出眾多優秀的寫作人才。 交流會上,李洛霞取出不少當年的珍藏報刊給小作家大使參閱,包括她當時刊登在報紙上的投稿。戰後出生的新生代經過1950年代相對安定的日子,社會卻比較窮困,電話及電視等尚未普及,閱讀便成為他們日常的娛樂,進而寫作的亦大有人在。 1960年代,幾份暢銷的報紙如《天天日報》、《香港時報》和《華僑日報》,都不約而同提供半版至全版篇幅作為青年人及學生的投稿空間;還有不同類型的刊物,如《中國學生周報》、《當代文藝》等,都會刊登年輕人的文章,當時仍是學生的也斯及葉輝亦是投稿的一份子。 李洛霞認為這些平台非常重要,以她個人經歷為例,她會份外留意可以投稿的刊物,把握發表的機會,一旦能在報刊上看見自己的文字,都會視作一次肯定,因而得到堅持寫作的信心和勇氣。 李洛霞特別記得《文壇》的主編盧森,因為他非常樂意提拔年輕的新晉作者,盡可能給予後輩發表作品的機會,即使其時尚未有名氣的李洛霞,所寫的小說長達兩萬字,仍獲在同一期全部刊登出來。 「三毫子小說」孕育不少名家 除了個人親身經驗外,李洛霞還特別考據了當時的文學發展情况。她指因應市場對小說的需求殷切,作家多次投稿累積到名氣後,會得到報章編輯的邀請,在副刊上連載長篇小說。 以往的報章副刊一個個專欄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專欄刊登的不像今天般單一類的散文,而是連載着不同類型的長篇小說,武俠、偵探等皆有,每欄每天最多刊出一千字,可以連續刊登長達一年,像金庸的武俠小說,一套作品便動輒刊載三年時間,這令擅寫小說的作者有較多發揮空間。 部分作家甚至使用不同的筆名,寫較通俗的「三毫子小說」,這類售三毫子一本的小說很受讀者歡迎,由於流行,故出版的數量頗多,甚至有名作家因為使用太多筆名撰寫不同故事,往後連寫過什麼也可能記不起。 文社湧現 文學史上留痕 這些平台都以市場需求為主導,有理想的學生唯有另闢蹊徑,尤其是部分接觸過西方的文學理論的學生,他們自發籌備刊物,刊登實驗味道較濃的前衞小說。 亦有同路的年輕人聚集起來,紛紛組成文社,定期出版結集。在那個連影印機也不普及的年代,文社出版的刊物多是主事者用蠟紙抄寫,再自行油印出來,數量不多,一般只在圍內同路人間傳閱,互相交流心得。 也許,我們現在只能從文獻資料找到這些刊物的身影,但有心人確實為它們的存留花盡心思,令年輕作家有機會繼續發表自己的作品。這些默默耕耘的人,在香港文學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 到訪特藏館 探知香港文學傳承 聽畢李洛霞的講述,小作家大使獲安排到中文大學圖書館的「香港文學特藏」參觀,進一步了解本土文學的發展及文學資料的保存情况。 「香港文學特藏」是由退休多年、筆名小思的盧瑋鑾教授於2002年牽頭成立,她把珍藏達30,000本的香港文學文化書刊,以及作家資料檔案全部捐贈出來,供中大設館保存,務求把零碎的香港文學資料作系統蒐集及整理,傳承本土文化瑰寶。多年來透過不少有心者相繼捐贈,館藏數量與日俱增,現特藏館的藏品共約50,000項,是學界研究香港文學、文化、社會、政治等方面的珍貴原始材料。

藉觀察生活實况寫作 生動傳神兼具觸摸感

撰寫故事的人,希望把故事中的感情描繪得深刻,令讀者感受箇中滋味,然而不少人在行文之始便面對挑戰,苦苦思索中心思想如何支撑整個作品。針對這問題,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王良和博士在「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工作坊上,提出應把觀察所得滲入文章,否則內容便缺乏細節,淪為沒有血肉的空白字句。 王良和鼓勵小作家對生活保持好奇,培養敏銳的觸覺,考慮寫出自己的生活體驗,特別是熟悉且熱愛的事物,文章自然更加豐富。主講期間,同學積極回應問題,並提出個人見解,令王博士訝異這群初中同學的學習態度,尤勝他日常教導的大學生。 王良和:以感官體驗豐富文章 怎樣才可達至工作坊主題:「如何透過觀察提升寫作技巧」?王良和首先指出觀察就 是利用各個感官分析事物;寫作前,將事物分析得全面、細緻和獨到,會令文章充滿細節,令讀者看得入味,易以掌握故事的情節及感受。因此,他建議同學循個人所看、所聽、所感及所想着手,以感官體驗支撑文章內容,便能寫得既有條理又生動傳神,甚至能令讀者進入作者的世界,產生「觸摸感」。王博士提醒小作家,必須對被描寫對象有準確認識,免得錯配物件的特性,鬧出笑話。 王博士認為小作家應多觀察個人生活實况,才會寫出好文章,他以「天亮」為例,一般學生描寫日出前天空泛起「魚肚白」,以及鳥鳴和雞啼;但事實上,生活在城市的他們卻很少有觀察到這些景象的經驗,只是模仿曾閱讀過有關日出的內容,靠認知中的表象下筆,作品於是變得千篇一律。為此,他提醒同學不要以「想當然」代替真切的觀察體驗。 最後,王良和博士建議同學寫文章時,多用平實樸素的文字「具體呈現」,而運用擬人或比喻等修辭手法時則要結合內容推進,毋須刻意;閒時藉閱讀以擴闊詞庫,寫作時用字便能更靈活。

科幻小說知識作藍本 寫作勿對靈感存謬誤

小作家擁有豐富的想像力,有不少更擬在作品中融入科幻元素。「小作家培訓計劃」為幫助他們有更好的發揮,特邀來擅長科幻創作的徐焯賢,以「科幻懸疑小說與想像力」為題,主持「高小組」工作坊,解構撰寫科幻小說的基礎,並引用不同例子,帶領他們遊走知名作家筆下的科幻懸疑世界。 硬科幻與軟科幻 部分小作家覺得科幻小說只靠幻想便能創作出虛構的故事,然而對內裏的情節與角色理解不深。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的徐焯賢認為,科幻小說其實是科學幻想小說的簡稱,主要描寫想像的科學或技術對社會或個人影響。 徐焯賢指出,這類小說可分為「硬科幻」及「軟科幻」兩種。「硬科幻」有豐富的科學知識作為藍本,即使這種寫出來的科學現在未必真實,未來也有機會出現,以至書內會有很多公式,例如太空旅行。「軟科幻」對科學的知識不作深究,只作為一種「媒介」,但包含很多經過計算或研究的內容,這類作品帶有很多不同類型小說的影子,如奇幻、諷刺小說,對人性、社會有深刻的反思。 科幻小說除了以科學為基礎外,徐焯賢教導小作家:「寫小說或童話故事時要考慮主角的年齡,多看科幻電影幫助想法更加新穎;寫作也要運用擬人法,即使有些東西不懂人類的說話和行動,我們也要給它們賦予生命。」 現時的科幻作品常描寫時光旅行、機械人及外星人等題材,徐焯賢亦建議小作家在創作同類題材上,一定要與時代並進,懂得更多科學知識,寫出來才會更加有真實感,讓讀者能夠從中學習,閱讀時更加開心。 科幻與推理的結合 在科幻與懸疑寫作方面,徐焯賢說:「推理小說的重點在於『謎』,要製造懸疑氣氛滲透到科幻小說裏,可寫利用科學才能做到的殺人事件,譬如東野圭吾的《神探伽俐略》、圭志祐介的《防犯偵探‧榎本系列》;又或是以科幻式懸疑創作,製造懸疑後才發現科學,像電影《星際啟示錄》。」 徐焯賢以個人作品〈聖誕禮物〉作例子,解釋科幻懸疑的創作:「首先借着經歷,製造謎題後再解謎,最後解釋主題的意義。然而要把冒險或科幻懸疑的小說寫得好看,就要多閱讀相關的書本或紀錄片。」 綜合而言,徐焯賢提出創作科幻懸疑小說的四大法門:第一是「增加」,例如將奇幻思路(神話) 加上科幻謎題(平行世界);第二是「減少」,所指的是打鬥場面;第三是「變位」,善用角色轉換;最後是「結合」,就是懂得利用科技新聞。 此外,徐焯賢覺得很多人對靈感存在謬誤,他說寫作不能太依賴靈感,而要對內容多加想像和推敲。其實,靈感並不是無中生有,徐焯賢強調需從閱讀及生活來積累,因此,他鼓勵小作家多看不同類型的文章,從而加強靈感的累積。

新一屆計劃開學禮盛大舉行

過去五年,「小作家培訓計劃」以一系列輕鬆有趣生動的流動教室及工作坊,將飲食、藝術、歷史文化及文學結合,令參加同學認識不同文體寫作, 同時擴闊視野, 發掘自己的寫作興趣。2 0 1 7 / 1 8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於1 1月1 2日假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行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當日出席嘉賓頒獎予去年表現出眾的學生,更為新一屆參加學員準備了精彩的一課。 《明報》總經理高志毅先生連同主禮嘉賓盧偉力博士, 以及語常會表鄧卓莊校長共同主持開學禮儀式。  「小作家培訓計劃」由明報及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合辦,自2012/13學年至今,共栽培了1234名中一至中三學生,以及825名小一至小六學生,他們來自逾278間中學及190間小學,當中包括國際學校。  計劃昂然邁進第六年,今年共有270名中學生及359名小學生參加,他們將走出框框,以餐廳、文物景點、電影院等場所為非一般教室,與作家互動交流,學習不同寫作文體技巧,閱讀及寫作的知識。 主禮嘉賓盧偉力博士致辭 盧偉力:寫作、閱讀令生命充實  當日,主禮嘉賓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藝術組別副主席盧偉力博士分享了個人愛上閱讀和寫作的經過,此外他勉勵小學生可多以五感描寫記錄生活,表達感受;同時激勵中學生在寫作中,多加插想像,豐富要表達的內容。  盧博士說:「小時候愛玩,不太愛讀書。直到小三、小四時,一次特別的機緣,參加了豉油製造廠的參觀活動後,因看到醬油製作的過程,心情十分澎湃,寫了十頁原稿紙的日記。結果,那篇文章獲得老師大力讚賞,自己感到十分滿足。自此,每個週末都會去圖書館看書,養成了閱讀習慣。」盧博士形容參觀豉油廠是他成長中的飛躍,同時祝願小作家們今後參加流動教室,經歷與日常生活不一樣的體驗時,亦能有所飛躍。  此外,盧博士鼓勵小作家多關心、觀察生活,並多練習用文字記錄生活,訓練表達感受。對於初小的學生,他教導大家描摹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另外,亦可把喜怒哀樂這些感受書寫出來,學習用不同的詞彙豐富所要表達的內容。  至於高小或初中的學生,盧博士鼓勵多運用比喻、類比的手法。他指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而且是很有趣的,他舉例說形容暑假很長,可寫成「暑假很長,好像一條走不完的隧道」。  除了上述的寫作錦囊,盧博士認為閱讀也十分重要,因為每個人的生命經歷有限,唯有透過別人的人生經驗,豐富我們自己的生命,看見更廣闊的世界

寫作魅力 不同專業者交流創作心得

寫作交流會由作家唐希文主持,嘉賓包括素食餐廳合伙人伍成邦、急症室醫生鍾浩然、導演兼電台節目主持人劉偉恒及深度旅行家及旅遊節目主持項明生。每位嘉賓雖然都有不同身分,但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皆熱愛寫作,曾出版書籍作品。 資料重準確 下筆須謹慎  曾任《明報》副刊資深記者18年、擅寫飲食題材的伍成邦,現致力推廣素食。他認為當記者對他創作的最大影響是處理資料必須準確:「初入行時前輩教導,採訪對象的職銜、名字等絕對錯不得,因為編輯不在現場沒法跟進,只有信賴記者的報道。」從此他下筆謹慎,涉及的資料必然先行核實。 伍成邦認為文章資訊的正確性很重要,與寫作態度有莫大關係。 醫生事忙 偷閒寫作享樂趣  自稱是急症室福爾摩斯的鍾浩然醫生,學生時期喜歡寫作,畢業後愛議論時事,遂向報刊投稿,起初未受編輯關注,但他沒有氣餒,即使屢遇「投籃」結果,還是繼續嘗試,終獲編者欣賞邀約撰寫關於醫療的專欄。眾所周知,香港醫院的急症室使用率高,醫生工時長又需要輪班,工作壓力甚大。鍾醫生坦言:「如果希望夢想飛翔,便一定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而我所作出的犧牲是減少吃喝玩樂的時間。」回憶最初寫作第一集《急症室的福爾摩斯》時,他每到放假天便把自己關在書房,由早上開始寫作至黃昏,大約用了30多天假期完成一本書。後來孩子出生,他更加忙碌,唯有利用小孩入睡後的時間寫作。他表示當習慣了這種寫作模式後就不會覺得辛苦,因為對於愛好文字的人來說,寫作其實就是一種樂趣。 鍾浩然醫生鼓勵小作家嘗試投稿,累計經驗,堅持寫作。 中文悠久長存 遠勝表情符號  一直任職商界、熱愛周遊列國的項明生,年輕時參加徵文比賽獲獎,受到嘉許覺得文字有價,於是勤寫遊記,享受樂趣之餘,甚至可藉寫作維生。涉足過百多個國家的項明生,指人類歷史悠久,可是很多古國的文字已消失殆盡,只有中文是現今世上留存下來最長久的唯一一種象形文字,中文堪稱最難學而同時也是最優美的語文。他說:「雖然資訊影像化,但中文字仍然值得學習,就如現時流行以表情符號(emoji)代替文字,其實數以千計的中文字,每字都是個表情符號,若能好好運用,有利表達感情、與人溝通。」 項明生認為文章愈短愈難寫,關鍵在於文字的駕馭能力是否到家。 培養閱讀風氣 宜由家庭做起  自小喜歡寫作的劉偉恒即使中學修讀理科,仍然積極參與徵文比賽,也因寫作具有一定基礎,後來進入電台主持節目便有着莫大的幫助;而現時他除了出版書籍,還創作電影劇本,端賴從小培養的寫作習慣。已為人父的他深感家庭影響的重要性,建議家長與子女勿只顧把弄手機而忽略閱讀:「小時候一家人去飲茶,爸爸總會拿着報紙專心地看一個小時,潛移墨化下我也很喜歡閱讀。」劉偉恒指家長亦可以嘗試多用文字與孩子溝通,讓他們習慣寫字。 劉偉恒表示小時最愛看《十萬個為什麼》,求知欲是閱讀重要的推動力。 參照名家筆法 融入個人寫作 4位不同專業的嘉賓,皆同意閱讀與寫作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當談到年輕時愛讀的書籍,大家不約而同地提起一些經典名著,例如《水滸傳》、《三國演義》及《說岳全傳》等。鍾浩然表示經典名著能流傳後世,必有其優良之處,因此他鼓勵小作家多閱讀這些書籍。  閱讀名家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具參考價值,譬如了解作家運用的筆法技巧,再融入個人的寫作之中。項明生推薦小作家參照文學家余光中教授剖析散文的寫法,講究「彈性、密度和質料」,彈性指語言運用宜靈活,密度是注重修辭美感,質料則關乎文章的品質。

2013/14 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

《明報》與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日前舉行2012/13 學年計劃畢業禮暨2013/14 學年計劃開學禮,主禮嘉賓張灼祥勉勵同學多讀多寫,為朝着作家目標做好準備。而隨着開學禮儀式啟動,新學年的「小作家培訓計劃」正式揭開序幕,透過一系列創意、互動兼備的活動,以期增強小作家的邏輯思維、觀察力及溝通能力,提升同學的寫作水平。 多元化活動推動寫作興趣 「小作家培訓計劃」專為中一至中三學生而設,在為期一學年的計劃中,大會將舉辦多個培訓班及流動教室,教導學生認識不同的文體,同時推動他們對寫作的興趣。 2012/13 學年有161 名同學畢業,而2013/14 學年的「小作家培訓計劃」報名反應相當踴躍,有來自全港186 間學校超過1,000 名初中生報名參加。經過大會的遴選後,有256 名同學入圍,成為新一學年的小作家。入選同學不但可以參與電影欣賞會、香港景點遊、飲食文化賞析、作家精讀坊及寫作訓練日營等活動,投稿更可獲知名作家給予評語,優秀作品有機會刊登於《明報》,其他作品則會上載至語常會及「小作家培訓計劃」網站,供公眾閱讀。計劃亦設有「每月寫作大獎」、「全年寫作大獎」、「閱讀報告比賽大獎」、「最佳表現大獎」等獎項,鼓勵同學積極寫作及投稿。 張灼祥:寫作需要訓練 開學禮主禮嘉賓,前拔萃男書院校長、現職自由撰稿人張灼祥於致辭時指出,寫作沒有捷徑,不能「打天才波」,必須經過反覆練習,才可訓練敏銳的觀察力和完善文筆。 對於入選「小作家培訓計劃」的同學,張灼祥勸勉大家珍惜難得的機會。「在我還是學生的年代,沒有這麼多培訓機會,要靠自發的動力才可持續投入寫作。參與『小作家培訓計劃』的同學,有基本的根底,更有眾多 導師幫一把,機會難得。」他亦希望參與計劃的同學能堅持多投稿,以認清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張灼祥認為,既要珍惜機會,欲達成夢想,更要積極爭取。他透露退休前,校內同學與他校學生共7 人來找他,表示處身末代會考,百感交集,很想撰文記錄其時的心情,並擬結集出版,希望校長能借錢給他們圓夢。張灼祥說其志可嘉,於是予以鼓勵,而他們從撰文至編輯,全程親力親為,當中艱辛可想而知,但終於完成心願,自資出版了一本有關末代會考生的書籍,名為《十二萬分之七的心事》。

畫意詩情相得益彰 聯想寫實創意演繹

漫畫的意境與文字的言志,固可互相配合,亦能相得益彰。作家兼資深編輯李洛霞主持的「小作家培訓計劃」高小組「作家精讀坊」,便以「畫意.詩情——品讀豐子愷、小思」為題,透過賞析小思老師撰文演繹豐子愷畫作,探討兩位名家的創作世界,從而激發小作家聯想,學習相關的寫作技巧。 畫雖簡單 意義深遠 豐子愷為散文家,並擅於繪畫,他在遊學日本期間,愛上竹久夢二漫畫,自此走上漫畫的創作路途。竹久夢二漫畫作品的最大特色,是把生活裏的小題材帶入畫中,李洛霞引述豐子愷的說法,指這些畫作簡直就是「無聲的詩」。 至於小思老師,原名盧瑋鑾,退休前是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一直從事文學研究。「小思」是盧瑋鑾教授常用的筆名,但她也曾以「明川」之名介紹豐子愷的漫畫。李洛霞說:「小思是豐子愷的粉絲,她喜歡豐子愷的漫畫在生活中取材,還覺得其畫法很優美。」 李洛霞分析豐子愷的〈倘使羊識字〉,畫面簡單,但所表達的意義深遠:「這幅畫帶出當時中國貧窮落後,很多人不識字、沒有知識,因此任人宰割。此畫啟發人們讀書識字、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於是,很多知識分子都有共同的心願,就是希望中國人醒覺,藉知識達致國富民強。」 豐子愷漫畫世界 有情眾生 豐子愷的漫畫主要描寫社會現象、生活情景或閒話家常,他經常在詩、詞中取意,再繪成漫畫,譬如以古詩為題的〈溪家老婦閒無事 落日呼歸白鼻豚〉,而小思老師以文字演繹此畫時,聯想到城市人趕渡輪途中,幻想從現代營營役役的生活,到老來退休在鄉下買間茅屋,養些小動物待日落的閒靜日子。 李洛霞指出,小思老師以文字演繹豐子愷的漫畫,會運用不同角度來下筆,例如她在〈!?〉中用小瞻瞻(豐子愷的兒子)的角度去想事情,思考小孩與雀鳥受困的境况,於是有一種兒童的視覺與心思;在〈溪家老婦閒無事 落日呼歸白鼻豚〉中,則用成人的角度,刻劃自己趕車趕船的上班生涯,凸顯畫中人的休閒。李洛霞認為:「同一幅畫可以有很多種看法,你可以站於作者的立場描述事情,也可站於自己的處境產生聯想。從一幅畫中,畫家有畫家的說法,寫文字的人也可有自己的想法。」 講解過後,小作家以豐子愷的畫作〈用功〉、〈要!〉、〈開箱子〉、〈瞻瞻的夢〔第一夜〕〉、〈郎騎竹馬來〉及〈爸爸還不來〉,即席創作。李洛霞提醒同學:「看圖寫作不一定要跟作者的原意,憑聯想或個人想法更有創意。」

繁華都市有不平凡經歷 流動教室縷述社會實况

香港從昔日貧困社會演變成今天繁華大都市,有過不平凡的經歷。為引領年輕學生認識香港歷史及發展進程,從而啓發他們的寫作靈感,「小作家培訓計劃」高小組「流動教室」特於香港電影資料館,安排放映1954年製作的寫實片《樓下閂水喉》,並請來醉心研究香港歷史及本土文化的鄭寶鴻主講「從經典電影看香港社會實况」,讓小作家了解五、六十年代本港水荒下的處境,以及基層市民的生活苦况。 鄭寶鴻細訴大牌檔由來 香港曾經每隔4天才供水4小時,有點匪夷所思,但鄭寶鴻說確有其事,由於往日的樓宇輸水管是從下而上,水壓不足讓每個樓層同時開動水龍頭取水,故每次供水時段,「樓下閂水喉」之聲,響徹全港,成為當代的特色。 電影《樓下閂水喉》裏其中一家人經營現今市面逐漸消失的熟食大牌檔 ,鄭寶鴻細說其名字由來:「很多人寫『大排檔』,用了排隊的『排』字,這是錯誤的,其實用『牌』字才對,小作家將來以大牌檔為寫作對象時宜留意了。」 根據鄭寶鴻的考究,香港開埠以來已經有熟食牌檔,1927年政府開始將街邊熟食檔分為「大牌」與「小牌」。由於戰後市民一般的生活條件差,政府恩恤戰前公務員或戰時殉職公務員家屬,發牌讓他們經營食檔維生,亦可供應廉價食物予市民。按照法例規定,「大牌檔」四邊須設有鐵輪,保持流動的性質;每檔只可在檔邊擺放兩張桌子,加上檔前的長木椅,共可容納11位客人。時至今天,全港只剩下二十七、八個大牌檔而已。 觀察生活細節 蒐集一手資料 《樓下閂水喉》情節感人,有許多煽情的橋段,感覺卻很真實。鄭寶鴻提醒小作家要對生活細節觀察入微,以及多請教別人,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更加動人。他憶述:「有一次我帶學生出外考察,途經藍屋,來到一道又直又斜的樓梯,着同學觀察木樓梯上面的符號。考察完畢後,其中一位同學的報告是描寫「倒塔」(清糞)的故事,原來他留意到樓梯符號乃用作紀錄該樓的住戶數目,因為舊樓沒有自動冲廁設施,負責每晚到來清糞的人,憑符號數量便不會漏掉清理住戶糞便。同學觀察到符號的關鍵,又懂得訪問老人家,找尋更多資料,成就了一篇好文章。 對於香港大小事物,鄭寶鴻都能如數家珍,他歸因自己由年輕時已習慣蒐集資料之故。鄭寶鴻透露:「小時候,我經常跟爸爸到茶樓飲茶,接觸外間的機會很多;長大後需要外勤工作,看見的事物就更多了。八十年代,社會發展迅速,我覺得很多值得懷念的事物勢漸消失,便拿起相機四處拍照,同時搜購明信片,捕捉昔日景象,此外還經常埋首圖書館搜尋資料,分門別類抄寫筆記,掌握第一手資料。這些年來,我憑着手上的資料和筆記,出版了眾多不同性質同香港歷史有關的書籍。」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