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城市「陌生化」寫作 重塑想像添反思空間

有些人靈感特別多,彷彿拿起筆就能寫出千百個故事;也有人呆坐半天,都找不到寫作意念。原來,想像力也能透過後天培養。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助理教授、曾獲多個文學創作獎的謝曉虹博士,為小作家培訓計劃主持工作坊,跟同學詳談「城市想像與寫作」,指導小作家怎樣把想像演化為文。 謝曉虹博士引用西西的《浮城誌異》,解釋作者如何透過超現實的畫作比喻香港,並整理出想像的方法,讓同學參考。在分組討論環節,同學藉觀察超現實畫作分享個人感受及看法,暢所欲言。 謝曉虹:從《浮城誌異》看想像 曉虹表示,西西用她的作品《浮城誌異》,記下1980年代港人面對回歸時呈現的不安和焦慮。書中十三篇文章圖文互涉,以著名超現實畫家雷內‧馬格利特的畫作象徵她眼中的香港,再配以文字,完成她對城市的想像。謝曉虹補充,西西把香港「陌生化」,即運用比喻令所描寫的人或物與現實產生距離,從而引發聯想。這種手法生動地處理了人們漸覺麻木的事物,並提供細節重新表述,令讀者有新鮮感,增加他們的反思空間。 此外,謝曉虹認為,西西運用畫中的矛盾意象,表現出當時香港人的特質及思緒,如《浮城》象徵無根的焦慮;《鳥草》則以鳥首形的草表現出香港人渴望自由,卻不敢向外闖的特質。雖然這類文章或圖像未必能為讀者提供解決方向,但謝曉虹指出,文學創作與數學不同,可以有許多答案,甚至毋須總結,反能讓讀者有回味的空間。 謝博士說值得注意的是,《浮城》與一般小說不同,沒有時間性及因果關係,也沒有明顯的開首及結尾。她解釋,這種創作手法正切合意大利作家伊塔羅‧卡爾維諾提出的「時間零」理論,即打破小說着重情節及結局的成規,着重描寫特定的瞬間。

精讀梁實秋散文 學寫文章高、遠而不長

散文寫得愈長,或許愈能夠詳細表達出作者的情緒,然而卻未必能令讀者明白文章的重點。作家兼中文科主任蒲葦主持的作家精讀坊,以「文章要高、要遠,就是不要長」為題,導讀中國著名散文家梁實秋的作品,從中探討寫作散文時要注意的地方,切忌:太多枝節、太繁冗、太生硬、太粗陋。 蒲葦:不要寫「跑野馬」文章 梁實秋在〈談志摩的散文〉中寫道:「他的文章是跑野馬」,蒲葦說意思是指徐志摩不受拘束,不會就着題目下筆,隨意而寫,直接把情感投入文章。然而,蒲葦並不鼓勵小作家仿效徐志摩「跑野馬」的寫法,因為這不是正規的文章作法。同學宜認清題目的意義,要有理性的制約去鋪排文章。 有關梁實秋的散文觀,蒲葦說他相信偉大的文學的力量,不藏在情感裏面,而是藏在制裁情感的理性裏面,原因是文學的活動是有紀律的,有標準的,有節制的;而非像好奇心的活動是任意的,不拘方面的,漫無選擇的。 文學發於人性 亦止於人性 蒲葦提醒小作家寫文章寧短莫長,他引述梁實秋的國文老師徐鏡澄所教的作文之道,在於「割愛」,指文章的最高境界是「簡單」;偉大的文學家,不在乎能寫多少,而在乎能把多少不寫出來。文章做得太短,固然不好,然而比太長還好些。 蒲葦述說梁實秋的另一點散文觀是關乎人生與人性,他認為文學發於人性,基於人性,亦止於人性。凡是文學都與人生有關,不過人生範圍很廣,除了政治經濟等要素之外還有別的美好的境界。談文學,一切主義俱屬空談,重要的是作品;而文學是人性的表現,文學的作家要培植他的同情心,要充分的體驗生活。富於感情、思路清晰的人,寫成的散文也必定是情摯纏綿,澄清澈底的。 至於行文,梁實秋指有時候使用粗淺的口語頗能傳神,而有時候要使用較雅馴的詞句方能適當表達意境,他又反對歐化的寫法。 討論環節助交流 蒲葦講畢梁實秋的散文觀,小作家便分成五組討論及分享。吳卓霖同學表示:「在精讀坊裏,蒲葦老師分析梁實秋的寫作風格甚至人生觀,令我更加認識這位散文作家的背景及散文觀。至於寫作方面,這次學到鋪排文章,既可表達自己情感之餘,也可輕鬆讓讀者引起共鳴。」 戴龍同學表示:「以前我從未接觸過梁實秋的散文,經蒲葦老師介紹,令我對他有更多認識,更能夠了解其寫作思維及創作技巧。之前我認為寫文章要長才能夠表達思緒,今次活動明白短篇文章尤佳。而在討論環節中,可以和其他小作家交流,了解其他同學的想法,獲益良多。」

科幻小說知識作藍本 寫作勿對靈感存謬誤

小作家擁有豐富的想像力,有不少更擬在作品中融入科幻元素。「小作家培訓計劃」為幫助他們有更好的發揮,特邀來擅長科幻創作的徐焯賢,以「科幻懸疑小說與想像力」為題,主持「高小組」工作坊,解構撰寫科幻小說的基礎,並引用不同例子,帶領他們遊走知名作家筆下的科幻懸疑世界。 硬科幻與軟科幻 部分小作家覺得科幻小說只靠幻想便能創作出虛構的故事,然而對內裏的情節與角色理解不深。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的徐焯賢認為,科幻小說其實是科學幻想小說的簡稱,主要描寫想像的科學或技術對社會或個人影響。 徐焯賢指出,這類小說可分為「硬科幻」及「軟科幻」兩種。「硬科幻」有豐富的科學知識作為藍本,即使這種寫出來的科學現在未必真實,未來也有機會出現,以至書內會有很多公式,例如太空旅行。「軟科幻」對科學的知識不作深究,只作為一種「媒介」,但包含很多經過計算或研究的內容,這類作品帶有很多不同類型小說的影子,如奇幻、諷刺小說,對人性、社會有深刻的反思。 科幻小說除了以科學為基礎外,徐焯賢教導小作家:「寫小說或童話故事時要考慮主角的年齡,多看科幻電影幫助想法更加新穎;寫作也要運用擬人法,即使有些東西不懂人類的說話和行動,我們也要給它們賦予生命。」 現時的科幻作品常描寫時光旅行、機械人及外星人等題材,徐焯賢亦建議小作家在創作同類題材上,一定要與時代並進,懂得更多科學知識,寫出來才會更加有真實感,讓讀者能夠從中學習,閱讀時更加開心。 科幻與推理的結合 在科幻與懸疑寫作方面,徐焯賢說:「推理小說的重點在於『謎』,要製造懸疑氣氛滲透到科幻小說裏,可寫利用科學才能做到的殺人事件,譬如東野圭吾的《神探伽俐略》、圭志祐介的《防犯偵探‧榎本系列》;又或是以科幻式懸疑創作,製造懸疑後才發現科學,像電影《星際啟示錄》。」 徐焯賢以個人作品〈聖誕禮物〉作例子,解釋科幻懸疑的創作:「首先借着經歷,製造謎題後再解謎,最後解釋主題的意義。然而要把冒險或科幻懸疑的小說寫得好看,就要多閱讀相關的書本或紀錄片。」 綜合而言,徐焯賢提出創作科幻懸疑小說的四大法門:第一是「增加」,例如將奇幻思路(神話) 加上科幻謎題(平行世界);第二是「減少」,所指的是打鬥場面;第三是「變位」,善用角色轉換;最後是「結合」,就是懂得利用科技新聞。 此外,徐焯賢覺得很多人對靈感存在謬誤,他說寫作不能太依賴靈感,而要對內容多加想像和推敲。其實,靈感並不是無中生有,徐焯賢強調需從閱讀及生活來積累,因此,他鼓勵小作家多看不同類型的文章,從而加強靈感的累積。

遊記抒情動人心 異國見聞悟道理

一篇好的遊記,可讓讀者了解文中的城市景貌之餘,更可觸動人心。「小作家培訓計劃」請來旅遊作家馮佩馨,以《遊記與文學》為題主持初中培訓班,講述遊記寫作的技巧,又分享創作歷程的體驗,並剖析遊記與文學之間的關係,帶一眾小作家進入一段遊記之旅。 遊記的四種內容 寫遊記的材料很多時,該如何取捨?大學期間曾獲「2010香港大學散文創作獎」冠軍、香港城市大學「城市文學獎」散文組冠軍以及香港浸會大學「大學文學獎」散文組冠軍的馮佩馨認為,遊記可分為四類內容:記敘遊覽經歷、抒發感情、描繪景物及景觀、說明道理。 馮佩馨說,記下當地的見聞或同伴間發生的事情,剪裁最精彩的片段,運用首尾呼應或步移法來描寫,屬於記敘遊覽經歷類;透過旅遊反映自己生活或跟社會作比較,足以抒發感情;描繪景物、景觀,就好像用文字繪畫一幅圖畫般,這方面要寫得精彩的話,平時要多閱讀文章,嘗試記下形容花草、夜景等語句作參考;至於說明道理類,與抒發感情相近,譬如把異國的所見所聞,反思現今與以前社會的分別,表達自己所領悟的道理。 遊記既可記敘,同時亦能抒情,馮佩馨以台灣作家三毛的《萬水千山走遍》中的〈街頭巷尾〉為例,形容該文「語言淺白,直抒感受」,她指出:「這篇主要描寫墨西哥吃喝玩樂的經歷,有刻劃大都會的壓迫感,有從當地人的衣著反思貧窮問題,從而抒發感情。而描寫異地食物時,靈巧地顯現當地食物的製法亦頗有趣。」 輕鬆幽默 從淺入深 城市特點乃遊記常用的題材,馮佩馨說舒國治的《門外漢的京都》中的〈京都的長牆〉,多角度寫出京都最大風景資產之一——長牆,令人了解到京都城市的特色,而行文充滿詩意,讀來賞心悅目,足見其散文技巧高超。 馮佩馨鼓勵同學多寫遊記,無論是本地或外國亦可,視乎自己的生活經驗及感觸。「寫遊記可以輕鬆幽默,在文章加入幽默的字眼會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另外,由淺入深,運用淺白的文字更能夠表達意思;文句就不必冗長、緊湊,放開來寫,配合標點符號及長短句的運用,令散文更有節奏、更有氣氛。」

細味粵劇悠久歷史 領略文化遺產精粹

粵劇是一種豐富的文化藝術,亦具有文學的教育意義。「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流動教室,特邀請粵劇名伶阮兆輝以《粵劇藝術在香港的傳承》為題,詳細縷述粵劇的悠久歷史,並分享個人的演出經驗、示範做手,又帶領參觀戲服道具,讓小作家深入了解這項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表演藝術。 阮兆輝:戲曲源於祭神 粵劇的發展源遠流長,阮兆輝跟小作家娓娓道來。「全世界的戲曲都是源自於祭神,最初祭神只是敬拜天神,後來類似詩歌的出現歌頌神,並開始構思一些關於神的故事情節,例如日本寺廟有很多《天宣降臨》的故事,找演員扮演當中的角色,這種習俗仍保留至今,逐漸演變成戲劇的雛型。」 原來,最初的戲曲是由一段段故事組成,並非像現時的完整長戲。阮兆輝說:「早期詩歌都是以朗讀為主,慢慢加長成詞,因為要配合入樂。從《詩經》大雅、小雅開始,每個朝代都重視詩,到了唐宋戲曲的發展很大,其中唐明皇喜歡音樂、詩歌,於是集合李龜年、李太白等編制可唱的唐詩,最早的曲是由唐朝產生,唐以前沒跡可尋。」 南戲北雜劇衍生粵劇 接着,阮兆輝講解中國戲曲由宋朝到元朝的發展,其間的南戲、北雜劇更生了現時的粵劇舞台。「宋朝盛行詞,收集詞後組成曲,同時宋亦有很多戲曲的產生,現存完整的古代劇本源自南戲,南戲是由南宋時期誕生,其中「荊、劉、拜、殺 」被稱為四大南戲,就是指《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記》及《殺狗記》。」 元朝是戲曲大盛的年代,阮兆輝說:「元代北雜劇的最大特色是由四折組成(即四場),每一折由一個演員主唱,其他腳色只是說白。如果四折不足,就會加入楔子,意指四場戲未足以表達或令觀眾明白,四折一楔子是元雜劇的劇本結構。」他續說元朝盛行的戲曲最大的特點是:「當時老百姓受到高壓的統治,只有靠戲曲發洩,大多是以鬥爭為題材,尤其是關漢卿的戲曲,訴說妓院、國家大事,總是以弱勝強。」 劇作含隱喻 典雅在骨子 目前戲曲界做傳統舊戲外,亦有很多新編的劇本,阮兆輝舉《白蛇傳》為例,指其完全不是愛情故事,本意針對時弊,運用了很多隱喻的手法來控訴整個社會的制度和人性,可惜改編後觀眾不大了解背後的意思。他解釋:「其實很多劇作家都會運用隱喻手法,表達寫實主義情懷。新戲方面,我亦希望能夠注入更多新元素,情感不要留於表面,劇作家要將細節讓觀眾清楚明白,從歷史中描述新的角度或新的觀點。」 有小作家向阮兆輝提出創作技巧的問題,他回應:「我建議文學作品應該要有深層意思,不過要運用淺白文字,讓人容易明白吸收,尤其是戲曲,寫作時必須單刀直入,也可適當地用典,而下筆宜典雅在骨子裏,但切記把文字推砌並不等於典雅。」

林語堂兩腳踏東西文化 散文富邏輯議論有趣味

把幽默的元素融入寫作,不但令文章生動有趣,更加能夠吸引讀者閱讀。作家兼中文科主任蒲葦主持的「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作家精讀坊,以「兩腳踏東西文化 - 導讀幽默大師林語堂」為題,剖釋林語堂的創作精粹,並跟小作家探討中西方的幽默文學。 幽默大師一心評宇宙文章 林語堂自評散文:「兩腳踏東西文化 一心評宇宙文章」。蒲葦說:「『兩腳踏東西文化』的意思是作家不拘泥於英文或中文較為優勝,甚或中英兼善,都能發揮,把文章寫好,例如林語堂用英文寫作成為外國暢銷書作者,論據除了中國的例子,也有西方的例子,其他國家的讀者通過他的着作可認識中國。『一心評宇宙文章』即是勇氣,宇宙是概括整個時間空間的觀念,好像林語堂這種寫作勇氣是其核心價值。」 蒲葦提醒小作家寫文章要有共鳴,不要只為自己宣洩,應該達致推己及人的目標。他引述張曉風的〈地毯的那一端〉說散文不需要刻意安排情節,直話直說,把最柔弱最不設防最不透明的一向不為人知的我展露給人看。他鼓勵小作家要真摯表達自己的情感並融入於散文,令人即時頓悟。 有關幽默大師林語堂對文學藝術的看法,蒲葦說:「他認為文學是對生命的嘆賞,藝術是對生命的欣賞。那種真的感覺如果能描寫出來,就是好文章。例如生老病死、愛與妒忌是真正發自內心的感覺,文學較為藝術的表達,感覺要真實,表達的形式要多樣化。」 文章可幽默 作事須認真 文學家楊牧將散文分為七大類,且指「議論,林語堂最有趣味」。蒲葦說「通過穿梭古今中外、兩腳踏東西文化的林語堂,讓我們學懂撰寫掌握論據的議論文,這對讀中文科無往而不利,因為他的作品精於邏輯分析。」他更鼓勵小作家要多閱讀,寫文章要運用充分的論據,例如引用名人語錄、歷史事件及科學證據等,這樣文章才能與別不同。 蒲葦引述林語堂說,文章可幽默,作事須認真。他指出,「幽默一詞的中文字句,是林語堂由英文的『Humor』翻譯而成。另有翻譯者譯為「語妙」,最終『幽默』勝於『語妙』。原因是幽默意境較為高遠,與諷刺不同,諷刺是挖苦別人,幽默令人會心微笑,沒有傷害性,所以很多文章的幽默都是自嘲。」 至於智慧,林語堂認為是現實、夢想加上幽默等於智慧。而蒲葦說:「智慧能令人提煉待人接物的處世態度,讓人佩服。」

生活仿如電影連續播 善觀察積經驗利寫作

寫作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一切都可以源自生活的經驗。文化人黃仁逵為「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主持的工作坊,不採單向的授課形式,而跟4位小作家對談,又與其他在座同學交流,閒話家常「生活與寫作」的體驗。 黃仁逵是一位跨媒介創作人,數度獲獎;他的散文集《放風》奪得第五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編寫的《籠民》獲1993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癲佬正傳》為他取得1987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獎。另他擔任藝術指導、美術指導的電影達30多部,其中如《圍城》、《半生緣》、《女人四十》、《七小福》等亦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除此,黃仁逵還是畫家、音樂家。 黃仁逵:整理思維 反覆修正 有關小作家面對題材取捨的疑問,黃仁逵表示:「我會將想寫的全部內容寫下來,然後構思相對合理的次序,在寫作的過程中反覆整理自己的思維,每一次寫文章都會修正最起碼五次或以上。」黃仁逵認為,寫作是其中一個尋找自信表現的方法,只要敢於去寫,便會與眾不同。 香港環境稠密,對寫作或許有所障礙,但黃仁逵說小作家應嘗試由被動變成主動地駕馭環境。「我覺得有些狀況較容易幫助創作,當然在沒有那麼干擾的環境下,易於思考。因此,有些人喜歡到寧靜的圖書館,有些人喜歡行山親近大自然,以助自己進入思想的狀態。然而,人始終難於長時間在沒有紛擾的狀態下創作,人生總有很多事情同時發生,故應學懂自我訓練,在任何場合都能下筆。」 至於劇本創作,黃仁逵說:「寫劇本時要投入角色考量對白,表達你心中擬傳遞的訊息。而每一樣你想建立的人和事物,都是透過文字融於劇情,看劇本的人便是藉着這些文字演繹成電影,寫劇本正是翻譯過程,你將心目中的影像化成文字,然後希望劇本將文字變成電影。」 內化觀感 筆下動人 同學年輕,現實生活經驗不足,自覺不易寫出有深度、有層次的文章。黃仁逵則教路:「觀察是很有趣的習作,不是當編劇的才應觀察其他人的生活。其實,你平時無論觀察與否,很多事情都會與你擦身而過,由你每天起床出門,所見所遇,就如同一套長電影在播放,直至回家睡覺為止;翌日,第二套電影又上演,這樣的過程日復日地出現,你能觀察到多少,捕捉到什麼事物,全都屬於自己。」 黃仁逵另一個提點是創作不只單靠生活經驗,想像力也很重要。他指出:「觀察事物有助寫作,同時如能配合想像,創作便如魚得水。事實上,觀察每天都在進行,大家不需要為了任務而觀察事物,例如你喜歡貓,逛街時對貓自然容易覺察,因為你的興趣在於此;得到觀察的養分,還要想像力才能有效發揮。」 對於想像力,黃仁逵進一步闡釋:「文章靠想像力之餘,也靠作者對事件經過消化,並逐漸變成自己的一部分來加以演繹。就好像你行山欣賞過優美的風景,過了很久仍對那地方記憶猶新,感受當中的動人之處,筆下經歷自會同樣感動讀者。」

屏山嘗傳統盆菜 學寫食物五感法

新春跟親朋好友吃團年飯,很多人會選擇傳統盆菜,豐富食材確帶來多樣化的味道。描寫食材的味道,也是培養小作家寫作技巧的好機會,例如運用五感法之外,配合恰當的修辭手法,能夠具體地表達食物的滋味及人情。 為讓小作家深入了解當中的寫作技巧,培訓計劃的流動教室特意安排高小組及初中組共160位同學,來到元朗「屏山傳統盆菜」餐廳,細聽三代俱經營盆菜的原居民鄧聯興講解盆菜的源起及做法,並由作家兼大學講師唐希文講授如何透過描寫食物帶出道理的寫法,亦透過本土文化傳承的題材,讓中小學生進一步學習撰寫食物背後的文化意義及個人情感。 利用感官寫食物 創意無限 描寫食物的方法有很多,五感是其中較為人熟悉的。唐希文表示:「第一步要懂得形容食物,最基本是運用『五感法』,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五個感官來形容食物。」她先要小作家嘗試從視覺上形容蘋果,有的小作家想到「紅色皮帶有光澤、紅彤彤的」等形容詞。 在聽覺方面,有小作家會使用一些擬聲詞,例如食材投入鍋時的「噗噗」聲、進食時「咔咔嚓嚓」聲,唐希文欣賞他們的創意,「將這些烹調或進食時的聲音撰寫出來,可以令人想像食物帶給你的獨特體驗。」她續表示,「利用嗅覺方面,若只用『香氣撲鼻』便較為籠統,再具體一點可用『花香』、『果香』來形容不同的香味。」 至於味覺就更加容易,常用的有甜酸苦辣;而以「滾燙燙」、「熱辣辣」等詞來描寫盆菜的觸感則最為貼切。 另外,小作家也嘗試用五感法形容喜歡的食物,有的形容巨峰提子味乳酪,「有種水果甜香,略帶濕漉漉的觸感,味道清甜香滑,吃到最後一口時刮杯底發出『嚓嚓』聲。」唐希文認為:「小作家將進食時的情境也能夠表達出來,五感的形容都非常好。」;另一位小作家形容日本長腳蟹,「橙略帶白色的蟹殼很堅硬,雪白帶有絲絲橙色的蟹肉,嗅起來陣陣的海洋鹹味,蟹肉柔軟。」唐希文也甚為讚賞,她表示:「形容得很完整,由外形到裏面的蟹肉,令人有垂涎欲滴的感覺。」 食物背後喻意深 透視社會人生 小作家掌握用五官形容食物後,下一步便可嘗試運用修辭手法,以物喻人,將食物比喻人物事或情感,反映個人的感情,甚至是對社會的意義。 唐希文透過也斯的《給苦瓜的頌詩》教導小作家:「『柔軟鮮明的事物』比喻老人家外表滄桑,內裏溫柔,看透世情。他們見識經歷多,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而詩中『把苦澀藏在心中』不輕易向別人傾吐自己的經歷,將苦瓜比喻成熟對社會有貢獻且有智慧的老人。」 接著,唐希文跟小作家分享食物詩《白粥》。「白粥跟材料的配搭,主角是照顧者,描寫人情味。另一方面,粥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表面寫粥,描寫人及中華文化。」最後,她以《香港盆菜》教導小作家透過食物寫出人情、社會,甚至是香港文化或歷史。

天賦想像無限可能 添同理心意境更高

孩子們的想像力可是寫詩的天賦,能在不經意的瞬間創作詩人為之驚歎的詩句,「小作家培訓計劃」為啓發小作家的詩作潛能,請來詩人關夢南向「高小組」同學解釋新詩是怎樣的一回事,並帶領他們即席創作。 關夢南認為寫詩是快樂的,因此嘗試運用不同方法讓同學體驗新詩的趣味,例如着他們運用想像力,把「雪櫃、橙汁、長頸鹿、巴士、上帝、火星」六個似乎沒有關連的名詞,即席寫成串燒詩,藉此引導同學們發掘想像力的無限可能。 此外,關夢南亦在工作坊上點評小作家就「懷孕」所寫的命題詩,以及就觀看動畫電影《再見螢火蟲》片段所寫的延伸詩,然後讀出佳作,讓同學互相學習。 關夢南:以想像空間代直接表白 關夢南深信每個孩子都能寫詩,即使是幼稚園生或小學生。他分享剛巧在乘搭地鐵前來時,聽見一名約4歲的小女孩不經意問了帶詩意的問題:「媽媽/如果我是個蘋果/你會把我買回家嗎?」他指小女孩真正的問題其實是「媽媽你愛我嗎?」但她卻以轉折的說話隱藏着這一層意思,正是詩歌不直接的特質。 藉此偶遇,關夢南闡明詩歌創作可以是天馬行空的,內容上沒有不可能,作者能以想像的空間代替直接的表白,而小作家學習寫新詩時,亦可試用形象化的文字,讓讀者有想像的畫面。 想像力在詩歌創作上起了重要的位置,正如關夢南與小作家一起比較工作坊上兩次即席寫作經驗,認為同學在串燒詩寫作時的表現比命題作詩的好,前者的作品非常多變,順手拈來已發現不少有趣作品,而後者則內容多有重複,這因為命題寫作多了框架限制,加上講解中提供了不少例子讓同學參考,反令他們無意中模仿起來,因而少了想像空間。 另外,若希望作文更上一層樓,除了保持想像力外,關夢南建議同學可加入同理心,以他教導過的學生的作品為例:「下雨天/我在車窗上呵了口氣/為街上的人畫一把傘」,便能提升詩歌的意境及層次。

依託景物抒情詠志 緣由自然深化聯想

描寫人物,一般會從外表、語言及個性入手。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在主持高小組「人物、情景的寫作技巧」工作坊時則認為,很多人都以平鋪直述的方式描寫人物的外貌、語言及動作,然而文章要寫得好,應要把個人特色帶到寫作上。 描寫心目中形象 周蜜蜜以蕭紅描寫魯迅的作品作範文教導小作家:「描寫人物、情景的文章是以抒發主觀色彩的語言為着力點。」她表示:「要將人物寫得深入,造詞造句運用固得準確,形象生動,作者還須懂得創造與別不同的語言文字。蕭紅寫魯迅的文章最大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借助事物,或寫景狀物來抒發主觀情感。」她鼓勵小作家描寫心目中人物的形象時,不一定要直接寫人物的外貌,嘗試依託景物來抒情詠志,如蕭紅運用萬年青來寄託對魯迅先生憶念。 周蜜蜜:作者仿如穿線人 描寫人物與情景的寫作技巧,大致可分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類。周蜜蜜表示當中有幾個特色:「第一,抒情散文是作者抒發情感的表現,要做到『文中有我,重在抒情』;第二是詩情畫意,『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借景寄情;第三是抒情語言的表達,具體地說,可以託物抒情、因事或人抒情及借景抒情;第四是語言要準確、簡練、形像、生動、音律優美,讓文章如詩一樣。」她再指出:「作者是文中的穿線人,由作者的聯想來描寫景物、抒發感情。寫作時可把作者的行蹤當成線一般串聯起來,移走換景,景不離步;進一步要交代明確地點,讓虛實相間,才能清晰而深廣。還要注意描寫手法的使用,讓眾多景物的描述詳略得當。」 最後,周蜜蜜要求小作家以「年宵花市的所見所聞」和「拜年」為題分組討論,分享感受,從而教導他們要先觀察人物和情景,才再根據範文注意的事項加以發揮,文字表達要有自己特色,與別不同。她更鼓勵小作家:「我手寫我心,將文字好好發揮。」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