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感悟妖猴成長路 神怪經典意象深

文學領域不乏神魔妖怪的故事,其中名著《西遊記》深入民心,至為經典。「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培訓班邀得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劉燕萍博士,以「從妖猴到聖佛——西遊記中悟空的成長路」為題,剖析作家筆下神猴角色,分享故事感悟,帶領小作家了解當中的文化意象。 劉燕萍博士教授元曲、古典小說、神話與文學等科目,四度獲頒優異教學獎,著作包括有《女性與命運:粵劇•粵語戲曲電影論集》、《怪誕與諷刺——明清通俗小說詮釋》和《古典小說論稿——神話、心理、怪誕》等,並經常在港、台、中、日等地發表四十餘篇學術論文。 吳承恩筆下文學經典 《西遊記》是深具代表性的神魔小說,描寫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到西天取經的故事。唐三藏取西經的故事,可見於《舊唐書》:「貞觀初,隨商人往遊西域」,紀錄他從公元627年出發,直至公元645年回長安;後世文學家按這段歷史創作故事,最早的刊本有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金陵世德堂本、一百回目的《西遊記》。 劉燕萍表示:「胡適根據《淮安府志》,斷定《西遊記》出於明代吳承恩之手。《西遊記》的故事夾雜真實歷史及文學家的創作,可說經歷長時間的演變而成,亦趨神化。主角孫悟空的原型,相信也參考過印度神話中的神猴哈奴曼,以至狀似猿猴的中國傳說水神無支祁。」 劉燕萍指眾多神魔妖怪,提供廣闊的想像空間,啟發讀者思考,尤其是全書都是圍繞着孫悟空的成長故事,堪稱為一部「成長小說」;她解釋:「一般而言,故事的主人翁從無知至成長,過程中經歷犯錯,最後達到一個有經驗的長成階段。」她鼓勵小作家嘗試從主角的成長路方向閱讀這部經典,細看其轉折的歷程,除具欣賞價值,也有利個人寫作。 曲折的成長小說 《西遊記》塑造的孫悟空,大致可分為幾個階段:出生、追求知識的童年、反叛少年期及啓悟成長。故事中孫悟空協助唐三藏取西經,經過八十一難,最終由妖猴試煉成佛,劉燕萍說這是小說最引人入勝的地方。作者將孫悟空描寫得很立體,他雖然有上進心、自我實踐、悟性高的優點,但是也兼具嗔怒、好勝、傲氣的缺點,因而有曲折離奇的經歷。 孫悟空擁有神話般的出生,從石頭中破空出世,作者常強調他是自然之子,與生俱來便擁有神奇力量,與其他神話提到的「孩神」相似,加上他童年時期已經尋師訪道,年紀輕輕學得一身好本領,形成了心高氣傲的性格,遂引發「大鬧東海龍宮」、「大鬧陰司」、「大鬧天宮」等事件,可幸他總會不時遇到「智慧老人」,諸如教他七十二變的須菩提、五行山下定心猿的如來、施以緊箍兒但相助的觀音、懷慈悲之心的三藏,由是得以扭轉命運,展開漫長的贖罪與啓悟之旅,最後回歸天上。 總括而言,劉燕萍認為孫悟空的成長經歷形成一個謫世結構,他在天上犯錯被貶謫降落人間,再因罪受懲罰,經過啓悟試煉修成正果,終於得以原形歸天。 小作家感想 黃金湶 王肇枝中學 中三 我喜歡看金庸的武俠小說《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也看過《西遊記》。之前閱讀小說時只會着重故事發生的過程,經過今次培訓班後,我學懂要從兒童、青年至成人等不同階段來看情節的轉變;往後創作時亦會從小說找靈感,幫助塑造人物角色。 藍鈺怡 浸信會呂明才中學 中三 我看過電視劇《西遊記》,初時以為只是神怪小說,從未想過把它當作成長小說,經過劉燕萍老師的深入講解,我對《西遊記》這部經典著作了解更多,同時亦可以啟發創意思維。

認識香港作家 細嚼本土風味作品

作家往往會把自身的生活經驗,寫進文學作品中。長期在香港生活的作家,他們的作品可反映出香港社會特色。舒巷城及也斯都是有名的本土作家,他們的作品,如《鯉魚門的霧》、《馬賽的魚湯》等,加入了極富香港地道特色的元素,讀起來讓人感覺親切,充滿共鳴感。日前,明報及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舉行了兩場「作家精讀坊」活動,讓參加者從名家作品中學習寫作技巧。 香港著名作家 舒巷城(1921-1999) 探索舒巷城筆下的香港  舒巷城(1921-1999)是香港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充滿香港地道風味。他不但擅長小說、散文新詩及舊體詩創作,亦曾繪畫、譜寫粵曲和為詩譜曲,可謂文壇多面手。舒巷城在香港出生、接受教育,曾經歷太平洋戰爭、先後到過桂林、越南、台灣、上海、南京、東北、天津、北京等地,戰爭結束後回到香港居住及工作。在「作家精讀坊」上,《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編輯李洛霞帶領一眾初中組小作家導讀舒巷城的經典作品——《鯉魚門的霧》及《香港仔的月光》。  舒巷城最膾炙人口的作品——《鯉魚門的霧》於1951年以秦可筆名,首度在雜誌《天底下》發表。該作品兩度被抄襲,都奪得了徵文比賽冠軍,自此聲名大噪。小說開首加入了疍家人的歌曲,此外運用了很多筆墨於描寫鯉魚門的霧景,別具香港特色。李洛霞說:「故事主角梁大貴離鄉十五年後,重回筲箕灣希望要尋找從前熟悉的風景,可惜筲箕灣已面目全非,令他愁緒萬千。春天的濃霧景觀,不僅是香港東區的特色,而且有助襯托主角的心情,營造氣氛。」她鼓勵小作家創作時,寫景與抒情的部分需要互相配合,像《鯉魚門的霧》若改為刻劃秋天的景觀,就不能表達主角迷惘的心情。  此外,《香港仔的月光》把五十年代香港的漁民生活經驗融入故事中。小說講述阿木嫂和月好的故事,阿木嫂的丈夫是海員,長期不在家,連中秋這個人月兩團圓的佳節,他也沒有回來。而月好自小沒有母親,父親以前是海員,現在在岸上的大茶樓當雜工,中秋節父親卻因偷月餅被捕,同樣未能與月好一起過節。李洛霞分析道:「圓月象徵團圓,然而作者筆下的月,並非圓月。作者以天上的月缺,象徵人間的人缺,中秋佳節阿木嫂與月好未能與家人團聚的悲涼。」此外,小說亦寫出當時水上人家生活的慘况,為謀生長期離家的海員、深夜還要撐船搭載客人往來的人等,極富本土色彩。 「倘若我的某篇小說或詩,還能感動讀者的話,那是因為下筆時,其中的人或事,首先感動了我自己。」—— 舒巷城 小作家 嚴晟嘉 福建中學(北角) 中一 小作家 陳欣豫 張祝珊英文中學 中二 小作家心聲 嚴晟嘉 福建中學(北角) 中一 「今天的講座引起我的寫作興趣,《鯉魚門的霧》把霧景描寫得很細膩,而且很配合所要抒發的感情。回去我想要創作一下《西灣河公園的早晨》,把每天看到的景色描寫出來。」 陳欣豫 張祝珊英文中學 中二 「今天認識了一位土生土長的香港作家舒巷城,他的作品讀起來很親切,亦能讓我認識一些近代史及本地文化知識。」 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蕭欣浩博士 走進也斯的文學世界  也斯(1949-2013)是香港的傑出作家,作品涉獵範圍廣泛,涵蓋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評論、文化研究等。在「作家精讀坊」上,也斯的學生、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蕭欣浩博士教授從飲食、香港、跨界三個部分,帶高小組小作家遊歷也斯的文學世界,體會當中的寫作鋪陳與技巧。  蕭欣浩通過也斯的文章,引發小作家思考相關經歷,將生活體驗和感受融入寫作之中。在也斯的食物作品之中,《馬賽的魚湯》以不同感覺表達飲食過程,蕭欣浩鼓勵學生要多用感觀描寫飲食,甚至大膽地以比喻、情境、誇張的手法表達。他亦分享也斯以《鴛鴦》比喻香港回歸帶來的文化衝擊、《給苦瓜的頌詩》則運用擬人法讚頌苦瓜「把苦味留給自己」的內涵,讓小作家思考苦瓜的「人生」狀况。  《城市風景》是也斯在2003年沙士(非典型肺炎)時創作,文章記述逛街遇見的香港景物,在食肆與朋友緬懷過去等情節。《中午在鰂魚涌》則描述也斯年青時因工作疲倦而出外走走,通過觀看景物抒發個人情感。蕭欣浩表示:「小作家可記錄深刻一天。也可藉着創作表達學業困難,描寫附近的景物。」最後,蕭欣浩借用《知本的蝸牛》及《佐和子的父親》,鼓勵小作家嘗試記錄旅遊的奇遇。他強調:「寫作內容不一定要轟動,有些小事或細微觀察,正是小作家能應付的內容。」 五種不同的茶葉 沖出了香濃的奶茶, 用布袋或傳說中的絲襪溫柔包容混雜 沖水倒進另一個茶壺, 經歷時間的長短影響了茶味的濃淡, 這分寸還能掌握得好嗎? 若果把奶茶混進另一杯咖啡? 那濃烈的飲料可是壓倒性的,抹煞了對方? 還是保留另外一種味道:街頭的大牌檔 從日常的爐灶上累積情理與世故 混和了日常的八卦與通達,勤奮又帶點散漫的…… 那些說不清楚的味道 也斯《鴛鴦》 小作家 蔡逸晴 培僑小學 小五 小作家 陳雋曦 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 小六 小作家心聲 蔡逸晴 培僑小學 小五 今次活動讓我接觸到更多文章和寫作方法, 當中對《馬賽的魚湯》印象深刻,雖然文字簡短,但內容詳細和深入。活動觸發我要多寫生活細節,當中更學到人物和環境描述技巧,有助我創作童話故事。 陳雋曦 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 小六 這次活動題材適合自己,從中學到以生動的技巧描寫環境。另外我也喜歡歷史,知道回歸時很多人對中國文化會否取締香港原有文化提出疑問,作家以香港特色飲品《鴛鴦》回應這個問題,感覺很特別。

剖析小說創作 巧設懸念 發掘靈感

寫作與創作靈感,好比汽車與燃料的關係,若欠缺靈感持續不斷地推動,文章很多時就不能創作下去。2019年的小作家寫作迎新營中,大會邀請了作家袁兆昌和厲河,以自身的創作經驗,向小作家們傳授尋索靈感、創作故事及設定角色等寶貴的心得,令一眾小作家都獲益良多。 不少人迷上偵探小說,最愛在閱讀過程中猜想誰是兇手。為了吸引讀者追看下去,作者必須製造各種懸念,令故事情節更加曲折離奇。今次作家厲河便以自己創作的《大偵探福爾摩斯》系列為例,引導小作家如何運用偵探小說的懸疑手法進行創作,從人物性格、巧設懸念入手,創作出精彩的推理故事。 曲折情節 引發讀者好奇心 《大偵探福爾摩斯》系列原型來自英國作家柯南道爾於130年前創造的偵探人物—福爾摩斯。在厲河改編下,主要角色都變成了動物,例如福爾摩斯是一隻狗、助手華生變成一隻貓,不變的是福爾摩斯仍然充滿智慧,四出破解各種奇案。厲河說:「在偵探小說中,懸疑是最重要的部份,它可以令故事情節一波三折,結局常常出乎意料之外,令讀者欲罷不能。」作者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在偵探小說裏製造懸疑氣氛,例如尋找疑兇、提出謎團,甚至是埋下線索,都可以引起讀者的好奇心,渴望知道隱藏的真相。 利用角色視點 營造懸疑氣氛 小作家也可以利用故事裏的配角,協助營造緊張及懸疑的氣氛,通過他們的視點,交代故事情節。「其中一段改編故事中,我刻意寫華生躲在睡床底,偷聽福爾摩斯與疑兇的對話。這種安排讓讀者通過華生的眼睛,觀看福爾摩斯怎樣查案;另一方面亦因為華生匿藏的位置,令他不能看清全部事實,將最關鍵的真相隱藏起來,達到引起讀者好奇的效果。」 同樣,角色之間的對話,也可以引發懸念,厲河寫華生年少時到貧民醫院當實習醫生時,從另一位實習醫生口中得知院長、外號「赤鬍子」生人勿近的駭人傳聞。「這個時候『赤鬍子』尚未現身,讀者卻從角色之間的對話預知其性格,從而引起他們好奇及猜想,院長為何如此恐怖?」 設計事件 塑造人物性格 除了製造懸念外,厲河認為無論是創作偵探、科幻及愛情小說,塑造角色性格也是非常重要,這樣才能夠在讀者心中留下鮮明印象。「介紹新角色時,切忌平鋪直敘,如『他是一個小氣、衝動或正直的人。』這樣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小作家反而要設計一些事件、爭論來突出他們的性格,讓讀者更易投入這些角色之中。我寫扒手小兔子出場時,正是偷竊時被福爾摩斯逮個正着,仍在不斷掙扎,顯示他頑皮的性格;而房東太太的遠房親戚愛麗絲,經常要追福爾摩斯繳交房租,所以我將她寫成一個牙尖嘴利的女孩子,連福爾摩斯也拗不過她。」厲河建議小作家多閱讀日本名家松本清張的作品,並鼓勵他們提筆作,以《XX的神奇雨傘》為題投稿。 學生心聲 陳心悠 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小學 小五 ❝我是厲河的書迷,最愛《大偵探福爾摩斯:指紋會說話》一書。我在平日寫作時習慣直腸直肚。在這次活動中,我學到運用懸疑的寫作手法,令文章更有趣味。❞ 孫博仁 聖保羅書院小學 小四 ❝我希望成為小作家,培養自己寫作的興趣。今次學到懸疑的寫作技巧外,厲河也特別提醒小作家要「盡快入戲」,適時解謎或揭曉答案,才能牽引讀者。❞ 借鏡古典文學和動畫 為小說創作滲入更多靈感和想法 更多小說及創作參考 本屆及歷屆小作家「佳作共賞」

韓麗珠:真實的荒誕

韓麗珠以超現實的寫作風格,帶領讀者進入現實與荒誕的奇幻空間,著名作家董啟章稱她為香港最優秀的年輕作家。在「寫作歷程與個人風格」工作坊上,韓麗珠和小作家分享了圖畫、詩詞、音樂錄像、短篇文章等各類獨特作品,引導他們如何啟迪個人思想領域。 自20歲出版首本小說集《輸水管森林》後便屢獲香港、台灣文學獎的韓麗珠,形容我們都是外星人,來自不同的星球,彼此未必了解,但當接受教育,學習行為規範後,慢慢成為地球人。每個人都是地球人與外星人之間的平衡,若只有地球人的外殼,沒有個人的內在(外星人)部分,人會變得空虛。相反,只得內在部分,很可能成為別人眼中的怪人。 人在地球生活,漸漸淹沒外星人的個性,寫作,就是將原本遺忘的外星人部分,慢慢釋放出來。韓麗珠認為,寫作和瑜珈很相似,都是在動平日不動的肌肉,拉平日不拉的筋,將平日不會說的心底話寫出來。透過日常觀察和感受沉澱,成為寫作材料。因此寫作是一個挖掘自我的過程,當挖到最深處時,卻會發現有些經驗和其他人相同。 觀察思考 觸發聯想 你為什麼會來?為什麼喜歡寫作?你看到什麼?韓麗珠以各類問題,引導小作家思考,發掘內心部分。韓麗珠認為每個人都有些不同之處,答案區分了你我的分別,可通向自己內在的部分。 一個西裝筆挺的人,臉上有個還連着數片葉的青蘋果。學生透過觀察說出自己所見所感。有學生說是臉上長蘋果,有學生說像有煩惱,從各自的觀察產生不同的答案。而夏宇《甜蜜的復仇》的詩:「把你的影子加點鹽/醃起來/風乾/老的時候/下酒」;歐陽應霽《情事》的四格漫畫,看是囚禁的圖,讀是愛情的字,都觸發小作家聯想。 《I Will Follow You Into The Dark》的音樂錄像,片中主角面對地板小洞逐漸擴大的反應,以影像表達觸發想像,多位小作家都坦言感到內心也有這個洞,有說是想逃避的問題、有說是想做但恐懼的事。韓麗珠表示,文學作品有用上「意象」的寫作手法。意念是虛無的,例如悲傷、難過、逃避等,如個人經歷不敏銳,思考不夠深入,只會看到單薄的詞語。然而我們的經驗比詞語豐富,難以用單一詞語切實表達,因此可用故事帶出豐富的意念。不過,別要求意象完全符合自己所想,因為寫作時會發現想法比設定多,不要限制讀者想你心中所想,要給予讀者解讀的自由,留下發展空間。

苦心經營的隨便—梁科慶流行小說創作經驗談

梁科慶創作了《Q版特工》小說系列共38本,深受學生歡迎,曾獲第四屆全國偵探小說大賽「最佳懸疑獎」及第12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兒童少年文學組)。早前,梁科慶以「苦心經營的隨便——流行小說創作經驗談」為題,與一眾初中組小作家分享個人的創作習慣,以及教授流行小說的創作技巧。 梁科慶向小作家分享小說創作心得。 過去的流行 此刻的經典 寫一本流行小說不難,但要寫出高水平、雅俗共賞的流行小說卻絕非易事!甫開場,梁科慶先與小作家講解「流行小說」究竟所指何物:「流行小說與嚴肅文學並非斷然割裂的兩種類型,事實上,不少當時被視作『誨淫誨盜』、難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在歲月的磨洗後亦證明了它們崇高的文學價值,奉為經典。」由流行文學「進階」到學術經典的情况,自古有 之,例如被稱為「艷科」的宋詞、元雜劇如《西廂記》、志怪小說如《西遊記》、俠盜小說如《水滸傳》等。梁科慶指出,流行小說的類型主要包括:言情小說、武俠小說、科幻小說等,而當中有三個基本特徵:通俗性、故事性、娛樂性。能夠由暢銷流行小說,進而踏入學術殿堂,成為經典,歸根究柢仍是作品的水準問題。 青取之於藍 翻新非抄襲  小說最重要是別具創意,作者可透過加入流行元素、創作全新的情節內容,以及翻新、模仿經典作品來表現創意。梁科慶曾把「PokemonGo」捉精靈的情節放入小說《撕裂》中,十分貼合社會潮流。另外,翻新(Renovation)比創新容易,學習模仿前人的精彩作品,並非抄襲,而是挪用、改編,加以熔鑄,達到奪胎換骨、點鐵成金、捨筏登岸等效果,是作家常用的技巧之一,例如蘇軾的《赤壁懷古》是建基在杜牧的詩《赤壁》上創作,兩者都成為了名流千古的經典作品;張愛玲的小說創作養分也取自《紅樓夢》。另外,梁科慶亦分享了他在《Q版特工36:銀狐》中模仿了《紅樓夢第四十回》部分情節描寫,鼓勵中學生多從經典作品中獲取靈感,創作出自己的作品。 設計銘心金句 創作刻骨情節  你聽過下列的經典金句嗎:「I’ll be back.」(電影《未來戰士》,1984)、「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電影《大話西遊》,1994)、「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小說《雙城記》,1859)。梁科慶認為,「整篇小說中,有一、兩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節或對話,能抓住讀者的心,已經可以算是非常成功。」就如《Q版特工9:北韓危機》中的甘大枝,美艷動人,卻殺人不眨眼,角色強烈的反差感,留給讀者深刻印象。另外,梁科慶教導小作家可利用細緻的感觀描寫,以及強烈顏色對比,令小說引起讀者共鳴及留下深刻印象。 寫好開頭結尾 精彩的小說開頭需要建立不穩定狀態,吸引讀者繼續下讀,例如《藥》開頭營造出懸疑氣氛,引起讀者好奇,為何華老栓早起?拿着錢去做什麼?而結尾部分,梁建議小作家可嘗試創作像歐亨利《多情女子的麵包》那種讓讀者意想不到的結局,製造反差感。另外,也可善用留白技巧創作精彩的結局,像劉以鬯《對倒》及金庸《雪山飛狐》那樣,沒有直接寫出結局,而是留下想像空間給讀者,十分耐人尋味。 甘祉溢同學:今次課堂讓我明白該如何起筆與收尾。梁先生的個人創作習慣很好,創作時我會試試他的步驟。 徐梓誠同學:今天的講座讓我更了解不同的小說創作技巧,特別 是營造留白或大落差的的結尾方式。

歌詩顧蒼生反極權 卜戴倫唱作奪諾獎

美國唱作人卜戴倫(Bob Dylan)獲頒 2016 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於國際藝文界略有爭議。詩人、作家廖偉棠主持「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作家精讀坊」時,則認同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對卜戴倫的評價:「在美國偉大的歌唱傳統中創造出全新的詩意表達」,並形容這位影響着他的歌手的作品為「歌詩」。 小作家留心聆聽講者道出卜戴倫作品的特色。 詩與音樂 關係密切  廖偉棠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台灣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小說獎及創世紀詩獎。他分析卜戴倫的歌曲意義之餘,並向小作家解構文學與詩歌的關係。  詩與音樂的關係本來就十分密切,廖偉棠說:「以前中國的音樂和藝術有着詩教的作用,詩教即文學藝術需要承擔教化的作用。音樂要有情,將自己的心聲有紋路描寫出來,才成為一首詩歌。」  《論語.陽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廖偉棠指這說法跟卜戴倫喜歡諷刺時弊的創作很相似:「詩歌具有社會功能,並不是為自己而寫,而是加入令人共鳴的事情,這是詩歌『興』的作用,喚起別人的感情;『觀』即是觀察社會的變遷;『群』即聚集一起表達欲望、觀念及意向;『怨』並不是怨恨,而是諷刺、辨別。」  廖偉棠又謂:「早期的詩歌跟種田、打獵有關,正如東漢何休《春秋公羊傳解詁》所言『勞者歌其事』,當時的詩歌多數跟生活有關。」 表露人性 反戰疾惡  卜戴倫的樂曲被譽為跨越潮流,歌詞關顧蒼生,表露人性,用字簡單精準,發人深省,廖偉棠說卜戴倫作為「民謠詩人」,在音樂上確實簡潔有力,在歌詞上深刻、尖銳;他創作的民謠不吟唱風花雪月,卻大聲疾呼生活之惡、反戰、反極權、反資本主義。  廖偉棠認為,卜戴倫渾身充滿矛盾,創作的歌詩滿是相悖的修辭、不斷反對自身的反諷,當這些矛盾集中撞擊的時候,它們喚起巨大的能量,構成他的詩詞中難以解釋的魅力與感召力,成就了與眾不同的卜戴倫。  精讀坊上,廖偉棠引領小作家欣賞卜戴倫多首作品的歌詞,包括:《暴雨將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溪谷下游》(ValleyBelow)、《來自北方鄉村的女孩》(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手鼓先生》(Mr. Tambourine Man)、《瘦人歌謠》(Ballad of A ThinMan)、《談談紐約》(Talkin' New York)、《三個安琪兒》(ThreeAngels)等。廖偉棠綜合卜戴倫的創作特色:一、代入他人角色,述說社會;二、講故事,帶入抒情和議論;三、最大難度,使用對話和隱喻,製造戲劇性。 寫作錦囊 廖偉棠眼中的卜戴倫: 「我覺得這種傳統意義上的詩人愈來愈缺乏,卜戴倫的歌總懷着一種坦蕩,同時又毫不妥協的態度。他的歌裏總是有懷疑主義的精神,那是超越別人加諸他的理想主義成分的——我們不要以為他就是60年代美國那種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實際上他是懷疑主義者,他和卡夫卡、齊克果、卡繆等不安但清醒的獨立作家更接近。」 丁曉麒同學:讓我重新認識歌謠的意義,不只是娛樂,與詩也有很大關係,卜戴倫創作的詩歌都有不同的感受 周津兒同學: 我覺得他用詩與音樂結合一起,具有深層的意義,很厲害!

從《麥兜故事》看香港 認識多元本土人生哲理

屬於本土創作的《麥兜故事》,從繪本到動畫,既有地道的文化內涵,又標誌香港精神。「小作家培訓計劃」將香港電影資料館變身「流動教室」,由作家唐希文為初小組主持「作家精讀坊」,先觀賞這齣輕鬆惹笑的動畫電影,再帶領小作家認識主角卡通人物「麥兜」的造型構思,從中學習影片縷述的香港歷史和做人道理。 《麥兜故事》於2001年上映時,在座的初小組小作家還未出世。故事講述名為麥兜的擬人化小豬,從出生開始到中年的經歷。望子成龍的麥兜媽媽對麥兜寄予厚望,但麥兜只是個資質不高的平凡小孩,他們一起面對困難,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中感受到生活的幸福。電影場景充滿大量香港本地特色,例如密集的高樓、殘舊的唐樓、貼滿街招的牆壁、茶餐廳和大牌檔等,當中亦穿插着一些歷史大事,如李麗珊奪奧運風帆冠軍及九七回歸等。電影當中也不乏音樂元素,多首改詞改編或原創作品甚受歡迎,令情節更加吸引。 中西文化 融合多元 觀畢電影後,唐希文以「從《麥兜故事》看香港」為題主講,先介紹故事的創作背景和原著漫畫的主角麥嘜及麥兜:「原作者麥家碧解釋過麥兜較受歡迎的原因是因為相比起來,他的表弟麥嘜太聰明太完美,而傻兮兮的麥兜則予人親切有趣的感覺,觀眾容易代入其中。」她由此領略到,在設定人物角色時,較輕鬆惹笑的形象往往更討人歡喜。 電影除了將麥兜有點笨、有點蠢、有點傻的個性表露無遺,亦充滿着華人傳統習俗及香港本地特色,例如求籤拜神及長洲太平清醮搶包山活動等;另一方面又相當重視西方文化,例如小朋友都需要學習英文,影片中麥太選擇的幼稚園標榜外國人教英文等。唐希文說:「《麥兜故事》內的香港特色有趣而豐富,將所有元素共冶一爐,多元融合,有新發展又有舊風貌,例如新建築和唐樓、新景點和傳統節日等,既保留了中國傳統習俗,同時又嚮往西方文化,不斷求創新進步,表現出香港是中西文化交匯的國際大都會,亦是當下社會最重要的特質。」 結尾隱喻 發人深省 唐希文提醒小作家注意《麥兜故事》所體現的香港精神,諸如:重視家庭並孝順父母、出身草根卻自強不息、思想單純而懷有理想,堅毅不屈又默默耕耘;她形容電影內的人物都擁有樂觀性格,即使對於沒有可能發生的事,仍會努力嘗試,突顯出香港敢於冒險和勇於嘗試的精神。 影片最後講述麥兜長大後的情况,發人深省。唐希文分析:麥兜小時候對世界充滿好奇,長大後覺得世界不再好笑;小時候經常微笑容易滿足,長大後眉頭深鎖輕易失望;小時候相信凡事「一定得」,長大後發現很多事「未必得」。電影最後鏡頭是一個穿黑白間條衣服的真人,站於沙灘面向茫茫大海,唐希文解釋:「真人現身的結尾反映童年夢的完結,由幻想回歸現實,而黑白間條戲服意象徵囚衣,隱喻現實世界其實是一個大的監獄,作者希望表達出成年人與兒童的世界顯著不同。」 小作家心聲: 張啟軒 拔萃小學 小三 我最開心是可以來到香港電影資料館看卡通片,我覺得這套電影能夠代表香港人,內容得意有趣,當中有大量與媽媽相處的情節,令我想到媽媽平日工作和照顧我的辛勞,明白體諒媽媽的重要。 林樂呈 香港嘉諾撒學校 小二 我覺得《麥兜故事》的卡通人物很可愛,故事輕鬆有趣,印象最深刻的情節是他們幻想去馬爾代夫的部分,我都很想去。麥兜的樂觀性格令我感動,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例如以正面的態度應對生活困難。

寫作交流會 作家分享寫作宜忌

作家蒲葦老師及唐希文於去年的小作家培訓計劃中,擔任講師,以及參與評改小作家的文章。蒲葦老師稱自己是小作家的「粉絲」,遇到好文章會存檔收藏。他欣賞有些小作家能突破學校中文科寫作的框框,做到隨心聯想,甚至是破格的寫作情況。其中,他特別欣賞小作家大使參考「差不多先生」,創作了「等一會先生」,描寫某些人凡事延遲的習性,見解獨到,別具創意。 作家蒲葦特別欣賞小作家大使參考「差不多先生」,創作了「等一會先生」。 作家唐希文欣賞小作家的作品天馬行空,內容具體,連結現實生活。  而唐希文不僅欣賞小作家的創意,而且讚賞他們能將現實與創意結合。她指在去年的多啦A夢課堂上,有學生的文章寫道,想發明一部創意知識機,當要認識一種新動物時,透過機器可看到動物的樣子,聞到氣味,聽到叫聲等。小作家的作品天馬行空之餘,內容具體,連結現實生活。此外,她亦欣賞近年學生在寫作中加入時事議題,提升文章深度。  至於小作家們寫作上需要改善的地方,蒲葦老師認為學生要更大膽地、自由地創作,不要帶著學校中文科的寫作要求,為奪取分數而創作,因為「小作家培訓計劃」的評分標準跟學校是截然不同。唐希文則發現有些學生為奪取高分,經常使用大量深奧的成語。她分析道:「用字精準比深奧更重要,因為遣詞造句準確才會感情真摯,否則,文章便流於矯情造作。」  寫作交流會上,不僅有作家教授寫作需留意的地方,第一屆的參加者、現為中文大學新聞系學生鄭思維,以及上學年初中組的全年寫作大獎冠軍得主秦正堯亦分享了她們各自的閱讀及寫作心得。 小作家大使鄭思維表示每天都會在個人博客上撰文,訓練在平淡生活中找題材,藉此練習文筆。  鄭思維說:「第一年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提交的第一篇文章,獲得了『陳腔濫調』的評價。於是,我便開始練習用文言文撰文,學習精簡用字,改善自己的寫作問題。而且,我每天都會在個人博客上撰文,訓練在平淡生活中找題材,藉此練習文筆。」可見,思維的作品獲作家讚賞,是每日持續不斷練習的成果。 初中組秦正堯隨身攜帶一本簿,當搭巴士或等候時出現靈感,便會先記錄下來,用於往後的創作上。  而秦正堯的得獎作品《遇見另一個自己》,獲作家一致好評。她分享自小受媽媽影響,愛上閱讀及寫作,小時候會跟媽媽一起玩故事接龍遊戲,現在亦會一起討論閱讀心得。至於獲獎作品的靈感源於搭巴士時,想起多啦A夢的大雄透過時光機去到未來看到不同的自己,於是靈機一觸,想像遇到另一個自己的畫面而寫成了文章。她說:「我會隨身攜帶一本簿,當搭巴士或等候時出現靈感,便會先記錄下來,用於往後的創作上。」

小作家訓練營學填歌詞寫劇本

文字創作不單能在紙上活現,通過歌手或演員演繹,更可經聲音和影像呈現。「小作家培訓計劃」特別安排於烏溪沙青年新村舉行寫作訓練日營,讓一眾小作家在輕鬆的環境下,聆聽作家、填詞人和編劇的創作心得,並即席構思校園歌詞,編寫以動物為主題的電影情節,一嚐填詞和編劇的滋味。 出色的歌詞可掀動聽眾的思緒,「誰令我當晚舉止失常,難自禁望君您能見諒」,這首由黎彼德填寫的《印象》,將他結識女孩的經歷融入歌詞之中。主修中國語言及文學、多年來從事與文字創作及中學教育有關行業的填詞人簡嘉明表示,要編寫出色的歌詞,需要對身邊事物有敏感觸覺,經常思考和發掘創新意念,將日常經歷和見聞記錄下來,積累一切,投入歌詞中。 簡嘉明:從成長經歷尋找題材 簡嘉明鼓勵學生要從成長經歷中尋找題材,除了自己的故事,亦可聆聽別人的故事,例如另一位填詞人黃偉文將朋友持續寫信給美國歌手麥當娜,並得到對方親筆回信的故事,寫成了《奇洛李維斯回信》。她說同學亦可透過日常觀察,了解身邊的事物,例如填詞人周博賢的《亡命之途》,所寫的是乘坐高速小巴的乘客心態。林夕填寫的《幸福摩天輪》,將摩天輪比喻愛情高高低低。充實人生,令人生變得多樣化,創作的靈感自會源源不絕。 簡嘉明表示,知識要全方位汲取,需要大量閱讀,亦要留意時事,不能與社會脫節。另外,撰寫歌詞要注意演唱者的背景和心態,她為譚詠麟及杜麗莎編寫的《得過不且過》,先從不同渠道了解他們的心態,將人生體會寫入歌詞中,反映出歌者心聲,不因合唱者是男女便選用愛情題材。 黃勁輝:劇本創作需與時俱進 除了歌詞,寫作訓練營亦探討「文學與電影」的話題。事實上,許多文學作品被拍成電影,成為經典。「最佳編劇」黃勁輝博士分享了多篇文學作品,分析不同寫作風格,帶領學生欣賞具電影視角的文章。另外又播放了不同類型的電影片段,激發小作家的創作靈感。 黃勁輝大學時期修讀中文及新聞傳播,取得哲學博士學位,歷年熱衷研究文學與電影;2012年,他憑電影《奪命金》獲中港台三地獎項,包括台北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國內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編劇」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編劇」,該電影同時獲亞太影展「最佳影片」。黃勁輝早年參與編劇電影包括2001年鄭秀文、梅艷芳主演高票房電影《鍾無艷》及2000年柏林影展觀摩電影《辣手回春》等。 由於編劇撰寫的故事要由演員演出,黃勁輝強調要「寫得出,做得到」,因此,編劇要為電影度身訂造劇本,與不同崗位溝通合作,考慮很多現實需要。如發現演員與對白不合,編劇就要如裁縫一樣,為電影需要而剪裁劇本。 每個電影場面都是故事的焦點所在。黃勁輝表示,對白要精闢,一兩句說話就要帶出演員身分、學歷、性格及時代背景。例如30年代的上海、50年代的香港,以至現代人說話方式都不一樣,故需要多方面閱讀,多觀察了解不同年代事物,與時並進。 黃勁輝又用賈樟柯以寫實方式拍攝內地販狗情况的《狗的狀况》,以及李安導演《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作比較,分享以不同手法描述動物的影片,讓學生嘗試以動物為題材,即時編寫故事大綱,發揮天馬行空的創意。

小作家培訓計劃 2018/19 開學啦!多元化課堂激發學生創作熱情

致力推動學生廣泛閱讀及寫作的「小作家培訓計劃」,今年已經踏入第七年。計劃透過一系列多元化的作家指導課程,以及走出四面牆認識歷史文化的「流動教室」,激發着一屆又一屆學生建立良好的閱讀寫作習慣。早前(11月10日),上屆小作家培訓計劃畢業生、新一屆學生及家長,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行「小作家培訓計劃」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聚首一堂。當天大會頒獎予去年表現出眾的學生,更為新一屆參加學生準備了精彩的第一課。 「小作家培訓計劃」由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及《明報》合辦。新一屆課程着重「寫作、閱讀、體驗」三大元素,針對學生的學習需要,繼續舉辦豐富活動,包括:提供基礎訓練,教授不同寫作文體技巧的「培訓班」;由導師有系統地剖析個別作家的寫作技巧及作品意念的「作家精讀坊」;與作家互動交流,即席創作以啟發寫作思維的「寫作迎新營」;以視頻形式推薦及鼓勵小作家閱讀不同作家著作,擴闊學生閱讀範疇的「閱讀好時光」;以及讓參加者在校園以外,擴闊視野,增強他們的觀察力及表達能力的「流動教室」。計劃期望在各校凝聚一群小作家,在校內推廣閱讀及寫作風氣。 ▲(左起)《明報》總經理高志毅連同開幕禮嘉賓袁兆昌,以及語常會代表鄧卓莊校長共同主持開學禮儀式。 跳出框框的寫作教室 小作家課程有別於傳統學校寫作課堂,不再局限於課室內進行。過去一年小作家們多次參與「流動教室」活動,曾到訪大澳了解漁民的生活,前往長洲了解當地歷史和製作平安包,亦曾出海探索海下灣珊瑚世界,讓學生在體驗活動中獲取創作靈感,豐富創作題材。此外,計劃邀請本地作家,例如:君比、周蜜蜜、關夢南等,為小作家們主持講座,讓參加者學習不同的文體寫作,以及認識著名作家和經典名著作品。透過一系列多元化的閱讀寫作課堂、作家親授的寫作技巧,啟發不同年級學生從生活或廣泛閱讀中獲取靈感,寫出切合學生年齡、打動人心的作品。 ▲上屆小作家培訓計劃畢業生、新一屆學生及家長聚首一堂。 鼓勵學生持續寫作 「小作家培訓計劃」按學生的程度,每年招募初小、高小及初中組別學生,與此同時,歷屆畢業生亦可申請成為小作家大使,讓熱愛閱讀寫作的年輕人,可繼續獲得作家指導和評改作文的機會,並以行動回饋社群,幫助師弟師妹發展潛能,將經驗和精神傳承下去。 ▲典禮開始前,參加者閱讀紀念冊,欣賞出色的得獎作品。 由第一屆開始參與「小作家培訓計劃」的中文大學新聞系學生鄭思維表示:「初中時熱愛寫作,但寫得不太好,所以一直沒有得到老師給我機會去參加校外的比賽。在我就讀中三時,老師知道我對寫作有濃厚興趣,決定讓我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雖然我遞交的第一篇文章,只被作家評為「陳腔濫調」,但我沒有因此而洩氣,反而去作一篇文言文,訓練自己用最少的字數表達最多的信息。其後,我再遞交另一篇文章,而這一次有幸獲得優異獎,亦是我人生中首個作文獎項。翌年,出於報恩心態,再以小作家大使的身分繼續參加此計劃,當時真是純粹覺得自己不能拿了一個獎項就轉身走了。於是,我便一直參與此活動,一年接一年,停不了。」可見,對於有創作熱情的年輕人,只要獲得適切的指導及鼓勵,就能繼續在創作路上大放異彩。 ▲袁兆昌邀請家長閉上雙眼,讓小作家們更自在地回答是否喜愛閱讀寫作,小作家們紛紛踴躍舉手回應。 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在作家交流環節,出席嘉賓分享了各自的閱讀寫作心得。蒲葦表示:「我喜歡以文字表達心情,每當感覺不開心、不滿或憤怒等,都會執筆創作或透過社交平台發文,幫助自己抒發情緒。寫作真是一個很好的自癒過程。然而,在考試或比賽的創作上,我建議大家可以反叛一點,多些勇氣,跳出固定思維,刻意走與正常人相反的路,寫出與眾不同的文章,突圍而出的機會較大。特別在小作家培訓計劃這個自由創作的空間,大家大可放心發揮創意,寫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 ▲得獎學生上台領獎,分享創作歷程及得獎喜悅。 每個人的生命經歷有限,卓瑩認為:「學生在描寫一些未接觸過的人物時,可以學做一個演員,例如看到同學被罵,可想像自己是被罵的人,然後設身處地,把被罵的感受寫出來。透過這方式可寫出更多自己經歷以外的事。」唐希文表示,除了把自己當成演員外,還可以多跟不同人交流、傾談,嘗試代入別人的處境,從別人的經驗中同樣可獲取靈感。袁兆昌亦分享道:「只要多點想像,就能寫出情節曲折離奇的文章。記得我曾經寫過父親生病了、母親住院了、老師患了絕症等文章,最後當然他們在我悉心照顧和祝福下全然康復。有時候,作文內容是虛構的,只要情感真摯,同樣是好作品。」 ▲學生們遇到喜愛的作家卓瑩,紛紛帶書上前索取簽名及拍照留念。 現今生活忙碌,作家們紛紛建議同學們少用手提電話,隨身帶備書籍,善用乘車或等候的時間閱讀。袁兆昌亦提醒學生們不要錯過精彩的電影或劇集,並從這些影視作品中獲取創作養分。他建議引用一些電影經典金句,例如加入「做人如果無夢想,同條鹹魚有什麼分別啊?」於文章中,可提高趣味性。 ▲在作家交流環節,(左起)唐希文、卓瑩、袁兆昌及蒲葦為新一屆小作家培訓計劃學員上了第一課。 學生、家長心聲 初中組冠軍 全年寫作大獎 陳文千 協恩中學 得獎作品︰《走佬》 第二次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再次奪得全年大獎,感到非常意外。自小我就很喜歡閱讀,特別是金庸的小說。現在由於課業繁重較少時間可以閱讀,於是我就重覆閱讀之前的小說,例如《神雕俠侶》我看過五次,有些情節和句子,我都可以背出來了,因此寫作時可靈活運用出來。閱讀可以為寫作提供靈感,像今次的獲獎作品正是從一篇關於消防員殉職的文章獲得靈感。 高小組冠軍 全年寫作大獎 鄧耀森 九龍塘學校 得獎作品︰《頑皮的我》 可以獲獎感到很意外,同時給我很大的鼓勵,以後我會多閱讀,繼續寫作更多文章。透過小作家培訓計劃不同類型的閱讀寫作課堂,以及打破常規的流動教室,啟發我從生活中發掘寫作靈感,正如這次的得獎作品就是我和朋友打籃球的情景。可以獲得評審肯定,我很開心。 初小組冠軍 全年寫作大獎 黃翊翹 聖公會馬鞍山主風小學 得獎作品︰《影子的悄悄話》 自小我就很喜歡跟影子玩,於是把跟影子的對話寫下來。閱讀方面,我特別喜歡童話故事,覺得很有趣。黃翊翹媽媽表示,他們一家都很喜歡閱讀,每個周末都會帶兩個兒子去圖書館借書,每次都會借二十到三十本書,然後一家人每晚睡前都會看書、講故事。她認為閱讀很重要,對孩子的成長及獲取創作靈感都有很大幫助。 高小組亞軍 全年寫作大獎 梁景熹 聖公會德田李兆強小學 得獎作品︰《回首》 繼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2015/16學年初小組後,我去年再次參加活動,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計劃,把看似靜態的寫作閱讀活動變成流動教室,離開四面牆的課堂,可以切身體會及學習到很多歷史文化知識。 優異寫作獎 小作家大使獎 鄭思維 香港中文大學 得獎作品︰《菲林》 這是我在小作家計劃的第七個年頭,我學會了「淡」。因為學校喜歡衝突性較大的轉折橋段,所以我寫過「我」是自閉症小孩、斷臂的魔術師,而文中一定有一段描寫哭泣的情節。早年,我得到的評語是「用力過猛」,當時我很想用自己的文字將整個情感塞進讀者的腦子。後來,我參加很多不同作家的工作坊、講座。他們不約而同地表示寫作最好題材源於生活。這句話,說來簡單,但其實值得深思。得到啟發後,我嘗試以日記內容為文章題材,將某一天的情感抽出來,再放入一個虛構的故事中。 嘉賓寄語(排名不分先後) 鄧卓莊 中學校長、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委員 閱讀有助於建立價值觀及改善待人接物的態度。讀一本好書, 可令人終生受用,例如:朱自清《選擇》散文集, 作者溫文爾雅的個性、熱愛工作和熱愛教育的態度對我的影響至今仍然存在。另外, 透過寫作的過程,可表達心聲及疏理情緒,有助學生的個人成長。 卓瑩 兒童文學作家 閱讀可以功利一點。自小我就有一個習慣, 就是隨身帶書籍, 在空閒時閱讀之餘, 亦會帶上筆記本, 抄寫好詞好句, 以及記錄有趣的意念、想法或夢境, 透過這方法累積寫作素材。 蒲葦 作家及教科書編者、資深中文科科主任 很多人認為主修中文才需要閱讀和寫作, 其實不然。閱讀可建立我們的價值觀, 而寫作可幫助表達意見、抒發個人情感。我認識不少熱愛寫作閱讀的年輕人, 他們的生命往往更堅實、他們更執著於達成理想, 因此閱讀寫作絕對值得我們投資時間。 袁兆昌 詩人、作家及出版社編輯 寫作不僅需要創意,還可透過閱讀學習描寫技巧。我學生時代很喜歡看瓊瑤的小說,...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